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要分情況的:
一、孩子多大
孩子3歲前,尤其是1.5歲前,是安全感建立的關鍵期,這時候媽媽的溫情陪伴很重要。又分為兩種情況:
1、媽媽自己的狀態很好,很願意照顧孩子,陪伴孩子成長
2、媽媽已經不堪重負,需要透口氣
如果是第1種情況,那麽媽媽自己帶娃是不錯的選擇;第2種情況,媽媽還是要讓自己保持較好的狀態和心境,happy mother happy baby,假如說自己躁郁抓狂、或心不甘情不願的帶孩子,不如把孩子交給靠譜的人白天照顧幾個小時,自己外出工作調節一下心情,下班回來後能用更好的狀態與孩子互動。當然這仍需要一定的職業和家庭間平衡技巧,當媽不易,多多學習吧。
同時,還要考慮其他情況:
二、父母的工作性質
有些工作性質呢,就是中斷了工作再難上崗、或需要離開自己喜歡的領域,總之就是實際情況不允許暫時中斷職業,這時候呢,就是盡量積極協調,短暫支付保姆人工過渡,以能保證長線的職業路徑。
(一口氣舉了10個例子又刪了:不外乎自己上,全家上,自己上+阿姨補充,老人+阿姨+自己補充,阿姨+自己,在國外的孩子早一點入托……)如果要總結規律就是: 沒有一家是完全一樣的 。如果僅從經濟成本上來說,以上被刪掉的例子中的安排都不劃算——為了給孩子更多的陪伴和安全感,為了保障餵養和親子依戀,工作單位附近再租套房子也好、帶著孩子城際交通/出差也好、請育兒嫂也好,老人異鄉奉獻也好(有的還倆老伴分居)……這些配置都是要明面上的或潛在裏的經濟成本的,這時候要有長遠的眼光,不只算眼下的經濟帳——孩子不會一直0-3歲(雖然4歲後開始花更多教育金,哈哈哈),自己根據家庭情況掂量著看。
三、父母的人生規劃
我已有點不敢問—— 我們的人生到底想幹什麽 。但不寫不說,不代表你我不會迷茫,不會在某個深夜裏自問。
有人說四十而不惑,我覺得我四十了還是會有困惑,怕不是過了一個假人生。
當我們問自己生活規劃的時候,只有幾點籠統的原則性建議:
1、立足現實
每個人的情況不一樣,而過好人生、做成一些事對誰都沒那麽容易,就算不考慮經濟掣肘,不同的人生階段、不同的人生境遇也都有自己的生活難題需要去學習和應對。
普通家庭的中年人,有充裕到完全不用憂慮經濟條件的不多——目光再遠些, 世間唯一不變的事就是變化本身 ——所以,還是要幹活,要養家,要顧老,要慮後,要積極去生活(並把這種理念影響到孩子)。想創業也不一定有方向,創了也不一定成功(失敗率90%+),主業的大環境也不一定好做,有孩子後的生活成本和教育成本又高,老人年輕大了醫療成本和人力成本也得有個心理準備……這些是掣肘著自己的現實問題,就像題主問的「 薪資剛好夠請保姆帶孩子 」,你既然來問了,可能最終怎麽選心裏都不那麽踏實:
我常說人生實難,但漸漸有點不敢寫了:我認為整體性的、系統性的問題三言兩語不好解決,得持續學習,其中看有品質的書是最為經濟和深入的思考和整理,然後被說是賣書(我不否認啊,連結若點進去確實能買到書,捂臉。但我更 鼓勵大家從圖書館借書 ——不少地方政府有閱讀扶持計劃,投入力度還不小;就是你要買我也鼓勵你自行比對價格,希望這行字也能被朋友們註意到)。我想要積極鼓勵,可表達水平有限,被人說是雞湯……
你看這點小事我修為太淺都招架不住,而人生要比這些虛擬互動要難得多。不管我們願意不願意,生活都是如常向前的。那麽怎麽辦?
你面臨的現實情況如何,你想要如何,只有你自己知道啊,我親愛的朋友們 。
2、取舍
世上所有事都要取舍,經濟上,感情上,一切的一切。只是有一些隱形成本或機會成本沒有被我們留意到。
請保姆帶孩子,你支付的成本,不僅是經濟本身。 相應付出的還有挑選的時間、不合適的風險,以及建議彼此信任的磨合和更換成本,你還要讓渡一些家庭空間上的獨立性,兼顧到保姆個人情緒或性格等。而你得到的是個人時間上的解放,一定育兒服務和家政服務——為了保證孩子無閃失,一些家庭把育兒嫂與家政工作剝離:孩子須臾離不了人,阿姨去忙家務了,孩子可能一錯眼就摔了。甚至你還要接受,幼小無知的孩子更依戀主要帶養人。
做全職媽媽,你失去的也不僅是一份薪資。 你需要做好心理準備的是生活方式的改變,職業連續性的中斷,個人時間和空間的讓渡,重復而瑣碎的日常,連線不斷的育兒新課題,偶爾的心理失衡和疲憊……
白天職場晚上家庭,你也並沒有得到全部 。你會體會到被工作和家庭左右牽扯的被動,你勞累疲憊,也收獲向前,但難免偶爾感受到身不由己的撕裂……
但換個角度來說,取舍是因為我們幸運地擁有了選擇的可能性 。比如說,你現在面臨著一個選擇:去上班,還是留家裏。而以前的絕大多數傳統女性沒有這個選項:她們只可能屬於家庭。每個選擇背後都有代價,沒有人能真正為你做決定,這裏要問你自己更看重什麽,願意支付什麽樣的代價——同樣的時間精力,我們不可能什麽都想要,什麽都得到。
3、堅持自己的選擇,彌補不足的一面,必要時做出相應調整
當你做出選擇後,就最佳化自己的選擇:
時間和精力投入到適合的地方,通常是有回聲的,人生是太寬泛的話題, 你我不過是走在自我發現、不斷調整的旅程上 ——知道自己適合什麽,能做什麽,不能做什麽;願做什麽,不願做什麽……正是自己的功課啊。
聽起來容易,其實很難。
在原本沒有正確答案的人生題上,怎麽樣寫才能不像雞湯?我們不如看一看「人生規劃」這四個字在我刪掉的例子中的力量:
一句話中,展開來就是人生長卷。你我的人生由各自來書寫,答案還是要我們自己來找。
每個人想過的人生原本就不同, 滿意而非完美,是最高的原則 。
祝好。
@知乎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