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了一上午博物館,都學到了什麽,跟爸爸說說」
「看到很多恐龍」
「都有哪幾種恐龍」
「記不住」
「合著爸爸開了半個多小時,買了3張門票,花了一上午時間,你光看什麽都沒記住啊。」
趁著春節假期,帶女兒去博物館,在門口就聽到,一位爸爸在考孩子博物館裏,學習到了哪些知識。 父母帶孩子去博物館、科技館的目的性太強,很在意孩子知識的獲取,這樣帶孩子逛博物館的方式,是錯誤的。
博物館裏經常看到父母,每到一個展區,開始對照著介紹牌,讓孩子記住「這棵植物叫什麽名字,屬於什麽門、綱,有什麽特點。」這種 孤立的知識點,與孩子生活相關性不強的,孩子很難記住。
博物館的英文是「museum",它的詞根是」muse",意思是古希臘和羅馬神話女神繆斯,給人靈感、創作沖動的源泉。 帶孩子去博物館,重點不是孩子記住了哪些知識點,而是引起了孩子多少思考,是否能夠提出問題。
逛博物館不是要求孩子記憶多少孤立的知識,讓孩子帶著好奇心,發現自己感興趣的東西,與自己已有的知識產生關聯,引起思考,喚起求知欲,主動提出問題,回來後翻閱書籍,尋找答案,才是孩子逛博物館的正確姿勢。
1、挑選適合孩子年齡段,「會動」的博物館
01、孩子對「會動」得更有興趣
孩子對會動的東西,特別是能夠互動的,比較感興趣,帶孩子去科技館、海洋館,比文化館、物品靜態展示的博物院,孩子會更有興趣。
孩子從嬰兒時期開始,就有科學家思維 ,寶寶從扔東西開始,就透過觀察物體運動,探究因果關系。
寶寶在4-5個月時,會不斷地扔手上的東西,寶寶會很仔細的,觀察怎麽扔得遠點近點,不同的物品扔到地上,發出不同的聲音。
所有寶寶扔東西的時候,父母不要認為孩子淘氣,甚至教訓寶寶「不許再把手上的東西扔了。」 寶寶們其實在和科學家一樣,透過不斷重復的實驗,在尋找答案,滿足自己的好奇心 ,扔東西是孩子熟悉陌生世界的一種方式。
會動的展品對孩子有更強的吸重力,引發孩子的好奇心,驅使孩子去探索。設計好的博物館,有很多激發孩子興趣的小機關。
02、博物館環境要符合孩子的年齡段
女兒4歲的時候,我們帶她去閩台緣博物館,進去不到十分鐘我們就出來了。館內為了烘托氣氛,只有展品有聚光燈,其他區域燈光昏暗。還有逼真的蠟像,還原的歷史事件場景,女兒有點害怕,進館後就讓埋著頭不敢看。
所以在選擇博物館前,特別是路程比較遠的,要 提前花幾分鐘,登入博物館的官網瀏覽下,展示的物品和環境,是否符合自己孩子的年齡段 。每個階段的孩子都有其發展特點,及感興趣的東西。
2、逛博物館的正確姿勢
01、引導孩子提問
「爸爸猴子為什麽愛搶吃的,熊貓怎麽就愛呆著不動呢?」帶孩子去博物館,就是希望孩子能有「問為什麽」的過程。了解幾塊石頭、幾棵植物,僅僅是記憶孤零零的知識點,和記錄於書本的知識沒有區別,孩子無法將它們,與自己的生活產生關聯。
新知識沒有和舊知識建立連線,沒有思維的碰撞,很難被孩子的長期記憶記錄,以後也很難在需要時,從大腦的記憶提取資訊。
有次帶女兒,在博物館看到遠古石器,女兒只當做形狀奇特的石頭欣賞。我就引導孩子去思考
「橙子,這個石頭和我在河邊看到的,有什麽不一樣嗎?」
「河邊的石頭是圓圓的,這裏的是尖尖的。」
「為什麽古人要把石頭,磨得尖尖的呢?」
順著話題,孩子就可以把博物館裏,靜靜躺著的石器,和孩子見過的鵝卵石、斧頭等建立連線,知識不在是孤立枯燥的。如果孩子有興趣,自己還會去探索,石器與斧子的力學原理。
在課堂上,孩子學習到壓力與受力面積的關系時,就不在是死記硬背的物理公式,而是浮現出,在博物館裏看到的,那把遠古時期的石器斧頭。
孩子能夠提出問題,是一項重要的技能,比單純接受知識,記憶知識更重要。
02、學會放棄,不追求一逛到底
很多時候我們到博物館,有一種強烈的使命感,想要把博物館每個角落和展品都看完,不然就覺得對不起門票和出門花的時間。
博物館裏也經常看到,孩子在認真地觀察,父母卻一直催促孩子「你轉過來,媽媽給你拍個照片。」帶孩子逛博物館變成跟團旅遊,一直忙著拍照片。一趟下來,父母的朋友圈湊齊了完美的九宮格,但孩子卻沒有能好好觀察,自己有興趣的展品。
帶孩子逛博物館要學會放棄,不要一味追求逛完,讓孩子跟隨自己的興趣,自由地探索 。應該讓孩子覺得,去博物館是一件輕松、愉悅的事情,而不是通關遊戲般做任務,朋友圈打卡曬照片。
博物館是為了孩子有機會接觸更多的東西,激發孩子探索熱情,點燃孩子的好奇心。
如果帶孩子逛博物館?記憶知識點是次要的,重點是引導孩子思考和提成問題。父母提前做功課,選擇適合孩子年齡段,「會動」「能互動」的博物館,不追求逛完,關鍵是激發孩子的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