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親子

嬰兒會不會被慣壞?

2019-12-02親子
「從小不要太慣著了,不然以後長大很難獨立!」
「一哭就抱,會被慣壞的!」

這些擔心的聲音在這個社會上此起彼伏。

你是否也曾有過疑慮:如果孩子一哭就立馬抱起來安撫或者立馬滿足ta的需求,長此以往, 「哭」會不會變成孩子的一種「威脅的手段」,孩子會不會慢慢變得任性起來?

嬰兒究竟會不會被慣壞呢?

嬰兒特指0-1歲時期孩童。對於嬰兒來說,初來乍到,世界是陌生的,每天身體都有些新變化需要去適應。它眼裏看到的是模糊的環境,耳朵聽到的聲音也沒有辦法理解和懂得,它甚至沒有辦法用言語來表達自己,所以 只能透過「哭」的情緒反應來進行需求表達。

美國著名的發展心理學家 艾瑞克森 認為, 人格發展是一個逐漸形成的過程。 他提出的 人格社會心理發展理論 把人的一生劃分為八個階段:

1. 嬰兒期(0-1.5歲):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沖突
2. 兒童期(1.5-3歲):自主與害羞和懷疑的沖突
3. 學齡初期(3-5歲):主動對內疚的沖突
4. 學齡期(6-12歲):勤奮對自卑的沖突
5. 青春期(12-18歲):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亂的沖突
6. 成年早期(18-25歲):經歷對孤獨的沖突
7. 成年期(25-65歲):生育對自我專註的沖突
8. 成熟期(65歲以上):自我調整與絕望期的沖突

可以發現,第一個嬰兒期(0~1.5歲)階段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沖突階段,該階段的發展任務是培養信任感,培養人對周圍世界以及社會環境的基本態度。 培養基本的信任感,這是人格健康的基礎。

所以,當一個嬰兒出生後 得到父母的細心呵護、溫柔擁抱與及時回應 時,就會感到世界是安全而可信賴的地方, 從而發展起對他人信任的人格,以後也更能夠獨立探索,適應社會。

說白了就是, 只有嬰兒時期建立好孩子的安全感,才能發展好孩子的獨立性。 切忌因為擔心孩子會被慣壞、無法獨立,而在嬰兒時期「故意」不回應孩子的需求。

但很多家長還是擔心,「一哭就抱或者一哭就滿足,感覺就是縱容孩子。」

需要區分的是, 「積極回應」不等於「立刻滿足」或者「毫無原則」

「積極回應」是當孩子有需求時,父母總能第一時間用語言或者動作回應, 讓孩子知道「我已經聽到你的需求」。

比如,嬰兒時期只能透過哭來表達的他們,餓了、困了、不舒服了,哭聲都不一樣,父母最關鍵的就是讀懂他們的哭聲。然後透過語言回應「寶貝是不是餓啦?不舒服啦?讓媽媽來看看~」 ,或者透過動作安撫「拍拍他,抱抱他」,而不是糾結究竟是哭了就抱還是不哭才抱。

所以,擔心嬰兒會被「慣壞」而去「鍛煉」孩子, 對孩子來說是傷害不是愛。

想要建立孩子獨立性,首先要做的是給予孩子充足的安全感。 當孩子還沒有形成對父母的信任,無法確定父母是否永遠都在時,孩子永遠無法放心地探索這個全新的世界。

獨立的前提是安全感的建立。

安全感 是孩子對他人和對自己的信任。

前提 是從重要他人(父母或帶養人)身上獲得安全感(「在我的世界裏,我知道有需求,就會有人回應,我知道有人保護我」)。

然後 是我可以掌控自己(包括自己的身體,思想),我可以照顧自己。

最後 才是我知道這個世界是安全的,我可以自信並放心地去探索。

【少有人走的路】中說:

充滿愛的教育帶來幸運,缺乏愛的教育只能導致不幸。
富有愛心的父母,善於審視孩子的需求,做出理性、客觀的判斷。

所以, 最慣不壞孩子的,反而是你的關愛和擁抱。

最後想起一句話:

「回應就是光,沒有回應,家也是絕境。」

作者:金寶貝深圳市喜薈城中心指導師柳慧琳 Libby
本文選自金寶貝育兒天團智庫,經金寶貝育兒天團導師劉郴郴(Sara)稽核釋出

@知乎親子

更多科學育兒文章,敬請關註【金寶貝育兒天團】知乎號 @金寶貝育兒天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