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多地地鐵試點「閘機常開門」,假期將臨「大考」

2024-04-28社會
本文轉自【九派新聞】;
早晚高峰進出地鐵站,你是否被堵在閘機口過?刷卡或者刷碼進地鐵,你是否被閘機夾到過?日前,上海、廣州、杭州、合肥等多地地鐵官方宣布試行 「閘機常開門」模式,實作乘客快速進站,上述情況或得到有效緩解。
與日常閘機的常閉模式相反,「閘機常開門」模式是在常態時,車站閘機扇門預設保持開啟狀態,乘客刷卡或掃碼後,經確認閘機螢幕顯示「綠色通行」箭頭,可直接通行。這一模式理論上可以減少乘客在閘機處等待扇門開閉動作的時間,提高客流連續正常通行的效率。

圖源:人民網

上海地鐵:「閘機常開門」模式試點70天
4月20日,上海地鐵在張華浜、楊樹浦路、吳中路3座車站首度試點實測「閘機常開門」模式,即這三站的閘機日常均保持開啟狀態,乘客正常刷卡或掃碼後,無需等待扇門開啟即可快速進出閘機。
據上海地鐵介紹,此試點是學習借鑒國外同行的經驗做法,意在提升車站閘機的客流通行能力。根據計劃,今年4月20日至6月30日,「閘機常開門」模式在3號線張華浜站、4號線楊樹浦路站、15號線吳中路站這3座車站試點實施,覆蓋全營運時段和站內所有票務閘機。
在試點剛開始的這段時間,試點地鐵站在閘機口均會配備誌願者,引導乘客刷碼過機。遇到帶免票小孩的乘客,地鐵也溫馨提醒乘客和小孩可以盡量保持較近間距一起透過閘機。工作人員演示稱,逆向透過閘機或者未刷票透過閘機時均會被閘機自動阻攔。
試點是為了驗證早晚高峰時段乘客進出站的順暢度會否得到有效改善,進而評估考慮是否進一步推廣套用。
杭州地鐵 :「閘機常開門」模式只在客流高峰開啟
4月26日,杭州地鐵集團宣布,即日起,杭港地鐵對地鐵1號線龍翔橋站部份進出站閘機進行了功能調整,閘機裝置可實作「常開門」模式。在客流高峰期,地鐵1號線龍翔橋站部份進出站閘機會完全開啟,乘客正常刷卡或掃碼後,無須等待扇門開啟即可快速進出閘機。
不過,杭州地鐵1號線龍翔橋站的「閘機常開門」和上海有所不同,這裏只在客流高峰期間設定「閘機常開門」模式,並安排工作人員引導,客流平峰期則設定普通進出站模式。
杭港地鐵新聞發言人祝寧介紹,目前地鐵龍翔橋站共有4台閘機設定了「常開門」模式,在該站B口、C口附近各設定一台,中部區域設定兩台,後續將根據客流情況動態調整。
「目前是考慮到即將到來的‘五一’假期,龍翔橋站將迎來大客流,便設定了這一舉措。」祝寧說,這種模式只在客流高峰時段開啟,平峰時段不開啟。
廣州地鐵:今年試水閘機常開,具體車站未確定
4月26日,廣州地鐵集團副總經理蔡昌俊介紹,隨著社會的發展,軌域交通的通行效率要提高,廣州地鐵將在今年試點閘機常開模式,以進一步節省時間、提升效率。此舉也可以減少閘機門經常開合造成的機械裝置老化問題,延長閘機的使用壽命。
廣州地鐵會在哪些車站試點?地鐵方面表示目前還未確定,要綜合客流、技術等因素進一步研究。

廣州地鐵集團副總經理蔡昌俊表示,首先會選擇一兩個站點來試點。圖源:廣視新聞

此外,4月22日起,合肥地鐵也在試點「閘機常開門」模式,於1號線駱崗站、4號線科大先研院站率先進行測試。
據合肥軌域交通訊息,近期,合肥軌域在1號線駱崗站以及2號線五裏墩站、三裏庵站均進行了「閘機常開模式」測試,透過數據監測得出單台閘通行效率約提升30%-40%。
合肥軌域將透過駱崗站、科大先研院站試點基礎上,進行客流分析與評估,適時在大客流車站開放「閘機常開」功能,以提升通行效率。

圖源:合肥軌域交通

「閘機常開門」模式乘客有顧慮,能否推廣 「五一」將「大考」
各地地鐵紛紛開始試點閘機常開門,讓不少網友為之叫好,有地鐵誌願者表示:「其實早晚高峰的時候,面對摩肩接踵的客流讓閘機也‘忙’得沒怎麽關過。」
據報道,上海地鐵試水後,乘客普遍反響積極,期待推廣普及。有現場乘客體驗過後表示,這種模式很好,可以提高通行效率,遇到異常才會關門,也可以防逃票;但也有部份乘客感到不習慣,需要時間適應新模式。另外,還有乘客建議「也要提高安檢效率」。
不過,還有部份乘客持否定態度,擔心會不會給逃票者增加可乘之機?有反對者憂慮閘機接收到無效車票或無票透過時,扇門將自動合攏,這個動作有可能誤傷無辜,也有可能傷到符合免票政策的小朋友。
此前,上海地鐵在進行試點時曾表示,當閘機遇到無效車票或無票透過時,閘機門將自動合攏,阻擋通道;如果乘客反向誤入閘機通道,閘機門同樣會自動關閉,以阻止逆行。上海地鐵還提醒,在高峰期排隊,有序進出閘機,勿擁搶,共同保障高效率通行。
上海、杭州、合肥等地地鐵集體在「五一」前開始試點「閘機常開門」模式或許另有深意,即將來臨的「五一」旅遊旺期是對這一模式可行性的最好檢驗。
此舉是節約時間的一小步,也是考驗乘客文明素質的一大步、是社會信任的一大步。未來能否把「閘機常開」常態化,推廣到其他地鐵站、其他城市,我們拭目以待。
來源:九派新聞綜合人民網、上海地鐵、廣州日報、合肥軌域交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