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親子

如何觀察未滿兩歲的小孩是否聰明?

2020-12-15親子

幾乎每天都看到有給這個回答點贊和評論的,看來大家對於孩子是否聰明這個問題都挺關心的。謝謝點贊的知友們,也謝謝友好提出質疑的知友們,你們給了我回答問題以來最高的問題回應。

這幾天看大家的留言,產生了一些想法,覺得有必要統一回應幾點:

  1. 我們有父母濾鏡嗎?多少肯定有。就像有的朋友留言說的,誰不是看(希望)自己家孩子聰明。我也不否認這點。關鍵是,我們也是第一次當父母,看多少文獻,但是真實案例也就這一個,又不是天天跟幾百個孩子接觸,沒法客觀去評估,只是對比我們平時能接觸到的同齡的孩子,和文獻裏提到的一般發育規律,語言方面確實驚人的早。

下圖出自一篇研究漢語表達詞匯發展的文章 [1] ,該研究從889個中國家庭采樣,調查了12-30個月大寶寶們的可以表達出(說出+聽懂)的詞匯量。對於想要了解自己漢語寶寶語言發展水平的家長來說,可以參考下出自這篇研究的下面兩個統計表(註:12-16個月大的嬰兒算的是理解和表達的詞語,而17個月以上的toddler算的只是口頭表達的詞匯,Age下的數位代表月齡,Receptive代表理解的,Expressive代表表達的詞匯量。Max.是最大值,Min是最小值,M是均值):

有的知友在下面留言說擔心自己孩子兩歲多還不太能說話,從下表看,17個月開始孩子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差異很大,有的能說很多,有的暫時還不能說太多,但是都在增長著。很難說造成這些差異的究竟是什麽,個人認為遺傳、嬰兒期的照料者對嬰兒的每日詞匯量和詞語難度、甚至以及說話態度等都在其中起著作用。相信到未來某個時段這些差異會逐漸縮小。

但確實,如這篇文章作者開篇第一句話說的那樣:

「兒童早期的語言發展不僅僅是一個發育的裏程碑,更是未來個體語言能力的一個穩定的預測因素。」

早期語言發展是一個家長不可忽視的重要指標。不過,語言能力並不能代表一個人的全部能力,即使不是語言天才,也不意味著不可能是數學學霸、工程高手啊,還是要看每個孩子慢慢形成的他自己的優勢是什麽。

雖然該研究是運用的一個源於英文但改變為更適合測試漢語兒童的詞匯測試系統,且所有受試兒童均為純漢語母語,所以對於多語兒童的詞匯水平不能直接比較,但可以參考下。上圖我紅點畫出的是我娃當時能說出來的詞匯量。

老實說,我們也是第一次當爸媽,之前確實覺得孩子說話早、學詞快,但真的當我是看到這個文章的數據,才驚訝於我娃在語言發展上確實超常。他15個月能說的漢語詞匯量,已和2歲大孩子的均值相近。還沒加另外一半德語詞。

這一點是事實,而不是「親媽濾鏡」造成的。

2. 語言發育早,就一定是高智商(IQ >130)人士嗎?不一定,智商也不是光測語言,還有推理、空間辨識、抽象理解等方面。但早期語言發展(和社會交往能力),確實能在一定程度上預測未來成人的智商,即早期語言發育的越好,未來成人後的智商相對較高(但不是說一定是高智商人群) [2]

當然,即使後來證明真的是高智商人士,一定是對社會真正有巨大作用的人嗎?更不一定。高智商人即使是少數,世界上也有幾百萬的人屬於這個群體,但畢竟只出了一個愛因史坦、比爾蓋茲、賈伯斯、埃隆馬斯克等革命性的人物。

3. 很多知友提到他們自己曾經也是早發育的孩子,但最後也只是個「普通人」。確實,這也是腦發育為什麽是很有意思的課題。發育不是線性的,有人快,有人慢,但 最後真正在行業領域出類拔萃的人,一定有著足夠的時間積累和大量的刻意練習。 有天賦,不練習,天賦會荒廢。沒天賦,依舊刻意練習,也能變得優秀。當然,天賦+刻意練習,更有可能成為大師級別的吧。

如果從智商大致分布來看(下圖),只有約占總人群的2.2%的極少數為高智商人群(>130),剩下的我們大多數人確實都只是平均水平或其上下。所以,最終變「普通」,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都是正常結果。

圖片出處:Intelligence: All that Matters

成為普通人並沒有什麽不好,特別是當你是個幸福的普通人的話。你怎麽知道高智商群體沒有煩惱呢?他們的煩惱可能不比我們少(智力與幸福感有一些正相關,但並不顯著 [3] )。

4. 其實我自己也是如此,孩子姥姥對比了我娃和我當年小時候的語言能力,認為我比我娃甚至還要好(當然我只有中文環境,而我娃是三語環境),但這不意味著我在學校學習中沒有遇到過困難。因為學業的學習不止在記憶力,還有邏輯思維能力、推理能力、空間思考能力、歸因能力以及註意力、成就動機和興趣愛好等等。

作為一個非天賦型選手,我最後取得了博士學位,更多的是選擇了相對更適合我的方向、我的內驅力、長期堅持和各種機緣巧合的結果。在科研圈,接觸到的是智商相對較高的人群,年輕時也常感嘆我怎麽就沒人家學東西那麽快呢,我能不能再快點呢。但人到中年,我現在不糾結這些了,認知能力在我們這個年紀已經不會有質的改變了,我已學會接受有些事情我就是沒有真正高智商的人學得快學的好了。但我真的想要的話可以更用功,至少不會把事情做差。我會更在意,做什麽事能讓我更有幸福感,而不再是去糾結那些我已經改變不了的事實了(比如智商水平)。

5. 我不覺得認為孩子是有天賦的是什麽不好意思的事。事實上, 每個父母都應當對自己的孩子有信心,相信他們都是有天賦的,相信他們有更大的潛力去等待挖掘(是培養、栽培,而不是揠苗助長)。 即使最後證明孩子也就是個像你我一樣的普通人,我們之前因為相信他們有無限的潛力而付出的培養和重視,還是會對孩子有很大益處的,至少能比他自己在不重視他的父母那裏得到的人生版本要好。

以下是原答案:

作為一個早慧的兩歲男孩的媽媽,給您分享一下我們的經驗。

首先要說明下, 我認為所有的孩子都是聰明的 ,每個孩子從零開始學習並掌握運動、語言、情緒理解等各種技能都是了不起的成就,都是大腦各個部位奇跡般發育的結果。所以,您問題裏提的「聰明」是否想指超出同齡人的「天才兒童」(gifted children)。

相信每個父母都有被孩子在某方面飛速進步而驚嘆的時候。我和德爸也是一樣,常常看著彼此問,我們是不是被大獎砸到了——生了個天才兒童?

德國天才兒童協會列舉了以下一些天才兒童的常見特征(並非所有的特征都適用於每個孩子,但是特征的累積表明可能有天賦) [4]

  • 孩子很早就對自己的環境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 孩子的語言發展較早,通常「跳過」嬰兒語言期,能很快形成整個句子,並且詞匯量很大。(我家娃就是一個語言發育異常早的雙語娃,請見後面詳述)
  • 孩子比較早的對符號(如汽車品牌、公司徽標之類)感興趣,隨後會對字母和數位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 他們可能向成年人拋來一個接一個的問題,這其中也包括那些可能超越他們年齡的話題。
  • 他們能捕獲到復雜的關系,並將由此學來的(對關系的理解)套用到其他問題上。
  • 有興趣學習廣泛的知識。
  • 表現出強烈的正義感,並容易對「權威」的決定提出質疑。但是,如果看到了這些決策的意義,有時他們會甚至百分百的去執行。
  • 常常提出使成年人驚訝的問題,如生命是如何起源的、生命的意義是什麽這樣的問題。
  • 他們常常能自學閱讀和算術,卻也無法解釋他們是如何做到的。
  • 他們具有強大的想象力,並且在面對智力挑戰時表現出主動性和獨創性。
  • 有令人驚嘆的記憶力。
  • 他們對人際關系可能非常敏感。
  • 與同齡人相比,他們更喜歡與較大的兒童或成年人聊天和玩耍。
  • 他們可能(因旺盛的精力)而較少花時間在睡眠上。
  • 他們可能有特別的幽默感。
  • 天賦是部份遺傳的。如果您的孩子個天才兒童,也可能意味著您或您的伴侶(或兩者都有)也有一些天賦。

    我們認為孩子可能為傳說中的早慧孩子,簡單說有以下幾個理由:

    第一,孩子的語言能力的發展異常早。

    作為一個媽媽說漢語、爸爸說德語、爸媽之間主要用英語交流的三語環境,又是個(一般認為說話晚的)男孩,我剛開始做好了準備他很可能得到兩歲左右才能開始說話。

    但是,自從他十個月大時第一次主動重復模仿姥爺念的唐詩的最後一個字時,他就開始了語言上的突飛猛進。發展心理學的知識告訴我,嬰幼兒語言的猛增期是18~24個月開始。然而在小安上,仿佛自從開始說話起,一直都是猛增期。

    以上是當時小安15個月時,我統計出了500個漢語+德語詞後驚嘆的發了個朋友圈。

    後來我們就沒再計算詞語數目了,因為他開始把詞和詞湊到一起說詞組了,然後慢慢又出現短句了。每天都有進步,雖然不好計算,但當家長的會有感覺,就是 孩子從第一次聽到一個詞到他自己把它說出來的速度特~別~快! 我感覺平均就是三次左右,他很快就能自己運用這個詞了。有段時間姥姥姥爺住我家,我每天都跟孩子有互動,但常常不得不跑到姥姥姥爺那裏去問「##詞是你們教的嗎?我沒教過他怎麽就說出來了?」

    現在的小安兩歲零4個月,能用漢語、德語描繪他看到的場景(有什麽東西、什麽顏色、有幾個、是誰的、他是否喜歡等等要素)、提出要求(「爸爸那這個玩具,跟我一起玩,從上面滑下來」等等)、描述心情「我傷心了、我生氣了、媽媽生氣了」等等。

    開始對說英語感興趣了,能簡單用英語和爸媽對話,也能用英語數數了。

    然後德爸最近好玩兒似的教他用法語、西班牙語和韓語數1-10,大概也就是跟著說了三次以後,就都會了。

    所以目前可以用中、德、英、法、西、韓語數1-10(想看視訊的請點贊+追更~)

    第二、孩子自己特別願意主動學新東西。

    我們跟他說一個詞,比如指著電視說「這是‘電視’」。他就自己一邊指著,一邊重復「電視、電視」。得到我們的肯定後,不管我們還在不在身邊,他會自己時不時的重復「電視」。過一會兒可能跑過來拉著你到電視前,再次指著說「電視」(讓你確認他說的是否對),甚至第二天、第七天以後。

    (孩子爸讓我註釋一下,我家娃並不是刻板的重復,而是在努力把剛學到的新詞,套用到生活中加以鍛煉。不好意思,之前原答案寫的有點像刻板練習。)

    他自己主動重復,讓我特別驚訝。因為心理學上有一個「 練習效應 」(the testing effect), 就是說你學完一些知識後,去提取(回憶)相應的內容比你重新學習這些內容,更有利於對相應的知識形成更穩定的長期記憶。

    小安的優秀的記憶能力,多是他自己主動回憶的結果 。因為他太小,我們從來沒有讓他去重復,所以這是讓我非常驚喜的。

    第三、我們常常驚嘆於孩子的記憶能力。

    剛剛說了,他學語言特別快,一部份原因也是他聽到的詞,很快就能印刻到腦子裏。但是最開始他讓我們驚嘆的,是他的 情景記憶能力(記住什麽東西或事情、發生在哪兒、什麽時候發生的)

    一般認為,受限於語言的發展,兒童大約要到兩歲以後才有口頭報告的情景記憶可測量。

    小安說話很早,幫助我們較早的測查出了他的情景記憶能力。

    大約在快1歲的時候,已經能指著一朵花發出hua這個音了。一次姥姥姥爺帶他去散步,在走到一個兩邊都有麥子地的地方,小安突然手指著前面並喊「hua hua」。姥姥看了周圍半天,沒看見花,以為他在自己練習發音,就繼續推著小車繼續走,可是小安還是一直再說「hua hua」,直到走了大概100公尺來到一個地道橋下,小安指著墻上的壁畫,大聲喊「hua hua」,姥姥這才明白,那個壁畫上畫著一朵大花。

    姥姥姥爺幾乎每天帶小安出來遛彎,走到這個壁畫時會跟他指著壁畫講上面有什麽內容。裏面剛好有小安當時有限的語言中可以表達出來的「花hua」。所以他就記住了。

    但這件事更讓我們驚奇的是, 孩子在百米開外就辨識出當時他們所在的位置 ,也知道往這邊繼續走是可以看到那幅畫的。所以在還沒有看到壁畫,只遠遠看到地道橋的時候,他就想起那個壁畫以及上面的圖畫內容了。 作為一個研究兒童記憶的科研人,我辨識出這是妥妥的情景記憶+導航能力呀 !誰說一歲的孩子沒有記憶呢?!

    這意味著, 孩子當時對於海馬腦區(我們腦中負責學習記憶和空間導航能力的腦區)的套用比較優秀。

    不只是詞匯量大,早在兩歲半就能同時流利說德語和漢語的小安,還在不到三歲的時候就掌握了德語自然拼讀。

    又借用早早能夠自主閱讀的技能,現在還不到五歲,就已經能自己看他喜歡的自然科學科普書,包括物理、化學和天文。

    四歲在國際學校上了一年學,現在也是用英語流利對話,和看他感興趣的英語科普動畫。

    小安的成長和未來的教育經歷,我都會分享在我們的公眾號【中德科學爸媽】裏,歡迎關註~

    另外,我會陸續在專欄上分析其後的可能的腦機制,以及我和德爸為了保護他的大腦不受到毒害物質(如霧霾、重金屬的攝入等)從孕期開始就做了大量的努力,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註下我 @腦博士媽媽

    最後要說的是,我們雖然覺得很幸運能遇到這樣的孩子,但我們更清楚, 腦發育本身就不是線性的,有的孩子慢,但可能後面會指數型增長,有的孩子暫時快一點,但若家長不重視,孩子後天沒有好好利用,也不一定能成才

    做家長的心要平(即使不容易做到),我們努力為孩子護航助力,盡量不辜負孩子們與生俱來的天賦。但我們自己必須心明, 「聰明」從來不是解碼幸福人生的鑰匙,聰明的腦瓜也可能幹愚蠢的事情。

    孩子無論天才與否,我們對他們在人格和道德上的教養,不應當區別對待。

    @知乎親子

    參考

    1. ^ 1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3758/BRM.40.3.728
    2. ^ 2 https://srcd.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111/cdev.12760
    3. ^ 3 https://www.vox.com/2016/5/24/11723182/iq-test-intelligence
    4. ^ 1 https://www.dghk.de/fuer-eltern/wie-erkennen-eltern-hochbegabu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