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個教語文的高中老師,有一枚上小學二年級的七歲半小朋友。
因為教高中,學校離家遠,我不能經常回家。雖然不是班主任,但是要上早讀,每周能回家陪伴孩子的時間只有2-3個晚上,大部份時間的陪伴和照顧還要靠老人來。
但,即便是在我們這種「陪伴時間嚴重缺乏」的前提下,小朋友沒有被養壞,和我的感情也沒有因此而生疏,這對我來說,可以算是「比較值得驕傲的事兒」之一了。
因為引導的好(再次不要臉的誇誇自己),我家小朋友很愛看書,語言表達能力很棒(其實說白了,就是非常話嘮),想象力也比較豐富。 從他四歲起,我一直保持著給他編故事的習慣。
2023年,仍然是只要我晚上回家,就會給他編40分鐘左右的原創探險/奇幻故事的一年。即便是回家很累,我也堅持了下來。
故事大概是這樣的,以他四歲時開始喜歡的動畫【海底小縱隊】人物打底,但情節脫離了八季動畫片的故事,屬於二創,講呱唧他們在加入海底小縱隊以前的經歷,講他們透過各種神奇的境遇擁有了魔法並進行歷險,講他們研制出各種神奇的法寶,這些法寶又如何在冒險故事中大展神通……後來他又喜歡上了別的動畫片,於是我就在編故事中讓海底小縱隊和超級飛俠、汪汪隊甚至西遊記裏的人物進行聯動,或者即興發揮加入各種各樣的小彩蛋,比如植物大戰僵屍裏的食人花和魅惑菇,反正就是他那段時間喜歡的動畫片、漫畫和遊戲裏的大雜燴。
雖然人物和元素亂七八糟,但我好歹是語文老師,小說的敘事技巧還是能掌握的差不多;在編故事的時候,我很註重伏筆和前後照應,註意故事開頭的場景和細節在結尾的呼應,也就是結構上的首尾圓合;註意人設和人物心理的把控,以至於小朋友一度覺得,我講的只是動畫片背後那些導演沒拍出來的故事,它們是存在的,而且正如我所講。他覺得我為他呈現出了一個更完整,更豐富,更精彩的童話世界。
也正因如此,期待我回家就是小朋友生活裏很重要的一件事。即便我從各種意義上說不太算個合格的媽媽,但他期待我回家,期待我給他講故事,假如臨時學校有安排我回不去,也一定要打電話讓我在電話裏把該講的故事講了才去睡,一次也不會放過。
這一年他七歲了,我有意識地把故事的復雜度調整到更高,比如在講矛盾沖突的時候,不刻意去營造正反對立的雙方,而是試圖表明,即便是反派也有不得已之處,沒有人想要為幹壞事而幹壞事;即便是關系非常好的朋友,也會有意見不一致鬧別扭的時候,也會說一些傷害對方的話;沒有人是萬能或永遠正確的,孫悟空也有做不到的事情,巴克隊長的指揮也偶爾會失誤……這些小小的設定,不影響故事的精彩程度,卻是我有意無意地想滲透在故事裏讓他明白的一些事情。
如果想讓孩子明白什麽道理,說教本身無意義,唯有感受,才有力量,越是低齡的孩子越是如此。但,講故事的初衷,也並不是為了講道理,而是為了讓人快樂。
快樂本身就是最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