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親子

如何帶寶寶看博物館?

2019-05-29親子

我們為什麽要帶孩子去博物館呢?

往大了說,博物館告訴了孩子們

我們是誰
我們從哪裏來
我們該往何處去

往小了說,親近博物館可以培養出一個終身學習者。

1. 學前兒童是如何學習,構建知識結構的呢?

無他,

唯玩而已!

而博物館是一個多麽好玩的地方呀,充滿了未知與體驗的機會。

兒童透過體驗去發現,去思考,形成經驗和概念,再將獲得的經驗去套用,透過思考獲得組合提煉後的 深層次的經驗與概念。

而當經驗積累到一定程度, 形成自己的見解與觀點 ,經過 分析和推理的 高級思維過程,形 成自己的理論體系

這是一個 螺旋式的學習 發展過程 [1]

圖1

所以,去逛博物館,不一定要抱著一定要學點什麽的心態。博物館的價值 不在於獲得某些特定的知識 ,而在於獲得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形成 學習的思維方法

2.博物館裏發生的學習過程

我們來看一幅圖

轉載請註明 @知乎伊米媽媽

這張圖展示了促進兒童在博物館活動與學習的策略框架圖。

我們能清楚的看到,兒童在博物館的參觀過程中,不僅僅有與環境的互動,還有與科技的互動,更重要的還有與成人 的互動 。其中還有重合的部份4.5.6.7。

我們來說說成人(家長/解說員)在兒童參館過程中的重要性。

提出社會理論的維果斯基(Vygotsky)特別強調過腳手架/支架(Scaffolding)在兒童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

這是成人在協助孩子完成任務時提供的言語和非語言指導,以幫助他們理解任務,完成任務。
支架有六個步驟,分別是引入 (recruitment)、示範 (demonstration)、簡化作業(simplifying the tasks)、維持參與 (maintaining participation)、給與回饋 (feedback)、及控制挫折感(controlling frustration)。支架的作用體現在幫助處於現實發展水平的學習者,跨越貼近發展區,進而達到潛在的發展水平。在實際教學中,鼓勵、講解、提示、回饋、演示、點撥、指導等都可以作為支架使用。

參展過程中的如果有陪同講解員,那麽講解員就可以充當 支架 的作用。

如果沒有講解員,則需要陪同家長起到 支架 作用。

聽起來好像很難?其實也沒有。

家長只要把握住,在參展過程中多問開放式的問題,以啟發孩子的思考,比如:

  • 你覺得......
  • 你認為.......
  • 除了問問題,家長也要保持在參觀過程中的參與度。不是站在一邊袖著手看孩子玩,而是要走上前和孩子一起玩,才能發現孩子的可教學點(teachable moment),一些能激發孩子思維的對話就可以自然而然的產生了。

    3.博物館的型別與互動設計,給我們的啟發

    1.兒童博物館

    這類博物館針對年齡在 10歲以下的孩子 ,讓孩子在探索環境中的遊戲行為進行學習。

    下面是幾張我帶娃去參觀兒童博物館的圖片:

    孩子們在模仿開宇宙飛船:

    體驗超市購物與收銀

    各種不同的生活和職業體驗

    研究表明 [2] ,學前兒童在兒童博物館中的學習超出了對事實和學科內容知識的簡單獲取,而是擴充套件到了程式或因果學習等發展領域。

    但是同樣,在兒童參與的過程當中,家長也要充分參與,給予腳手架/支架(scaffolding)的協助。 有沒有scaffolding,學習效果的差別還是比較大的。

    爸爸邊帶妹妹玩,邊簡單講解向心力。

    Tips:參觀兒童博物館,不要僅僅以兒童為主導,而是要家庭為主導。父母要參與進兒童的遊戲行為中,將學習體驗擴充套件到博物館之外 [3]

    2.科學博物館

    絕大多數孩子都對科技館情有獨鐘,因為這裏有好多新奇的東西。

    但是是不是去科技館讓按按按鈕,操作幾個實驗就算有效學習了呢?

    科學家回答: 不是的。

    參觀科技館有以下三種方法:

    1.腳手架風格 Scaffolding style-適時提問講解

    2.解釋型風格 explaining style-全程講解

    3.自由參觀法 free- style -讓孩子自己按按鈕,操縱展品

    研究發現:

    腳手架風格 的指導下,兒童會更積極的去操縱展覽品,

    解釋性風格 的指導下,兒童表現出更多的探索行為 [4]

    自由選擇活動 (例如按下按鈕,操作展品)導致孩子的理解不足,從而產生沮喪情緒 [5]

    我們參觀科學中心:

    操作DNA序列,

    挖掘恐龍化石

    體驗重力與之品質的關系,大人孩子都玩的不亦樂乎

    Tips:現在的科技館互動設計都非常豐富,所以重點還是回到了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互動對話上。

    參觀科技博物館,家長可以給予孩子 有限的選擇 ,鼓勵親子之間 的互動和對話 ,將其自然的好奇心發展為更豐富的學習。

    3.自然歷史博物館

    今天具有3D模型和 現場展覽的歷史博物館,可以使兒童相對於教科書中的傳統數位和繪畫插圖,來構建 更豐富,更真實的心理表征。

    透過豐富的圖片,資料,物件,兒童接觸歷史的第一手資料,還可以了解人們對歷史的解讀。

    歷史博物館太適合講故事了。透過故事的方式把展覽與遊客連線起來。戲劇化的情節和表述可以極大的激發兒童的探索欲與興趣。

    舉個例子:

    聖誕節,我帶孩子去了歷史建築博物館,這座博物館更適合大孩子,但是因為博物館的故事會+workshop,讓它與孩子產生了親近感。

    故事分成了好幾個小劇場,分布在博物館的不同區域,孩子們在前往每一個劇場的過程中,也是在遊覽博物館的過程。

    主題:誰才是真正的聖誕老人呢,第一幕,出場的是St-Nocholas

    第二場我沒拍下來Befana,

    第三場是Little Lucy,

    換了三個場景,我們把博物館也看了個大概,

    最後來到了聖誕老人的面前

    在故事結束以後,還銜接上了一個手工workshop,讓孩子們制作聖誕老人手工。

    孩子趴在地上看城市的變遷

    我非常喜歡這個活動,他把

    故事+參觀+活動

    這三者完美的結合起來,故事的懸念引起了孩子們的興趣,又帶給了孩子們豐富的體驗,最後透過手工進行套用。一個完美的loop扣上了。

    故事與歷史簡直是最完美的搭檔啦!

    Tips: 如果歷史博物館沒有提供這樣的故事活動,家長是不是可以提前準備一下,了解背景,了解產品,自己構建一個小故事,在展覽過程中引導孩子參觀呢?

    4.藝術博物館

    很多家長覺得藝術博物館最難帶孩子去,我覺得倒也不盡然,現在的藝術博物館也在用各種形式吸引小參觀者,

    比如,越來越多的藝術館開始提供 動手活動 。這些 動手活動 鼓勵兒童與藝術家合作的想法建立聯系,並 依靠兒童的經驗加深他/她對藝術品的理解。

    舉個例子:

    我們參觀完展覽,孩子可以自己畫出印象最深的那幅畫。

    參觀完拿破侖展覽,孩子可以參加手工,做一個拿破侖人偶,演戲劇

    那麽在參觀藝術館過程中,如何適當使用「腳手架「來引入視覺藝術語言和概念呢 [6]

  • 將孩子的註意力集中在藝術品的特定方面
  • 提出開放性問題
  • 給予解釋
  • 回顧經歷,鼓勵孩子連結知識
  • 提出建議,給出思路
  • 進行假設(或想象或想知道)以激發好奇心並鼓勵進一步探索
  • 比如,我們觀察到畫面裏有海洋,有動物,我們可以將註意力放在 聲音上
    你看到畫中的小鳥了嗎?你能想象它的叫聲嗎?試試看發出它的叫聲
    這個小鳥叫什麽名字呢?我們書裏看過嗎?
    你看到畫中的大海了嗎?海浪是什麽聲音呢?試試模仿海浪的聲音
    你還記得我們去年去看過大海嗎?那個大海與這個大海看起來一樣嗎?哪裏不一樣?
    如果讓你畫大海,你會怎麽畫呢?

    類似這樣的問題,把孩子的感受與藝術結合起來,把孩子過去的經歷與眼前的畫作結合起來,讓孩子與繪畫者隔著時空產生共鳴。

    Tips: 美術館參觀過程中的親子對話,scaffolding支持孩子思考,參觀完最好有動手活動加深孩子對藝術的理解。

    這裏,我額外再分享一次參觀藝術博物館的經歷,這個展覽創新的把音樂,投影與藝術有機的結合了起來,超強的浸入感給了觀者與眾不同的體驗。

    這就是 梵高想象 3D畫展,3D投影加上音樂的運用,讓人感覺身臨其境。

    我們帶了兩本梵高的書去看展,看展前的一個月也和娃一直在讀梵高的主題繪本

    分享一個我從自己微博上扒下來的視訊:

    3D梵高展覽 https://www.zhihu.com/video/1246249571787251712

    蒙特婁每個月的第一個周六是博物館日,這一天,全市幾乎所有博物館都對外免費。我們非常喜歡在這一天帶孩子去參觀,這是一段溫馨的家庭時光。

    培養孩子親近博物館,也是在培養一個終身學習者。

    @知乎親子

    參考

    1. ^ 1 https://drpop.org/what-is-popular-education/
    2. ^ 2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111/j.2151-6952.2001.tb01164.x?casa_token=ALcW69nCA2YAAAAA:KSAtf_A8hYJJehSk51fBtcqKijN_POJuJ4uBtkDyKJTKScGOizkCYL3uI7UpixlODGKN3DZpDcF-zMk
    3. ^ 3 https://scholar.google.com/scholar_lookup?title=Integrating scaffolding experiences for the youngest visitors in museums&journal=Journal of Museum Education&volume=37&issue=1&pages=29-38&publication_year=2012&author=*Wolf,B&author=Wood,E
    4. ^ 4 https://scholar.google.com/scholar_lookup?title=The exploratory behavior scale: Assessing young visitors hands-on behavior in science museums&journal=Science Education&doi=10.1002/sce.20394&volume=94&issue=5&pages=794-809&publication_year=2010&author=*Schijndel,TJP&author=Franse,RK&author=Raijmakers,MEJ
    5. ^ 5 https://scholar.google.com/scholar_lookup?title=Learning in a personal context: Levels of choice in a free choice learning environment in science and natural history museums&journal=Science Education&doi=10.1002/sce.20174&volume=91&issue=1&pages=75-95&publication_year=2007&author=*Bamberger,Y&author=Tal,T
    6. ^ 6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0984-016-92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