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親子

自從有了孩子,我的生活感覺都在圍繞孩子轉沒有了自己的生活空間,這種沮喪的情緒應該如何調節?

2019-12-03親子

剛剛畫完老虎的全職媽媽來答一波:

俺畫了三周課時的老虎

關於生孩子這件事,我感覺還行。關於養孩子這事,媽呀(拍大腿),咋就這麽南啊:

曾經我想象中的養娃畫面是這樣的:

歲月靜好,相親相愛……咱愛幹啥幹啥

但實際情況卻是這樣的:

不夠真實:頭發耳朵餐椅地面也必須有醬啊

……

至於咱自己選的孩子爹,人家(下班出差後)對孩子老婆也是上心的,不過,每天該同學與咱生活的最大差距是:

老婆,我出門上班了~

啥?出門上班?誰不會上班?我咋就不能上班?憑啥你去上班,小屁孩剛剛拉完屎的屁股誰來擦,幼稚園誰來送……

還沒想明白呢,只聽哪個角落響起一聲:

媽媽~媽媽!媽、媽、媽、媽、媽、媽、媽、媽、媽……

天哪,不要再叫了。就你有媽媽,我也有媽!

好了好了,皮皮妞同學,請你穩定一下情緒,你的發言結束了嗎?

現在請你坐下,認真答題!

好的,老師。

(一片空白……我剛剛說了啥?)

哦,是這樣的,懷孕的時候我孕期反應不算嚴重,沒怎麽耽誤我做自己。生產的時候整體還算順利,孩子一歲半前我幾乎啥事也沒做,全身心投入到帶娃中,這都是我計劃中的……兩歲半的時候我覺得自己快要解放了,開始蠢蠢欲動,向往奔向大社會的自由,然而無情的現實是我現在仍需要在家裏接應老小。當然了,孩子上幼稚園後,我每天仍是有十幾個小時自己的時間的(包括睡眠),同為媽媽的大家可能猜到了,為了更多刷自我,一個媽媽所能做的,就是折疊自己的休閑和睡眠時間。

好在我是好鋼,折疊自己這件事兒不大。

但總是缺了點什麽。坦率說我仍然偶爾會有點懷疑人生——我想我 需要的是自我實作的價值感,需要有人交流,需要不斷加深對生活的認識 。這些透過帶好孩子、半職工作、寫知乎、與鄰居媽媽們交流、運動、閱讀……是可以完成部份的,但似乎仍不足夠。

總之我是十分羨慕皮姐夫(和各位能瀟灑出門上班的同學的),孩子三歲前,我盡量給予孩子安全感。孩子三歲後,我發現幼稚園放學好早……

什麽叫做「生活不是你想象」,就是下午三四點就得接孩子

所以,大家聽出來了,我不是沒有沮喪過,事實上,我會間隙式沮喪。

但我的個人心情或感受並不重要,這裏我想分享的是我怎麽自我調節:

1、主動創造價值

有的有經濟報酬,有的沒經濟報酬,但我做事通常不先沖著經濟報酬來。有經濟報酬的是我非寫知乎部份的工作,這個很重要,能讓我內心裏保持一定的底氣和平衡。

沒有直接經濟報酬的我做過這些:

  • 組織小區小朋友讀繪本
  • 給小區媽媽們講【兒童心理學】和【發展心理學】(業余水平,但咱不收錢)
  • 參與幼稚園義工,及家長活動
  • 定期與媽媽們聚餐、互相支招幫忙(我也受益)
  • 來知乎寫字(寫了一年多了,同學們好,嘿嘿)
  • 2、自己找點事做

    有的需要花錢,有的不需要花錢。具體說來有:

  • 嬰兒期的時候孩子離不了身,我趁孩子白天推車睡時快走
  • 孩子稍大點,周六下午孩子爹帶,我去健身房刷一兩個小時自由
  • 孩子再大點,陪他玩的時候我自己也玩,比如去博物館、動物園和公園
  • 辦了健身房年卡,去上瑜伽大課
  • 孩子上幼稚園後,每天快走一到兩個小時
  • 不定時閱讀,年閱讀量在50本左右,閱讀範圍圍繞工作和帶娃
  • 3、學點新東西,交點新朋友

    比如說,我最近和幾個媽媽一起畫畫,第一張圖是我花了3課時*2小時畫的第二幅水彩畫,這個費用也不高,但是很有成就感,也算一直以來的心願。

    小區還有媽媽組織插花,或是拼團瑜伽學跳舞什麽的。社群自助性質的,通常只收材料費。

    學東西的過程,自己其實是一個放松和充電的過程,又能交到新朋友,真的挺好的。

    4、關愛身邊的人:二人世界 + 會親訪友 + 全家出遊

    關愛身邊的人,這恰恰是我們最容易忽略的,但我覺得社會支撐系統中,伴侶和親友的意義很重要。如果平時有時間,就在感情銀行裏多儲蓄,主動關愛他人也是一件快樂的事。

    我和皮姐夫這麽多年,其實唯一能不帶娃出來活動的是趁孩子睡覺看場電影、擼個串(外婆在家),但偶爾為之,還是會有放松感。另外,我們每天晚上會交談一下,被傾聽對我來說非常重要。我家的現在4歲,長大了,有時候周末我會讓皮姐夫單獨帶娃行動,我自己感受一下徹頭徹尾的自由。

    我們還會利用周末和假期,與親友聚聚,孩子們一起玩玩,有時候順便出遊了,換個地方也換個心情,有時候費用也不一定高,我們比較偏愛有自然原生態風光的地方。

    5、把控自我:大量閱讀,深入思索,付諸行動

    其實到了40歲這個年齡段,內心的一些感覺有點不一樣。如果說這是一種認老,並不是,我自己心裏不是太有年齡感。這個怎麽形容呢,就是很多心情沈澱下來了——仿佛看到了生活的部份真相,不再著急著慌,也不再對他人抱有熱切的期望。

    這個年齡也是擔子很重的年齡,我當然不會允許自己躺倒不幹: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

    否則說是照顧家庭,抗風險能力低不說,這種狀態對孩子的成長也不是一個好榜樣啊。

    綜合之後,我是每幾個月全面檢討一下自己的成長狀態,透過針對性的閱讀,以及時而的整理,我希望給自己探一些方向。人生還長,到六七十歲退休,還有二三十年,我會緩緩蓄力。

    這一點,就讓我的時間不夠用了,也讓我不想沈湎於沮喪——需要繼續讀書我就讀,需要考證我就考,需要做什麽我仍然會迎難而上。

    我成為了母親,但仍然是自己。只是兼顧家庭。

    最後分享一下,帶孩子這件事。我的生活實踐是,孩子大點後,如果帶孩子處於被動狀態,你會覺得很累很煩躁,就是我上面說的,孩子不停地喊「媽」或「媽媽你陪我玩」時的心情。

    但是 積極主動帶孩子,就是完全不同的心情了

    主動安排一些有趣的事和孩子一起玩,對自己和孩子的狀態都好。孩子上幼稚園後,漸漸會有自己的專註遊戲時間,會有自己的社交,會有自己的社會活動,會有學校和課堂……這些釋放出來的時間,才是一個媽媽更好做自己的時間。有些能讓孩子自己做的事,要學會放手,不過度保護和幹涉,對孩子的成長也更有利。

    雖說真的不夠自由,時間也比較碎片化,但是心中有目標、時常有調劑,生活就是這麽過的呀。

    想聽聽你是怎麽想和怎麽安排的呢?

    @知乎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