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白山頭】
近日,美國宣布對中國140家半導體企業實施制裁,限制技術和材料的出口。這一動作毫無掩飾地展現出遏制中國高科技產業發展的企圖。目標明確,就是要切斷中國的技術供應鏈。
面對這一局面,中國迅速反擊,在24小時內推出多項反制措施,顯然也早已做好預案。
中國商務部第一時間發表聲明,嚴厲譴責美國泛化國家安全概念,濫用出口管制,實施單邊霸淩行徑。這些行為不僅破壞國際經貿秩序,還威脅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
與此同時,中國宣布對鎵、鍺、銻等關鍵原材料的出口實施更嚴格的管控,明確針對美國。這一舉措是精準的反擊,顯示出維護國家利益的堅定決心。
此外,中國的四大行業協會聯合發聲,呼籲國內企業減少采購美國芯片,並強調這些芯片存在安全與可靠性問題,號召更多企業加速采用國產替代品。
值得註意的是,這些行業協會的影響力非同一般。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作為核心代表,是受到美國制裁影響最直接的領域,也是實作技術突破的關鍵環節。同時,汽車、互聯網和通訊行業的協會也相繼表態,而這三個領域是美國芯片的重要消費市場,他們的態度將對美國相關企業產生重大影響。
互聯網行業中,美國企業長期處於壟斷地位。從桌面到行動作業系統,再到核心芯片,如GPU和CPU,輝達、英特爾、AMD等幾乎掌控了全球市場。中國每年進口的大量芯片中,絕大部份來自這些公司。
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汽車行業。隨著汽車的電動化和智慧化,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生產和消費市場,對汽車芯片的需求激增。然而,高效能計算平台如輝達提供的自動駕駛芯片,以及高通的Snapdragon平台,仍占據主要市場份額。
通訊行業同樣如此,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手機生產和消費市場,但高通和聯發科幾乎壟斷了芯片供應鏈,而國內的紫光展銳在市場份額上依然較弱。唯一的例外是華為,其在高端芯片領域的突破已經取得顯著進展,而這是在美國的極限封鎖之下取得的。
這些行業協會的聯合聲明直接指出美國芯片「不可靠」,這一資訊無疑會對美國芯片巨頭的財務表現產生影響。而中國能夠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快速推出多項反制措施,說明相關準備早已到位。
事實上,中國的芯片替代方案並非一日之功。以往的反制多以含蓄方式進行,但這次明確點名美國,顯示出反擊力度的顯著升級。
近年來,國產芯片在多個領域取得了突破。針對英特爾和AMD的CPU,中國有海光、龍芯、兆芯等企業逐漸形成競爭力。在汽車領域,地平線和寒武紀等企業已在自動駕駛芯片上獲得重要進展,其中地平線還吸引了歐洲車企的戰略投資。手機領域,華為實作了全國產工藝生產的突破,證明了技術自主的重要性。盡管總體看與國際巨頭相比仍有差距,但中國芯片產業已經不再像以前一樣依賴跨國公司,這為應對美國制裁奠定了堅實基礎。
當前,美國對中國科技產業的打擊越發激烈,表明其試圖透過限制技術發展維持自身科技霸權的野心。而中國的反制措施則展現出加速自主發展的決心。中美科技競爭已進入深水區,雙方的賽局將長時間持續。而這次的封鎖和反制,不過是賽局的開始。
面對這樣的局勢,中國需要在科技領域取得更多突破,逐步削弱對美國技術的依賴,徹底擺脫外部制約,走向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