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親子

嬰兒會不會被慣壞?

2019-12-02親子

這個問題,我也是最近找到了答案,來回答一下:

一歲之前,不會被慣壞。

一歲之後,要分清楚孩子的「需要」和「欲望」。

我是一個心軟的媽媽,也曾是一個有過童年陰影的留守兒童,所以有了孩子以後我一直秉承著: 要給孩子無條件的愛和包容 ,當然現在也是~

但是,當孩子到了兩歲的時候,無條件的愛和無底線的溺愛這之間有著微妙的關系,一不小心就把握不好,因此我翻看了很多育兒書籍【0-3歲孩子的正面管教】、【伯克畢生發展心理學(從0歲到青少年)】、【可怕的兩歲】、【養育女兒】我邊看書邊尋找答案:

如何做我才可以給到孩子足夠多的愛的同時不寵壞她?

看書有兩個目的:

1.了解孩子發展的每個階段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

2.找到一些具體的方法指導

一歲之前的孩子為什麽不會被慣壞?

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自我意識還沒有形成,她的需求基本上就是真正的需要,不是餓了就是困了尿了,哪裏不舒服了,或者就是害怕了需要擁抱,這個階段最重要的就是給到孩子及時反饋。

及時地作出回應,會讓孩子感受到,她是安全的,被愛的。

「及時回應建立信任感——保證安全的依戀,這個任務在出生後忙亂的頭幾周裏比任何其他事情都重要」

如果父母不是始終迅速對一個嬰兒的訊號作出回應,這個嬰兒可能就會認定自己沒有歸屬,並且無法相信自己生活中的大人們。這會損害對於社會能力、情感能力以及智力發展都極其重要的依戀關系。

有人會說,我每次都是及時回應但是我的孩子就是非常難帶,別人家的就是吃了睡睡了吃的天使寶寶,是不是我把她慣壞了?

其實不然,真正的原因是你遇到了一個高需求寶寶,也是兒童心理學家們分的「氣質」,亞歷山大.湯瑪斯和斯蒂拉.切斯把孩子的特征按九個緯度加以評定。

最後形成三種型別的氣質:

  • 易照養兒童(40%):在嬰兒時期能夠很快形成日常生活習慣,通常比較樂觀,容易適應新環境。
  • 難照養兒童(10%):生活習慣不規律,接受新經驗較慢,有消極和強烈的反應傾向。
  • 慢熱兒童(15%):不活躍,對環境刺激的反應溫和、意誌。心態消極,對新經驗適應慢。
  • 剩下35%兒童不屬於上述任一一種,他們屬於三種的不同組合。
  • 氣質先天的成分居多,哪怕同樣的父母,不同的孩子也可能氣質不一樣,所以早期孩子的需求量跟寵不寵關系不大。

    一歲之前我們要註重和孩子形成依戀關系:

    0-6周是前依戀階段,這時候的孩子能夠辨識母親的味道和聲音,但是並不依戀她,因為孩子只需要成人的安慰,他們透過抓、哭、眼神對視來建立親密關系。
    6周-8個月是正在形成的依戀階段,開始熟悉養育者,會自然的微笑,並咿咿呀呀,開始形成信任感,但是還不會認生。
    6-8個月到18個月-2歲時明確依戀階段,對熟悉的養育者的依戀已經非常明顯了,會出現分離焦慮。

    當你和孩子的情感聯結很好時:你能辨識並回應他的訊號,提供愛和歸屬感,並讓孩子形成一種信任感和安全感時,你就是在幫助你的孩子形成一種「安全的依戀」。

    形成了安全依戀的孩子們,能夠與他們自己和他人建立良好的情感聯結,並且有最好的機會培養健康平衡的人際關系。他們還更有可能習得更好的社會技能、情感技能和智力技能。

    但是一歲之後就不一定了!

    一歲以後是個大概的階段,每個孩子的發育成長不一樣,有些會早一點,有些會晚一點,最晚在18個月-2歲左右 某個時刻開始 ,孩子會開啟一些試探,會用哭或者叫喊來引起註意。

    如果在這個時候父母還說事無巨細地及時反應,從不讓她體驗自己的感受和自己緩釋自己的情緒,她可能會認定讓別人為自己做事才是最好的。

    具體的做法是:我們可以 慢慢放慢一點響應時間 ,給一點時間和空間給孩子自己練習與自己的情緒共處。有時候孩子是透過啼哭來釋放過剩的精力,這時候就需要讓她哭到自己平靜下來或者幫助她學會自我舒緩。

    啼哭是不會致命的,讓孩子哭一會問題不會太大。

    就例如孩子夜醒頻繁的問題,我們最開始要及時回應,她可能是害怕。

    但是慢慢拉長響應時間,讓孩子先自己安撫一下自己,再判斷還是的需要,這絕不是「哭聲免疫法」,這是讓孩子睡整覺的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不過事實證明,純母乳的孩子晚上確實會因為餓了哭醒,這個需求還是要滿足的,這個需要我們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進行判斷。

    判斷是孩子的「需求」還是「欲望」,

    怎麽判斷,得先了解孩子的發展階段,只允許和階段相稱的行為,了解孩子的發展階段推薦看【美國兒科學會的育兒百科】和【伯克畢生發展心理學(從0歲到青少年)】,後者稍微晦澀一點。

    拿孩子總是要抱來舉例:

    一個嬰兒是需要被及時抱著的,但是一個學步期的孩子(2歲左右的孩子)不應該被總是抱著,這是她的欲望不是需要,在這個時候可以透過轉移註意力或者請求她幫助的方式,避免抱著她。除非是在讓她感覺危險和害怕的時候可以抱著她。

    我們家就是有這種情況,媽媽在的時候,她總是很嬌氣,要求抱抱,而我秉承著媽媽需要給女兒無條件的包容和愛,並且帶著白天不能陪她的愧疚,於是不管我多累,腰有多酸我都會抱她。

    看完很多書以後才發現,我錯了,我這是溺愛了,雖然有時候我拒絕過她,但是在她的堅持下,我還是妥協抱起了二十多斤的她。

    於是最近在確定安全的情況下,我都是會透過轉移註意力,玩競賽遊戲等方式避免過多地抱她。

    前兩天我不舒服,她要抱抱的時候,我蹲下來跟她說:媽媽肚子不舒服,寶寶自己走可以嗎?她爽快地答應了,之後不久,商場人多我自然地抱起了她穿越人群,結果她說:媽媽肚子不舒服,我自己走!掙脫下來牽手走,瞬間覺得娃長大了~

    養孩子是規律的,但是每個孩子是不一樣的,沒有固定公式,如果硬是要有話,那就是愛+仔細觀察+用心感受+耐心=正面關系。

    以上就是我最近特別有感悟的讀書筆記和經驗。希望能夠幫助到一些迷茫的父母~

    我是@白羊MAMA一個學習型的媽媽,設計學碩士,母嬰領域創作者。輸出倒逼輸入,我會一直在知乎上分享學習和實踐到的育兒經驗,歡迎關註我和@知乎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