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親子

孩子哭的時候,不管他,他哭累了會不會就不哭了?

2020-11-03親子

先處理情緒,再處理問題

一個很常見的場景,孩子哭得很兇,大人安慰說,別哭了,沒什麽大不了的,往往得到的結果是:孩子哭得更兇了。

而如果是忽略他,置之不理,一段時間之後可能確實會有些降噪效果(因人而異,有些娃不吃這一套),但如果換位思考一下:你是那個孩子, 你為什麽不哭了

這時候復雜的情緒底色裏,有不被愛的疑惑,害怕不被愛的恐懼,以及安全感缺失帶來的不得不強大起來的悲涼。

成人世界不也是一樣麽,其實從來就沒有什麽真正的就事論事,很多時候吵得兇只是希望被看見。

對孩子來說,情緒被接納,問題甚至會就不攻自破。

都說父母的愛可以有原則,但一定是無條件的,接納孩子糟糕狀態下的情緒,便是無條件的體現點之一。

不要用訓練雜耍的方式訓練孩子

因為心理創傷是不可逆的。

總會聽到有人說馴獸是在馴獸的時候會逆向引導,最終掌握拿捏的控制權。

身邊也不乏有這樣的父母,孩子不聽話就打一頓,孩子聽話就給予獎勵,但我想說的是,絕大多數情況下,孩子的「不聽話」其實都是父母缺陷的投射,應該從更本質的問題來分析,而不是單純地訓練「條件反射」。

就像在「柯吉拉實驗」裏看到的那樣,預期可以激發潛能,人的行為不會超越他的認知。

這個實驗是這樣的:人們在水裏放上一堵墻,把柯吉拉和食物隔開在兩邊,柯吉拉剛開始會猛烈的撞擊玻璃,但多次重復不能到達之後,即使拆除玻璃,柯吉拉也不會再去遊向食物的方向。

如果透過訓練動物的方式來訓練孩子,當場的效果也許會很好,但長期來看結果往往事與願違:孩子會表現出兩個傾向性,一是極度軟弱,二是極度叛逆。

當然,如果你家娃心理足夠強大,性格足夠皮實,以上兩點皆可忽略。

下面我說說最重要的一點:

心疼就對了

很多簡單的道理往往都是跟著直覺走的,大道至簡。

包括這份心疼,其實都是自然界,在漫長的前進演化過程中篩選出來的重要狀態,生命的演化和基因的傳承都是獎勵這份心疼的,在另一個維度上來說,它就是道。

育兒中的直覺,尤其是母親的直覺,尤其是嬰兒在早早期的發育階段時母親的直覺,往往都是對的。

我懷我家大寶的時候,我媽也曾經向我推介過這種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的訓練方法,說是幾次之後孩子就知道不哭才能抱抱,帶娃會輕松很多。幸好我當時讀了西爾斯的親密育兒大百科,一歲之前給了娃無限的寵愛,既放過了孩子,又放過了我自己。

如果孩子再大一些,就需要處理一些刻意為之的情緒,不能再像新生兒階段的無限寵愛,6歲之前需要適當立威,當然不是打罵,一定是在充分的愛的前提下,規則共識在先的威嚴。

我是龍小美美,倆娃媽,育兒中修行成長。深度思考,用心解構教育行為習慣和考試;幹貨科普,科研精神理性種草。原創不易,歡迎關註 @龍小美美 ,一起修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