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親子

如何培養孩子的內在動機,讓孩子學會主動?

2014-10-13親子

調動孩子的內在動機有三個要點:驅動力、堅毅力,還有目標設定。 人的驅動力分成 內在驅動力 外在驅動力 。有時候外在的驅動力很管用,比如,我問很多管理者,你怎麽管好你的員工呢?他說,只要罰款、發獎金,用錢來激勵員工,員工的動作就變得非常快。這個聽起來是有道理的,我們在生活實踐中也經常能夠看到這樣的現象。

但是心理學家認為,在一個人的生活得到保障之前,錢是最有效的。 外在的恐懼和貪婪所造成的驅動力是外在驅動力。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甚至研究出了一個數值:對於年收入7.5萬美金以內的美國人來說,用錢來驅動他們做事是非常有效的激勵方法;但對於年收入超過7.5萬美金的中高收入人群來說,你再用錢來驅動他們做事就不管用了。這種情況下,內在動機就會變得更加重要。

驅動力

那麽一個人內在的動機來自哪兒呢? 好奇心、激情、使命感、自主性和掌控力。 這五點是我們內在驅動力的來源。

好奇心

首先說好奇心。 就像達·芬奇一輩子追求的都是一個純粹求知的樂趣,這就是好奇心。好奇心能夠使得我們的頭腦變得更幸福。因此,當你能夠培養出純粹求知、挑戰的樂趣,不為了錢、名聲和地位,只是單純地想把這件事做到最好,那麽你的內在動力會被激發。

激情

第二個就是激情。 如果你希望獲得激情,有一個方法,就是列出一張25件事的清單。這25件事是什麽呢?就是25件讓你感興趣的事。在這個世界上,凡是讓你感興趣的事,你就把它寫下來。哪怕這幾件事之間沒有聯系,八竿子打不著,沒關系,把它們寫下來。列出以後,尋找這些事之間的交集,發現哪件事跟哪件事之間有聯系。

比如我喜歡講課,喜歡掙錢,喜歡讀書,喜歡到處旅行,喜歡交朋友。我把我喜歡的事列出來,一求交集,最適合我的事就是講書——在講書的過程中,我能把人聚集在一起,自己既能讀書,又能給別人講。這就是求交集的過程。

你可以找到25件讓你感興趣的事,尋找交集,然後去攻克它的專業術語——如果你感興趣的範疇是心理學,那麽你就需要去研究心理學的專業術語。研究了專業術語,你才有可能成為內行人,再和外界不斷地互動。我們後邊會有詳細的步驟,教大家怎麽樣從外行人變成內行人。

使命感

第三個就是使命感。 使命感對於一個人來講非常重要。「 作為一種社會性動物,人類天生對聯系和關心有需求,我們想要和別人產生聯系,我們想要關心別人。從基本的生物學角度來看,我們需要與他人產生聯系才能生存並且繁衍生息。因此,神經化學反應會促使我們去滿足這種需求 。」就是當你去幫助別人,或者被別人幫助的時候,你內心湧現出來的那種暖流,那種開心的感覺,不是所幫的忙那麽簡單,它會有很多附加值。

「從表現效率的角度來看,使命感可以 提高積極性 生產力 抗逆力 專註力 。此外,使命感是一種獨特的專註。使命感會 將我們的註意力從自己(內在專註)轉移到其他人以及手頭的任務(外在專註)上

在此過程中, 使命感可以對抗強迫性的自我反思 。」什麽叫「強迫性的自我反思」?就是當你缺乏使命感的時候,你聽到別人說風涼話,你就會覺得「我這樣做是不是不行,是不是完全做錯了呀」。

「這種 強迫性的自我反思正是焦慮和抑郁的根源之一 。使命感就像一個力場,強迫你去關註外部,從而保護你不受自己的情緒傷害,同時避免被不相幹的激情所吞噬。更準確地說,使命感似乎降低了預設模式網路。」什麽叫「預設模式網路」?這是一個心理學的詞匯,就是胡思亂想的大腦網路。如果你什麽事都不幹,也不讀書,也不聽歌,也沒看電影,這時候你經常會浮想聯翩,有各式各樣的想法冒出來,這種狀態叫作預設模式網路。

使命感可以降低預設模式網路的活躍度,提升了註意執行網路的活躍度 。」就是當你能夠有效地推進一件事情,這就是註意執行網路在活躍。「最後,使命感還有一個更大的好處: 可以帶來外部援助 。使命感就像戰鬥口號,可以鼓舞他人,吸引他人加入你的事業。」

有一本書叫【指數型組織】。那本書裏最重要的概念就是 MTP ,就是宏大的變革的目標,這是你在創業之前最需要明確的東西。這叫使命感,使命感非常重要。

自主性

第四個就是自主性。 就是一個人到底是在自主地做一些事情,還是受他人掌控去做一些事情。這兩種情況產出的效率是完全不一樣的。

大家都知道,谷歌有一個「 20%時間 」原則 ,就是每一個員工每周有20%的時間——大概就是一天的時間——隨便幹自己想幹的事。這些員工不需要幹跟工作有關的事,甚至必須幹跟工作無關的事,這樣才能保證谷歌的員工能源源不斷地冒出新想法。3M公司用的是「15%法則」,就是每個員工有15%的時間可以做和工作無關的事。我們今天經常用的3M便利貼,就是員工在這15%的空閑時間裏發明出來的。正因為這個「15%法則」,他們手中擁有大量的發明。所以你要有自主性。

掌控力

第五個就是掌控力。 就是一個人能不能把挑戰和技能相平衡。如果這個人被不可能的任務徹底打敗了,被這個任務壓得太重,喘不過氣來,那他很有可能就放棄了;如果這個事特別無聊,每天在生產線上做著同樣的動作,那就沒有挑戰,也不好玩。真正好玩的就是挑戰和技能的平衡。在這種情況下,一個人很容易達到心流的狀態。這是第一塊,就是驅動力。

堅毅力

第二個部份叫堅毅力。 堅毅力這部份我們不用展開講了,大家可以去看【意誌力】【堅毅】,這2本書都是跟這個話題有關的。大家就記住一件事: 堅毅是可以鍛煉的 。堅毅的感覺就像肌肉一樣,我們既然可以鍛煉我們的肌肉,我們也可以鍛煉我們的毅力。這本書的作者給了兩個方法。

第一個方法叫極限訓練法。 比如你跑步已經累了,在快要結束的那一刻,給自己再加練400公尺、1公裏。極限訓練法的效果很好。這就是極限訓練,你到了極限以後,再突破一下,往往能強化你的堅韌力。

還有一個方法。一般人跑步的時候,遇到上山,可能會放慢速度跑上去,因為上山很累。有個教練說,只要遇到上山,我們就加速,養成習慣。後來在比賽的時候,大家就發現,他所訓練的學員特別勇猛。 這種方法叫作樹立勇猛精進的目標。 當你有了堅毅力以後,你就要去挑戰那些別人認為不可能的東西,比如加速跑上山,再比如那些打泰拳的人要拿手肘去打椰子,去挑戰極限。這都是培養堅毅的方法。

目標

關於動機的第三個部份就是目標。 我們真的需要設定目標嗎?有沒有實驗可以證明這一點呢?還真有人做過這樣的實驗。他們找來兩群伐木工,一群伐木工沒有目標,隨便砍,憑著喜好自己砍就好了;又給另外一群伐木工制定了一個目標。後來他們就發現,無論你制定的目標是高還是低,有目標的這一組總是比沒有目標的那一組砍得多一點,有11%~25%的增量。

有人會說,這不是跟前面說的自主不一樣了嗎?自主不就是完全沒人管,自己幹嗎?你註意,有目標不代表著不自主。你自己可以給自己定目標,目標幫助你提高效率,幫助你有一個可以奮鬥的物件。而且如果你目標定低了,你還可以再往前努力一點。

目標可以帶來一個非常重要的意義就是聚焦。 「每一秒鐘都有上千萬位元的資訊湧入我們的感官,然而,人的大腦一次只能處理大約7位元的資訊,將一組資訊與另一組資訊區分開至少需要1/18秒。‘基於這些數據,’契克森米哈賴在【心流】中解釋道,‘我們可以得出結論, 大腦每秒最多可以處理126位元的資訊 。’」就是我們的大腦每秒鐘只能處理126位元的資訊。但是只要你的大腦在運轉,外邊的資訊就會源源不斷地進入大腦。如果你沒有目標,你根本不知道把聚光燈放在哪個地方,你就很容易被各式各樣好玩的東西弄暈了。

這就是老子說的:「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當你把註意力一天到晚地全部集中在外在的世界上,就會被很多吸引你目光、精力的東西擾亂心智。

所以人需要給自己定高難度的目標。 這個高難度目標,就是我們說的挑戰性目標。比如我的挑戰性目標是「幫助1萬國人養成學習習慣」。但是這個目標沒法指導你每天的生活,你需要 把這個高難度的挑戰性的目標,拆成明確的、具體的目標 ,比如今年我需要發展多少新粉絲。 再由這個明確的、可以看到的目標,拆成每天的待辦事項清單

每天待辦事件清單也不超過8項。如果你一天能夠完成8件事,那你的效率一定不會太低。當然,不要把那些雞毛蒜皮的事都寫上來。把你認為這一天當中比較重要的8件事寫下來,做完一件,劃掉一件,再做下一件,你的效率就會提高。

那麽,你要不要把這個挑戰性的目標跟別人說?這是個細節。比如「我想成為短跑世界冠軍」這麽一個目標,要不要逢人就講?這個作者的建議是不要講。為什麽呢?人的大腦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他講得多了,就覺得自己已經做過了。如果你整天跟別人說這個了不起的目標,說多了就麻木了,就會對這個目標沒感覺了。你會覺得這個目標似乎已經實作過了。就算真的實作了目標,你再跟別人說一遍,那種快感就沒有了。 所以他不建議把這個挑戰性的目標跟周圍的人分享得太多。 如果你分享得太多,你很有可能會對這個目標失去新鮮感。

驅動力、堅毅力、目標合在一起,就能調動你的動機 。你如果無法調動出一個有社會價值的動機,你是沒法把一件事情堅持做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