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親子

小孩子學圍棋有些什麽好處和壞處?

2014-08-13親子

知乎新手,寫完答案就扔在了腦後,竟然忘記把大家留言放出來,實在受寵若驚+深感歉意。感謝大家的贊,讓關閉網路社交多年的我又對虛擬世界有了初戀般的欣喜:D

今天更新一波「壞處」,供家長們在讓小孩學圍棋的同時可以穿插著一些其他方面的培養來平衡圍棋可能帶來的一些當今社會不那麽追捧的性格特點。在此也要溫馨提示一下,一個人的性格形成受先天vs後天(nature vs nurture)的影響到底是何種比例近百年來都爭論不休,獨生子女的家庭更容易把孩子性格歸因於培養/引導的結果,而有著二胎三胎四胎的家庭則知道,一龍生九子,個個不一樣。

最近可能是80後90後網民們到了生育高峰期,對於生二胎的各種聲音空前激烈。我們跟著電腦發明、網路崛起一起成長的這一代人,比起50後、60後的家長們只能「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從書本找答案,我們網路一代的資訊獲取更加透明和迅捷,如果趕上智商情商雙高,會更傾向於做「完美的家長」,不希望自己的某個無意的失誤導致孩子心理創傷。然並卵,這世界上真的不存在完美的家長,也不存在完美的家庭教育,任何人的降生,都是「被拋入」這個世界的某種隨機安排,任何一個原生家庭,都可能陰差陽錯產生好的影響、壞的影響、對這個孩子產生好的影響、對那個孩子產生壞的影響——且不說長期來看, 性格只有特點而沒有優缺點一說。

我是獨生子女,性格型別長期穩定為INTJ(熟悉該分類的都知道此種型別比較「個澀」,16個型別加上男女分類的話該型別在32種裏面比例最低,不合群);DISC profile是DC極高,IS極低,獨立、謹慎、強勢,不喜社交,沒有耐心;對理論和抽象的東西狂熱,執行力強,抗幹擾能力強,對人和情感的東西感知力弱。我不知道圍棋強化了我的這種性格,還是說,這種性格的人就算討厭死了圍棋,也會默默地堅持下來,誰是因誰是果,早已經不知道了。人生沒有what if,也沒有平行宇宙讓你實驗單一變量法。但總體來說 ,由於我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18歲之前清醒地在應試教育中奮鬥,圍棋給我的影響利大於弊、我這種性格也是吃香的,比如坐得住、專註力強、目標明確、執行到位,哪怕性格獨一些也沒關系,因為應試教育不考人際關系,考的是智商+能把智商用在有用的地方的那種情商。

所以在此我謹以謙卑誠懇的態度真實地還原「一個曾經沒太努力也沒太逆反地學過圍棋的小孩子」回顧圍棋時候的感受,不褒不貶。

分割線----------------分割線

原文:

為了這個問題我登入了知乎,奉獻出我的第一次回答。

我自己5歲半開始學圍棋,半專業半業余式的學了5年,每年寒暑假參加升段賽和少兒圍棋賽,成績是市裏女子組的前三名,停止下棋時的段位是業余4段。現在的某世界冠軍曾經是我的圍棋班同學(他真的是天才,在此致敬),現在經常出現在職業賽場的和電視解說的一些棋手,當初也是我的同學(也向他們致敬,因為我深知當職業選擇需要付出什麽)。我就我的經歷來回答一下題主的這個問題。

先說好處。

1,對客觀事實的接受能力,受挫能力,以及公平意識

決定讓我學圍棋的是我爸,他自己是圍棋愛好者,一個性格內向思維嚴謹的靠譜男,他認為圍棋是特別公平的一項競技。

下棋的孩子,會比學鋼琴、畫畫等展示型特長的孩子經歷更頻繁和更客觀的失敗(輸就是輸,贏就是贏,與裁判和評委的主觀感想無關),並且意識到「硬實力」的重要性。

同時,這個「對客觀事實的接受能力」/「接受挫折的能力」也成為了一些小孩不能堅持學圍棋的第一道坎:

我上的第一個圍棋班學員50人,是啟蒙班(教教基本規則之類的,然後捉對下著玩),都是5-8歲的小孩子,每周一次課。3年後仍然還在學棋的孩子,就只剩了3個人(少兒圍棋的圈子很小,比賽全是熟面孔,大家都認識)。有一些家長總結為圍棋是一個「淘汰率很高的興趣班」,我個人的感覺是,畫畫啊跳舞啊鋼琴啊,估計也是一樣的流失率,但不能留在圍棋班的孩子的流失要迅速得多,因為你能看到初級班有好多小孩輸了棋在那裏哭,哭幾次之後孩子受不了家長也受不了了。這種受不了很多時候還不是能夠硬扳過來的,嗯,我兒子也學圍棋來的,一輸了就哭, 用我爸的話說就是特別「輸不起」。後來實在是太折磨了就不學了。

我童年下棋的這幾年從來沒有因為輸棋而哭過,之後也沒有因為人生中的其他失敗而哭過,這個更多的是看個人性格吧(此處並沒有傲嬌臉,因為我並不喜歡下棋,但性格裏的隱忍讓我在一個不喜歡的活動中堅持了5年,也是痛的)。中國的家長慣性地認為「持之以恒」是個好事,或者說,學什麽東西能夠一直堅持下來是個好事,我不這麽看,我覺得那些不能接受「輸」/「失敗」而停止下棋的孩子,對他們來講也是好事,這種過濾會自動留下能承受非黑即白的失敗的孩子,也會讓那些不能承受這種嚴酷失敗的孩子去其他更藝術更感性或者更柔和的領域尋找他們的激情。

但總的來說,下棋的孩子在人生更早的時候意識到輸的殘酷、贏的美好,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我比同齡人更早地意識到自己的風險承受力,成年之後類似的經歷就是做生意了,生意中的輸贏很殘酷,讓我想起了Game of Throne劇裏的混亂時代,多牛逼的將軍,一個不小心被殺了,那麽死了就是死了——下棋、生意、戰爭,這三者的相似,沒有在棋局中輸過的孩子,很可能要用成年後更慘重的失敗來領會。

每一局棋,都像一次人生。每一步棋,都是一次選擇。下棋的孩子會在實踐中懂得3個基本道理:

A.一著不慎滿盤皆輸

B.笑到最後才算贏

C.人生沒有後悔藥

2,培養大局觀

這是我爸爸當初讓我下棋的初衷吧。我下棋的時候還無法理解「大局觀」的好處,但現在回想起我小時候的成長軌跡,深深感謝圍棋帶給我的大局觀。

輕重緩急和節奏感是下棋的時候不知不覺學會的,是把一個定式走完,還是脫先去搶占另一個地方, 每一步都是有質(方向性決定)+量(精確到幾目的衡量)的把握,每一步也都是戰略+戰術的組合。 我們總聽見「人生如棋,棋如人生」這句話,圍棋就像微縮的人生,下期過程中你一次次地模擬了選擇的過程,一局棋只有1-2個小時就結束了,思考的時間和影響因素也不那麽多,習慣了做選擇的思考模式,在面對人生選擇時,面對更復雜的情況和更長的戰線,我覺得下棋的孩子能做出更理智的決定。

棋手都知道開局的重要性,早期的一個昏招,可能導致一直被動、中盤和收官拼命挽回都不管用。人生也是如此,童年和少年時期的開啟方式,其實真的有可能決定了一個人一生的走向(額,不要說比爾蓋茲輟學了啥的,到達了世界一流象牙塔之後再轉向和初中就輟學是兩碼事)。

我從小學2年級開始使用作息時間表,就是上學以外的時間都是很規律的安排(因為3年級時候已經每周一三五六日都有圍棋課了),寒暑假除了打比賽自己也會安排讀各種課外書;4-5年級開始有了人生的長、中、短期目標(30年、10年、5年、1年和當月目標),接近小學畢業的時候確定了要上重點高中的目標,初中畢業的時候確定了要上世界一流名牌大學的目標,高中畢業的時候確立了未來的財務目標,也就是說, 我的目標執行通常比那個事件的發生時間早5-6年 ——如果我同學在初二的時候打算考一個重點高中,我比ta早5年就在為重點高中做準備了。現在回看,我的每一個短期目標都完成了,長期目標都超額完成了。(初中、高中都是自己考上的重點,大學是世界排名前20的名校,大學期間完成結婚生子,在沒有父母幫忙的情況下一邊帶孩子一邊上學、正常4年畢業,畢業第一年用自己賺的錢買了第一套房,之後每年增一套,30歲找到自我)

小時候我不太貪玩,我覺得和下棋造就的大局觀有關——那時候我就覺得,一個小孩子能玩出什麽花樣來,可能晚回家半小時就覺得很刺激了,不如多讀書多長見識進入到更好的圈子,牛逼了之後世界都是我的。童年的我無法想象人生到底可以多好玩,但直覺告訴我,長大了之後肯定比小時候玩的精彩,所以小時候要多吃苦多努力,造就一個好的開盤,中盤和收官就會輕松許多吧。

3,培養理性思維

我們圍棋班的人,理科都特別好。我所在的小學一般般,當時上數學奧校是淘汰制,每年淘汰一半的人,到6年級的時候,我們年級只剩我一個人還在奧校班了。但當時圍棋班的基本都一直上著奧校,還有一個圍棋班同學正好和我一個高中,他一直在理科實驗班。而且圍棋造就的理性思維,並不會傷害到一個人的藝術性——我們圍棋班另一個同學,鋼琴彈得特別好,老師說他下棋的時候「有彈性、有節奏」,言外之意就是鋼琴還幫助了他的棋力。

總之,就是圍棋造就的思維方式,很難讓一個人不理智。不理智會輸啊,整天輸誰都不樂意啊。

4,培養獨立性

這幾年在追劇Game of Throne的時候,覺得打仗、下棋、做生意這3者有著迷之相似。記不記得GOT第一季,剛把臉認熟悉,以為的主角就一個個的掛掉了,無論你是勇士、將軍、國相甚至是國王,混亂年代說死就死。活生生的一個人啊,父母花了那麽多大米把他餵大,這人又自己努力成為百裏挑一千裏挑一的良將,呱唧一下, 死了。特別可惜,特別殘酷。下棋也是,如果棋也是一條生命,你輸棋的時候,這盤棋的一生就慘烈地結束了。生意也是,運籌帷幄辛辛苦苦,把一個商業模式從baby狀精心撫育到成熟壯大,但隨著世界的變化,生意也有一個自然的生長雕落規律,看看那些曾經巨頭的企業的倒閉。

下棋的時候,你就是這個將軍,你就是這個企業的CEO,你需要讓自己活下去、活得更久一點、笑到最後。每一步棋都是一個選擇,而這個選擇是棋手需要獨立做決定的。孩子在下棋的過程中,其實是無數次模擬了戰爭裏將軍的角色,他要依靠自己的判斷,也只能依靠自己的判斷,輸了,自己要承擔全責。這一點我認為所有的一對一競技性比賽(棋類、單打的球類)獨有的殘酷和魅力——你是將、你是王、你是自己世界的全部主宰,請好好把握。

在這裏我啰嗦一句如何遷移這種培養獨立性的本質:留學生&留學生的家長們,如果有條件,可以在孩子出國適應一小段時間之後,讓他們買個小房子,建立sense of ownership。如果孩子小時候沒有「全權負責」過什麽,房屋的所有權是一個相當具有儀式感的標誌,做research,看房,產權交接,房屋維修管理,甚至出租給同學,都是一個人感受「責任感」的重大經歷,比他對自己的學習成績負責要具象得多。

5,批判性思維

我一直認為:對兒童稚嫩的頭腦而言 ,最可怕的是從眾、人雲亦雲和盲信權威【個人觀點,不參與辯論】。分解如下:

假設多數為人父母者都希望孩子成功/快樂/安康,總結成一個字就是「好」唄——維持自己這一代的幸福水準,或者比自己更幸福(e.g. 實作物質或者精神的階級飛越)。無論是孩子在父母所在階級和水準上進行勻速運動,或者加速運動,這個社會的基本規律都是不進則退,孩子保持或者上升都需要有競爭力,最起碼上平均線吧。

我一向認為,洗腦不分東西方、institutionalization不分國界,無論是道德、原則、規矩都是在一個社會群體中為多數人可以保持和平而制定的。也就是說,所有「大眾」的理念都是需要絕大多數人能懂、能為整個社會作為一個整體利益最大化而非為了某一個個體最大化其自身境界制定的。通俗地講,假如你家孩子一直在吸收、重復、深化特別大眾的、基數最大的資訊(比如微信朋友圈那些「轉瘋了!每天吃一小口這東西,天天熬夜也可以長命百歲!」「快看!10分鐘讀懂紅樓夢」)而不能主動判別,他對有效資訊的閾值將很低、繼而,他很難在學生時代至關重要的十幾年裏保持意識的高速增長、對世界的理解力也將很有限——而在同齡人的競爭中,這種加速的力量是指數增長的差距。借圖表達一下,侵刪。

於是,批判性思維對於一個孩子的長期成長而言,是至關重要的。很簡單的分類就是聽到一個觀點的時候 ,先去自己判別一下,正反面都想一想,再決定信不信。下圍棋恰好是這樣一個過程:圍棋的每一步都是樹狀選擇,自己要在腦子裏跟自己作鬥爭,我這一步走這裏,對方最好的應招是什麽,然後我怎麽走,還有什麽其他可能;如果是復盤的時候,大家有了爭論,對於哪個好哪個不好,也都可以再多下幾步來驗證 ,權威?不存在的。請用事實說話。

我覺得在批判性思維這一點上西方教育是早於咱們中國的。在北美我娃小學二年級就開始學fact vs opinion的差別;那天娃犯錯誤被他爸罰了,各種不服中,過了一會兒看見他爸把一個他本以為無法組裝的玩具給裝好了,他就說thanks for letting me know it works,表達這個感謝的時候和之前對於他爸罰他的怨氣是完全分開的,這種對觀點和事實的區分、就事論事、不把對同一個人的憤怒和感激做疊加,我認為都是批判性思維的關鍵點。

獨立性強+有批判性思維的孩子,對迷信(我定義迷信為在沒有深入研究的情況下盲目地信或不信,註意,盲目地不信也算一種迷信)、權威、別人的言論會具有極強的抵抗力,因為他們知道人生是自己的,你不好好學習將來找不到工作,那些隨口勸你「想那麽多幹嘛,多玩一會兒唄」的人可不會給你兜底。

下面說學圍棋的「壞處」啦,談不上是壞處,只能說是一些需要考慮的和去平衡的方面吧。

1,長期學會比較貴+作為特長價效比不高+專業棋手的困境

我家屬於普通工薪階層,最開始每周一次課的學費還好,但很快,到了每周一三五六日都上課的這種頻率(半專業)的時候,圍棋課的學費就遠超數學奧校和英語班了。那是20多年前,現在我不了解行情了。但當時我家的錢基本都花在了我的課外班上,我長大之後把「我賺錢能力的增長速度一定要超過父母的衰老乘以通貨膨脹的速度」放在了首位,因為我父母為了培養我完全沒存款,也沒做任何房產投資,我非常愧疚。

孩子到了10歲、11歲的時候,會面臨繼續業余下,還是進國少隊的選擇,如果成為專業棋手,就意味著更貴的學費和放棄學業——專業棋手就像運動員一樣,下棋為主,上學為輔。一個運動員不可能每天7am-5pm地上文化課,圍棋也是。我在小學5年級的時候停止了下棋,父母那時候讓我做選擇是下棋還是上學。首先那時候我非常明確自己不是太喜歡圍棋,也不是太有天賦(見過世界冠軍的悟性和成長速度,就知道自己不是那塊料);其次我更喜歡讀書,很希望一直讀到phD做學術研究;最後我還是相對現實的,競技類的冠軍只有一個,我在那麽多次少兒比賽中一直是拿第二名,因為我沒有拿冠軍的心理素質,而人生的選擇那麽多,我希望從事一個有價值有樂趣但不非得爭第一的職業。

我的一些圍棋班同學,選擇了成為職業棋手,尤其是個別女孩子選擇當職業棋手的,真的勇氣可嘉。畢竟在這個行業,男女比例太懸殊了。我所在的圍棋班,男女比例10:1吧。而最後出來的世界冠軍就那麽一兩個,賺錢也不多,剩下的都在當陪練當老師當解說員。圍棋的觀賞性不強,又不是世界性的熱門運動,如果不是真的熱愛,在這麽物質的社會,下棋真的很清貧啊。

圍棋在中國的分類屬於體育類,十幾年前我升學的時候,感覺作為特長生的含金量比如鋼琴。現在行情不知。這也是家長要考慮的。

2,圍棋培養的嚴謹思維,容易使人不敢於嘗試和探索

這一點我不知道是不是和家裏教育有關,我們家相對保守謹慎,希望我先想好了再做。這讓我很長時間都不太會去「不負責任」地探索自己的興趣面,而更多地會過度負責任、過度關註是否「有用」。但也許這和圍棋無關,和個人性格/家庭環境有關?我從小到大沒有過叛逆期(倒不是聽家長話那種,但自己非常早熟,知道顧及後果),最近才放飛自我。

3,過於淡然/虛榮心銳減

「勝不驕,敗不餒」簡直是我從小聽到大的一句話。圍棋非常能讓一個孩子看到天外有天、人上有人。據我有限的觀察,我們圍棋班的孩子都喜歡跟比自己強的下,有挑戰感、有趣、可以增益自己,和明顯比自己弱的下成就感是一時的但習慣了就覺得沒意思了。於是,下棋的孩子眼睛都是朝前看的,看比自己跑得快的同學和前輩,特別特別特別不容易盲目自大。也特別特別不容易憤青。

但我為啥說這是潛在的「壞處」呢?因為「勝不驕,敗不餒」的成熟穩重,一定程度上會壓制小孩子天性中的贏了嗷嗷叫的喜悅,慢慢形成習慣之後,會不那麽願意/善於表達一個普通人都有的小虛榮和小確幸,容易讓別人覺得「這人沒表情」「這人好嚴肅」「這人看起來超級悲觀哎」。在我身上,是真的形成了樂到發瘋也表達不出來的困境,成年之後需要重新學習怎麽當一個喜怒形於色的小孩子,怎麽疏導正面和負面情緒。

我能觀察到的sample size有限,似乎下圍棋的小朋友裏面也有活潑的,可是不得不承認圍棋帶給人的成熟穩重和玩樂/創造性/藝術性活動帶給人的天真是有一定沖突的。

記得初中的時候班級裏舉行各種棋類比賽,有圍棋、象棋、五子棋、跳棋,我所在的學校只有我一個人是下圍棋的(我們的定義是:非科班出身的都不叫下圍棋的),我覺得科班的和那些只知道兩只眼可以活棋一起比賽,簡直就是欺負別人,就像專業的武林高手跑到菜市場和小混混打架一樣沒品,於是拒絕參加(我要命的榮譽感啊)。自然後來班裏的圍棋組冠軍是別的同學,我絲毫不介意。——不過你把這件事放大一點,一個正常的小孩子,有展示自己牛逼的機會,應該是高興得不要不要的,哪有我這樣隱姓埋名甚至不希望同學知道我會下圍棋的?我認為這就是一個孩子成長過程中進入某種專業式訓練後的劍客情節——ta愛自己的劍,如同愛自己的生命和尊嚴,最好的劍,要嗜最熱的血,最好的劍客,要配最好的對手(此處自動腦補古龍小說主角出場之前的畫外音)。

原則vs實惠的糾結?不存在的!寧可仨人都不幸福也得有honor!

長大之後再回首過去,會觀察到參與競技性計畫之後我的弱虛榮心/熱血程度是一路銳減的。很簡單,圍棋不是展示型的計畫,是對決類的,實力是看硬實力,虛榮心並沒有什麽卵用。可是適度的虛榮心也是一種熱血的動力啊(虛榮心和熱血的關系我覺得很像恐懼或者憤怒之於人的保護作用,都是激發型的)。沒有虛榮心的人,不跟別人比,整天跟自己比,特別累特別內傷不是麽。

4,女孩子下棋容易性格冷靜堅強,不那麽女性化

比如,現在這篇我快寫完了,如果不是中間那裏提到了生孩子,你能看出這是個女生寫的嗎?(蜜汁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