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會。事實上,對於幾個月的小嬰兒來說,所謂的「慣」不過就是及時地地回應寶寶正當的需求。
與「溺愛」不同的是,回應他們基礎的需求並不會把寶寶給寵壞了。
著名的心理學家艾瑞克森曾提出人類的八個階段發展理論,其中嬰兒期(0-1.5歲)的孩子其發展核心任務是:解決「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沖突」。
也就是說: 新生兒寶寶不僅是吃飽睡好就行,建立起對世界的信任感是非常關鍵的任務。
爸爸媽媽及時的回應寶寶的哭泣,可以幫助孩子建立起對世界的信任,讓他感覺到這個世界是美好的,是可以被信任的。
這種信任感的生成在寶寶人格開發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對世界有信任感的孩子,才能開始自我的認知,並與周圍的人、事、物產生積極連結
孩子為什麽需要被「寵」
英國精神分析學家唐納·溫尼科特 (Donald. W. Winnicott)提出: 這個世界上不存在嬰兒,只存在母嬰。
也就是說,無論從生理上還是心理上,幾個月的小嬰兒和母親是難以分割的,他們彼此依附、彼此生存。
當幾個月的寶寶餓了,需要喝奶的同時,即使不在寶寶的身邊,母親也會不自覺地漲奶(分泌乳汁)。
及時地回應寶寶,與其說是對寶寶生命本能的反應,還是對大自然生存法則的「隨其自然」,更加不存在寶寶會被寵壞的說法。
就像提倡親密養育的希爾斯說:
寶寶最終會斷奶,有一天他會徹夜睡覺,這種高需求的育兒階段很快就會過去。他在你床上的時間,在你懷裏的時間,吃奶的時間,在人的這一生中非常短暫,但是那些愛與信任的記憶會持續一生。如果我們細細觀察,就會發現小年齡段的寶寶沒有無緣無故的哭鬧,他們只有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和對照顧者的精神需求。
生理的需求包括:
a.餓了
b.困了
c.尿不濕有分泌物
d.身體不舒服(腸絞痛/長時間保持某一個姿勢帶來壓迫等)
e.溫度過高/過低(衣物太多/太少)
d.環境不適(聲音吵鬧/光線刺眼)
這些都是寶寶基礎的生理需求,如果不能滿足,寶寶就會感覺不舒服,這時候最直觀的表達就是透過哭來發出訊號——快幫幫我!
小寶寶也有被愛的精神需求,他也會感覺到害怕/恐懼/不安。
有些時候,他會想要與他人互動(說話/抱抱)或者想要與新的環境互動(對固有的空間和玩具失去興趣)。這個時候,他就會透過哭聲來表達——快抱抱我,和我玩!
無論是生理還是精神上的需求,寶寶的哭鬧更多是一種「本能的訊號」——讓自己得以生存,發展出健康的人格。
如果我們對孩子發出的訊號能夠做出及時和耐心的回應,寶寶就會更容易與我們形成良好的依戀關系。
做到這一點,寶寶就不會被「慣壞」
當然,寵愛和回應寶寶,不代表著我們只要聽到哭聲,就立馬沖上去抱起寶寶或者給他餵奶。
每個寶寶都是特別的,他們的哭聲是向外界傳遞資訊的訊號。我們應該慢下來,透過觀察寶寶的動作、聆聽他們的訊號,了解寶寶到底是餓了、困了、疲憊了,還是感到枯燥了?
只有真真切切地了解寶寶煩躁哭泣的原因,我們才能給予寶寶他們真正需要的。
如果每一次寶寶一哭,我們就抱起來或者給他奶水,這其實不是滿足孩子的需求,相反,有時這僅僅是滿足大人的需求而已。
因為只要抱起寶寶或者給他奶水,寶寶就能最快地停止哭泣,大人就能「省事」。
有些時候,寶寶哭泣只不過是因為困了、累了,需要睡個小覺休息一下。
此時我們只需要靠近寶寶,溫柔地告訴他:寶寶你困了吧,讓我們休息一會吧。
然後在床上輕柔地拍一拍寶寶,你會發現寶寶的哭泣聲就會逐漸減弱,他會得到安撫並且漸漸進入夢鄉。
如果每一次我們只以寶寶的哭為訊號,而不是以他真正的需求作為訊號去安撫寶寶的話,那麽久而久之,寶寶的行為習慣自然會跟著調整,凡事都用哭來表達。
或許,正確、積極地回應孩子,就是讓寶寶感受到「有人愛你,對你微笑。」
他知道自己的需求被人關愛著,因為他是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小寶貝。
以上,希望對題主有幫助。
關於讀懂孩子的哭聲和需求,您還可以我之前類似的回答。
小嬰兒每天都在說什麽?https://www. zhihu.com/question/4005 06123/answer/1306638618
@知乎親子
我是 @玫瑤老師
【陪孩子走過生命中重要的前三年】作者,專註分享蒙台梭利和心理學相結合的接地氣育兒幹貨。
關註公眾號【玫瑤老師】,每月一次公益領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