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問中有兩個細節值得關註:
孩子歷史考28分,回家跟父母說「我怎麽知道」,
爸爸接到老師電話,不會說話,跟其吵了起來。
把這兩個細節結合來看, 孩子多像是爸爸的影子啊。
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中的替代學習認為,兒童與孩子自己不需要實踐,僅僅觀察別人(生活中的榜樣)的做法,就能學會或者改正某一行為。
換句話說, 孩子會不自覺觀察、模仿、習得成人的做法與行為。
孩子的態度不好、不會表達,很可能是孩子習得了父親的表達方式。
模仿與學習的力量有多大?
下面我們來看看兒童觀察模仿學習的力量。
班杜拉在1961年的波波玩偶實驗中,就證實了觀察榜樣的行為,會強化兒童與學生的行為。
他在遊戲室內放置大量玩偶,然後從幼稚園找來36個男孩與36個女孩,將其分為3組:
對照組:不做任何觀察觀察攻擊行為組:觀察遊戲室內成年人攻擊玩偶,還有語言攻擊例如「踢死他」。
觀察非攻擊行為組:觀察遊戲室內成年人未攻擊玩偶(只是擺動、玩弄)
等觀察完畢後,將每個學生帶入一個實驗室,這間房子有玩偶和很多攻擊性玩具,包括錘子標槍。
接著,讓這些學生在實驗室玩20分鐘。
結果發現,觀察到成人擊性行為的兒童,即使沒有成人在場,也會出現攻擊性行為。而觀察非攻擊性行為的兒童,攻擊性則更弱。
你看,僅僅是一段短時間觀察榜樣的行為,就會影響兒童的行動 :觀察攻擊性的兒童容易有更多攻擊行為,而觀察非攻擊性的兒童則攻擊性行為更少。
如果我們把時間拉長呢。假如提問中的細節描述,不是 「偶然性」行為。
父親不太會說話,經常和周圍人沖突、甚至吵架,那孩子長時間觀察父親的行為,是不是也會習得了說話時不在意其他人感受的行為。
所以才有了開頭,歷史考了28分,回家直接跟父母說 「我怎麽知道」。
如何改變孩子的態度、提高孩子的成績?
回到問題上,究竟該怎樣管教?孩子成績我們家長真的不知道怎麽提高啊。
答案也一樣: 率先示範,做孩子的榜樣。
我見過很多家長,孩子考差了,父母看著卷子上爛透了的分數,臉漲得通紅,然後破口大罵。
等孩子拿著課本回到臥室寫作時,父母跑到客廳攤在沙發上刷手機、甚至有的家長跑出去打麻將。
孩子日常看慣了父母 「娛樂」和 「不學習」,將父母作為了 「榜樣」,我想他寫作業的時候,也忍不住刷手機、或者幹其它的事情。
既然想知道怎樣管教、提高孩子的成績,不如陪著孩子一起學習。孩子做作業的時候,你在旁邊和他一起,看看 「正面管教「的書籍、網課。
你既學會了如何管教孩子,孩子也很可能感受到榜樣的作用,模仿你熱愛學習。
孩子,很大程度上是父母的影子。
好的教育不是講道理:「孩子你應該這樣、應該那樣」。
好的教育是把自己活成孩子的榜樣,讓孩子有值得模仿的物件,耳濡目染成為美好的樣子。
關註 @壹心理 ,我們用專業的心理學知識,人性的愛與溫度,陪伴你的心靈成長
世界和我愛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