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問題載入中,請稍候。
若長時間無響應,請重新整理本頁面
【到新時代新天地中去·原創繪本創作者】
光明日報記者李丹陽殷澤昊
晨霧和鳥聲中,太陽躍出海面,光耀萬丈。金黃的桂花,橙黃的蛺蝶,赤紅的蜻蜓,古老的漁村開啟熱鬧的一天……一家繪本館內,5歲的小女孩童童剛剛讀完一本名為【日出】的國產繪本。她拉著媽媽興奮地提議,想去海邊看日出。
這或許是親子閱讀場景中平常的一瞬,對【日出】創作者之一、80後插畫師劉江萍來說,卻很珍貴。創作時,她和團隊曾到浙江溫嶺的小漁村采風,歷經多日等待,捕捉到日出東方的壯美一幕。這驚艷了創作者的旭日,最終於書頁間噴薄而出。
圖畫與故事交融、碰撞,創造直抵童心的視覺力量——這是繪本(圖畫書)的追求。憑借自己的繪畫,讓孩子們生出「去奔赴一場真實的日出」這樣的美好念頭,是劉江萍投身繪本創作的動力所在。
國產原創繪本同樣迎來一場「日出」。近20年間,國產原創繪本從無到有發展起來,截至2022年,在國內繪本市場中碼洋占比已接近五成。
獨具特色的繪本創作,如磁石一樣吸引著青年創作人。在他們的不懈努力下,屬於中國孩子的圖畫與故事,正化作點點啟蒙的星光,綴在越來越多孩子的童話世界裏。
繪本【遊園】內頁插圖。受訪者供圖
1在繪本裏看見文化中的故土
文圖敘事的童書在中國早已有之,但現代意義上的原創繪本在國內的發展歷史不長。本世紀初,具有百余年歷史的引進繪本開始占據中國父母的視野,原創繪本市場尚且一片空白。「那時的原創圖畫書既沒有土壤,也沒有開墾者和播種者。」【圖畫書小史】中,在中國推廣圖畫書閱讀的先行者之一阿甲這樣寫道。
寫這句話時的阿甲或許難以預料,短短20年間,這片「土壤」會變得如此火熱,引來眾多年輕的「開墾者和播種者」,萌生屬於中國的「種子」。
「過去很多人只認國外的繪本,現在我們自己也有非常非常厲害的繪本!而且,中國美的內核,恐怕只有中國人才能精準表達。」社交媒體上,讀者「琪琪媽媽」推介著她眼中的寶藏繪本——以非物質文化遺產昆曲為主題的【遊園】。她回憶,早些年在眾多西式童話中「淘」到一本中國故事的圖畫書並不容易,現在,講述非遺、傳統文化、祖國風光的繪本早已脫穎而出。
把中國的故土鄉情引入繪本世界,離不開國內新一代青年繪本人的匠心獨運。
青年繪本作者馬鵬浩在創作。受訪者供圖
「怎麽把聽起來婉轉深情的昆曲畫出來?還得讓孩子看得懂?」這是劉江萍和作者保冬妮創作【遊園】時頗費腦筋的問題。為此,她們巧妙設計了一個雙線結構——讓小主人公「我」一邊遊園,一邊聽【遊園】。
開篇,隨著一句「一大早,爸爸撐船帶著我和媽媽去蘇州,我們要去看戲嘍」,小主人公「我」走進水彩園林。這個園林,是劉江萍借鑒傳統工筆重彩技法繪就的。繪本中,花窗、太湖石、雕花門窗等園林造景成為古今穿越的「視窗」,昆曲故事跟隨「我」的視線,在平湖長堤、亭台樓閣、蒼石古松中上演。
面向兒童的繪本往往篇幅不長,但不意味著能速成,「在畫面之外繪者要付出很多努力」。劉江萍說,為了表現【牡丹亭】的韻味,她在梅蘭芳、張繼青的舞台視訊中找靈感,對比白先勇的「青春版」改編反復觀摩;伴著不同曲藝大家的唱腔,反復品味湯顯祖的用詞之美。
「春啊,得和你兩留連……」婉轉唱詞從湖面掠過,在桃林間飄散。盡管年幼的「我」很可能無法完全理解【牡丹亭】,但古典的亭台回廊、精美的昆曲戲服、多姿的水袖動作,都傳遞著傳統文化的韻致,向孩子發出了親近傳統的邀約。
以傳統文化為內容的【竈王爺】【小年獸】,以市井民俗為題材的【團圓】【荷花鎮的早市】……近年來孕於中國文化、中式美學的繪本作品屢獲大獎,傳遞出本土原創力量的旺盛生命力。
青年插畫師劉江萍在繪圖。受訪者供圖
正如童書評論人徐榕感嘆的那樣:「在感動和愉悅裏,在琳瑯和燦爛中,我們看到了作家和畫家真誠而勤懇的職責,看到了古老的文化依然照耀著遙遠的未來。」
2直抵孩子的內心世界
多次參與繪本獎項評選的【東方娃娃】雜誌社總編輯余麗瓊發現,近年來,讓人「眼前一亮」的原創繪本越來越多了。這位資深童書編輯的評判標準中,有一條最關鍵——要完全「回到童年」。「大家能發現心裏的孩子了,都表達自己的童年感受,這是圖畫書創作最大的變化。」她談道。
具備童趣與哲思、符合兒童心理,是繪本真正「抵達」兒童內心世界的關鍵,這曾被視為國外繪本的顯著優勢。當前,國產原創作品在這一點上與國外的差距正在縮小。
青年兒童繪本作者馬鵬浩眼中的童心,是對周圍世界充滿一個個「小問號」。構思繪本故事時,他會特意回應這些問號,因為「要讓孩子們保持對世界的想象力和好奇心,那是他們珍貴的特質」。
繪本【一個仙桃沖上天】中,仙桃的太空之旅是真實存在還是仙桃的一個美夢?【桃花魚婆婆】中,因救人而飛下山崖的阿秀婆究竟去哪裏了?【小熊,快跑】的那只小熊,在躥進竹林後有沒有找到自己的家人?馬鵬浩喜歡把故事設計成開放式的結尾,留出讓孩子思維發散的空間。
青年繪本作者吳華超在采風途中。受訪者供圖
每當和小讀者們交流,馬鵬浩總是非常享受地聽孩子們討論「留白」的故事、分享自己「續寫」的結尾。他從來不會把孩子們的暢想當成幼稚的想法,反而會加入討論,一起探索更多可能。也是在這種時候,馬鵬浩「仿佛回到了童年」。
「兒童繪本有它的特殊性。」劉江萍認為,與面向成人的繪畫不同,繪本貴在「童真」二字。「這個童真,指的是創作者賦予作品的一種純粹的心態。」她說,將孩子放在心中,讓表達真誠而自然,這是創作一部好繪本的前提。
青年繪本作者大吳(本名吳華超)相信,給孩子們創作的故事可以是充滿哲思的、回味悠長的。在繪本【散步】中,他設計了一位有好奇心的弟弟和一位有一定知識儲備的哥哥。散步時,弟弟每提出一個有想象力的想法,哥哥就會用相關的知識對這個想法加以否定。一個用好奇心理解世界,一個用經驗對事物進行判斷,兄弟二人的一問一答構成了鮮明對比。
在創作時,大吳把弟弟想象中的事物統統畫了出來。在這個故事裏,弟弟想象中的世界反而是真實的,他想讓孩子們認識到好奇心有多麽寶貴,丟掉好奇心是多麽可惜。
「我們每個人都曾是故事裏的‘弟弟’,太多的人卻成長為‘哥哥’了。」在這個故事裏,除了鼓勵孩子們盡情放飛想象,大吳還想提醒步履匆匆的大人不妨嘗試帶著一顆赤子之心,去探索人生的曠野。
繪本【一個仙桃沖上天】內頁插圖。受訪者供圖
3貼近真實經歷,啟迪生活智慧
在不久前舉辦的第三屆上海國際童書展上,【炒豆粉香噴噴】【穿蓬蓬裙的大人】等本土原創繪本成為展會的一大熱點。有書評分析,這類貼近鄉土、源於生活的繪本正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原創繪本作品中。
在【去找奶奶的那一天】中,大吳結合自身的經歷,為小讀者講述了去醫院看望奶奶的故事。田裏的老牛、鄉間的小路,是不少去過農村的孩子熟悉的事物;奶奶的慈愛、主人公的思念,是許多和祖輩「隔輩親」的中國寶寶體會過的難以割舍的親情。
「本土的原創繪本未必要拘泥於標簽式的文化符號。」許多和大吳一樣的青年繪本作者逐漸認識到,原創繪本要立足中國孩子的童年生活、情感體驗和思維方式。「本土的作者為本土的孩子創作故事,有著天然的優勢。」大吳說。
馬鵬浩有著相似的觀點,他認為原創繪本會帶著作者本人的審美和情感取向。馬鵬浩小時候曾被燙傷,留下疤痕。他據此在故事裏創作出一個有傷口的蘋果,這個蘋果被果農扔下山,一路上它看到了那些被采摘走的完美蘋果不曾看到的風景。最後,它落在一塊肥沃的土地中,長成了一棵蘋果樹。
繪本【遊河】過程草圖。受訪者供圖
讀了這個故事,一位腿上有傷的小讀者穿上了自己一直不敢穿的裙子,一位聲音嘶啞的小讀者敢於在人前大聲說話了……每當聽到這樣的反饋,馬鵬浩都會為自己的故事又治愈了一位小讀者的童年而欣慰。把自己的成長體會和經歷對映到一個個充滿童趣的故事裏,再透過故事去鼓勵和感染小讀者,青年繪本作者們希望透過這樣的創作,與孩子們互相成就。
對青年繪本作者來說,原創更大的意義不在於市場份額的增多,而在於每多一本原創繪本被出版,就多一份古老東方的審美浸潤童年,多一份貼近鄉情的智慧啟迪人生。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