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親子

母乳寶寶頻繁夜醒,母乳足夠,晚上醒來不吃也要含著才能重新入睡,或者要抱著才能睡,怎麽辦?

2020-11-04親子

媽媽們,從現在開始,我想告訴你們一些最基本的關於寶寶睡眠的知識,以便你們在聽取其他意見的時候可以 擁有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 ,這種能力是來自於媽媽的本能,以及寶寶給我們的提示,嬰兒的睡眠是嬰兒和媽媽之間達成的默契,而在這個過程中,媽媽往往需要妥協,要改變的不是寶寶,而是我們自己。

為了尋找一個科學的答案,我翻閱了國外非常多的關於嬰兒睡眠的文獻,其中有一篇全球多個睡眠專家的共識,至今讓我印象深刻

「嬰兒良好睡眠的定義——第二天是醒著的!」

當我看到這個定義的時候,我終於恍然大悟。每個寶寶的睡眠或者延伸到每個成人的睡眠,都是非常個人化的生理過程。睡眠僅僅為了滿足自己的身體需要,絕不是為了滿足其他人。

只要寶寶自己覺得可以的睡眠,就是好的睡眠。 可是寶寶怎麽樣讓我們知道這個小生物睡夠了,自己覺得可以了呢?——就是生長發和發育良好,第二天是醒著的。

嗨!媽媽們,忘掉書本上的參考睡眠時間。養育孩子,盡可能多的用到我們的右腦去感性思維,而不要太過於左腦。

我見過太多的母乳媽媽,看了書,想要按照書上的「EASY」模式去訓練被搞得焦頭爛額,或者因為寶寶小睡少睡了半小時,每天少睡了1小時而焦慮。

Take it easy!

寶寶在生長發育的過程中有太多會影響原先睡眠結構的事情出現,所以,媽媽們,我們要 嘗試重新用全新的角度去理解孩子不同的睡眠模式。

按照這樣的思維邏輯,那麽我們想要說「我的寶寶睡的不好」,就不能按照自己得主觀來判斷,寶寶的睡眠模式本來就和成人不同,因此,更多的是給大人的生活節奏帶來的困擾,而絕非睡眠本身這個生理過程出現了問題。

如果說,睡的好不好,很難去判斷。那麽,我們按照上面的邏輯: 嬰兒良好的睡眠=良好的生長+良好的發育+第二天清醒著(包括吃喝拉撒玩兒)。

那這樣,我們就很容易去梳理了。

我從來不會用填鴨式的方法來教會你們如何養育自己的寶寶,因為每一個寶寶都不同,每個孩子永遠是嶄新的,獨特的,我們的建議一定是個體化的,客製的。

媽媽們,相信你們作為媽媽的本能和直覺,很多時候,你們從內心知道如何去做,只是你們因為外界的聲音而放棄了自己的堅持和自己的判斷。

正如從來沒有一個小動物需要被睡眠訓練,嬰兒的睡眠也從來不需要被訓練,嬰兒的睡眠需要的只是被理解和適應睡眠節律的改變。

媽媽們如果你們準備好,就可以開始跟著我一起學習「如何更好的理解嬰兒的睡眠?」而不是「如何讓嬰兒按照我們預想的模式去睡覺?」。

我會分享給大家一張非常簡潔的沒有過多修飾的睡眠思維導圖,便於大家結合自己不同月齡的寶寶去理解去反思從而獲得成長。

首先,在我們想要判斷自己的寶寶「睡的不好!」之前,先別著急下結論。

1、先看看寶寶的生長以及發育如何? 這裏要提醒大家: 【體格的生長】 【大腦的發育】 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類似於兩條腿,想要走的穩,兩條腿要一樣長,一樣粗細才好。

寶寶的 「身高體重」 就是其中的一條腿,如果你們還不知道如何判斷「生長」的好不好,我會在以後的文章中繼續和大家分享,用好「生長曲線」就很容易判斷了。

「發育」 ,就更需要媽媽們的自我學習了,寶寶的發育包括了5個方面:溝通、粗大動作、精細動作、解決問題和個人-社會性。這個時候就需要用到一個 非常好的發育評估系統,美國的ASQ系統 ,現在有中文版,適合中國的寶寶來評估。

生長和發育都是可以被科學評估的,所以,如果媽媽覺得寶寶的睡眠可能對您造成了困擾,我們要先跳出原來的思維框架,先想想寶寶的睡眠是不是滿足了自己的生長發育了呢?

2、白天和晚上睡眠的模式也不同 簡單的理解一下,我們大人中午小睡10分鐘就能夠滿血復活,精力充沛,為什麽一定要我們的寶寶白天睡夠書本上寫的時間呢?(話說回來,書本上推薦的時間都是半小時,一小時,作為一個計量單位,媽媽們難道不好奇,為什麽不是31分鐘,43分鐘或者66分鐘這樣的數值麽?)

所以,忘掉書上的時間,我們就看寶寶想要什麽樣的睡眠方式,滿足他們自己就可以。

尤其是「學霸型」「觀察型」和「敏感型」或者「高需求型」「難養型」「壞脾氣型」( 無論叫什麽型別,都沒有好壞,僅僅是氣質不同而已 )的寶寶們來說,他們喜歡玩,喜歡觀察,有時候又對周圍的環境變化特別敏感,可想而知,睡眠模式和時間怎麽能一模一樣呢?

3、媽媽認為什麽樣的睡眠是好的呢? 這似乎很好玩,很多媽媽其實真的不知道什麽樣的睡眠對寶寶來說是合適的。這不應該被忽視或者嘲笑,因為,確實 寶寶這種生物是非常獨特的存在

媽媽們按照我上面對於「良好睡眠的定義」來自己琢磨琢磨。

一定要記住,如果媽媽對於「生長和發育」的判斷也有偏頗的話,就更容易誤判寶寶的睡眠狀態。

所以, 首先學如何正確判斷孩子的生長和發育吧 。在判斷睡眠是否正常之前,生長發育是否正常,是否得到科學客觀的評價是前提。

4、寶寶有不同的氣質型別 除了寶寶有各種各樣的氣質型別,高需求、低需求,天使型、難養型等等,我們自己哪一個不是從寶寶長大的呢?而且,都各具性格。

我讀到過一本有趣的書,講到嬰兒的氣質特點如果和養育人的氣質特點不匹配的話,也會給養育人帶來很大的挑戰,讓媽媽們沮喪。特別是本身就很敏感的媽媽,如果自己的寶寶也是「難養型」寶寶,這種沖突就會被放大。

反思父母自己的個性特點以及小時候的特點,會讓我更容易接納遺傳自己基因而來的這個小東西。

真的,太像我們自己了。只是我們已經忘掉了自己小時候的樣子。

所以,常和寶寶的外婆或者奶奶聊天很有好處,我們總能從寶寶身上看到自己小時候的影子。想必,爸爸媽媽小時候也是個磨人的小孩子。

如果媽媽真的因為睡眠困擾太多,美國AAP上有這樣的建議,我覺得特別好,也許,換一個人抱一抱寶寶,讓媽媽有機會放松自己也能夠起到很好的作用。因為寶寶確實會感受到媽媽的緊張情緒而越發覺得不安全,從而影響睡眠。

5、除了睡,寶寶還有很重要的任務,就是「吃喝拉撒玩」 ,這5件事情媽媽有沒有全部很合理的給寶寶安排好呢?

我說的合理,並不是按照書本,而是按照寶寶喜歡的狀態,例如不限次數的按需餵養和夜奶,每月按照發育裏程碑的要求在家中給寶寶做合適的遊戲訓練。

每個月齡寶寶要掌握的能力也不同,遊戲也不同。不同階段寶寶所需要的營養和餵養方式不同,媽媽有沒有給寶寶做「順應性餵養」呢?

這是一個迴圈,牽一發而動全身,每一個環節都可以有更多可以做的。

我想,解釋完思維導圖的左側,媽媽們應該已經可以用類似的方式去思考一下思維導圖的右側。

諸如嬰兒的正常睡眠結構——深睡眠和淺睡眠,驚跳反射,大動作發育發育過程中的睡眠倒退,長牙期間的不適感,吃的太飽、太餓、玩的太累過度興奮,房間的溫度濕度和光線,以及各種有可能的軀體疾病的影響,包括維生素D攝入不足,濕疹、牛奶蛋白過敏、胃食管反流、腸絞痛等等。

可能影響睡眠的因素確實很多,但是這些都可以透過很多細節來判斷。

除了疾病,也許媽媽更需要醫生的幫助,其他的有可能和睡眠相關的因素,媽媽可以按照以上的思維模式來分析,然後見招兒拆招兒。

最後,也許更多的時候,我們最終會和寶寶們妥協,因為有一種的狀態叫做「媽媽的期望過高」,這不僅僅是中國的媽媽,全球的媽媽都是如此,即便是喵醫生自己,也常常會落入「期望過高」的狀態。

慢慢來,我們一起來學習如何成為更好的媽媽。沒有完美的媽媽也沒有完美的寶寶。

如果,這個回答還不能夠讓媽媽們開始停下對寶寶睡眠的擔憂,那麽,請跟著我們的腳步一起學習,學習擁有更多讓自己平靜的力量。

願今夜,每一個媽媽和寶寶都有好夢,明天是清醒的就足夠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