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並無初出茅廬便無所不知的父母,我們皆在探索中蹣跚前行。
賦予孩子最深沈的關愛,便是情感與智慧並蓄,引領他們踏上自我探尋的旅程。
——敖爸
哲人亞里斯多德曾言:
「習慣成自然,自幼養成的習性,將伴隨人的一生。」
家庭,作為孩子初識世界的視窗,其影響深遠而持久。
每一位出色的孩子,其根基都深深紮根於家庭的土壤,由父母的雙手精心培育。
想要培養出優秀的孩子,父母需細心領悟以下這8句話,為孩子的未來播撒下希望的種子。
01 不束縛孩子的羽翼,他才能翺翔天際
一位教育界的智者,曾以詩意的筆觸描繪:
「每個孩童,懷揣千種潛能,千言萬語,千般手藝,千思萬緒,構築千篇夢想......卻遭剝奪九百九十九;世人告誡他們,勿動手實踐,僅需動腦空想;勿自由思考,只需盲目遵從;要靜默聆聽,勿暢所欲言,於無味中領悟......」
在媒體聚焦下,【深度對話】欄目曾揭示一名宅男大學生的故事,他足不出戶,依賴家庭十載有余。
追溯其成長軌跡,父親如影隨形,對他的每一次嘗試均投以冷水:「你若能成(的話),豬都能上天。」此言一出,孩子的熱情瞬間熄滅。
最終,他活成了父親預言的模樣,而父親則在淚水中埋怨,責備其缺乏進取心。
替代、阻撓、打擊、操縱......
多少家長,親手折斷了孩子的翅膀,卻又埋怨他們無法飛翔。
我們總以為,對孩子的愛,純粹無瑕,所有的付出與指導,皆出於善意。
豈知,真愛乃是無形之力。
它不附加條件,不投射恐懼的陰霾,亦不暗藏操控的私心。
它如同明月,僅灑下溫柔的光輝,讓孩子在光芒中自我成長,待到翅膀強健,助其一飛沖天,探索無垠的宇宙。
02 引領孩子尋準方向,超越瞎努力
社會學家曾開展一項研究:將參與者分為三個小組,任務是抵達二十公裏外的一座古鎮。
A組參與者對古鎮的距離一無所知,僅憑直覺沿路而行。未及五公裏,便有人唉聲載道,情緒萎靡,隊伍漸失秩序,終至潰散;
B組參與者雖知古鎮遠在二十公裏外,但沿途缺乏明確標記,對於已行多遠、還剩幾許卻全然無知,行至半途便疲憊不堪,步伐愈發沈重;
C組參與者則做到既知全程,又能在關鍵節點見到指示剩余距離的標牌,他們全程士氣高昂,無人言苦。
研究結論不言而喻,C組率先抵達,B組隨後,A組落後。
育兒之道亦如此,若欲子女成材,首要在於明確目標,而非不知前行方向盲目鞭策。
著名教育家李鎮西有言:
「眾多父母僅關註分數與排名,實則當下之競爭,非在於‘爭首位’,而在於‘尋獨特’,即發掘孩子真正的興趣與潛能所在。」
相較於不懈努力,幫孩子選對發展方向更為關鍵。
方向既定,遠方亦不再遙遠。
03 讓孩子愛上閱讀,是最劃算的教育投資
很多父母為了孩子前途,投下重金報興趣班、上輔導班,卻忽略了讓孩子愛上閱讀,才是最劃算的教育投資。
然而一個不爭的事實是,有不少孩子沈溺於電子遊戲的刺激與喧囂,閱讀仿佛成了被遺忘的角落。
一項長期追蹤研究揭示,幼年時期過度接觸電子遊戲的孩子,到了學齡期,往往面臨註意力分散、學習動力不足的困境。
相反,那些以閱讀為伴的孩子,他們的理解力、想象力及創新能力都顯著超越同齡夥伴,成年後更展現出卓越的領導力與深厚的人文素養。
父母的閱讀行為對孩子具有深遠的影響,孩子的閱讀興趣,很大程度上是在模仿父母的過程中逐漸培養起來的。
贈予孩子萬貫家財,不如賦予他們一個閱讀的好習慣。
熱愛閱讀的孩子或許不會立即光芒四射,但必定擁有能走到最遠的能力。
引領孩子走進閱讀的世界,是父母能夠給予的最寶貴的成長禮物。
04 不寵愛孩子,孩子才能實作自我成長
寵溺是摧毀孩子最為致命的「武器」之一。
知名評論家老梁曾經感慨道:
「沐浴在溺愛中的孩子,其幸福的時光往往僅限於無憂無慮的童年。」
「天才少年」張炘煬,10歲便踏入大學門檻,然而16歲時因心智未熟、難以獨立生活,被研究生院校拒之門外,這一切皆源於父母無微不至卻過度幹涉的寵愛,讓一顆璀璨新星險些隕落。
「囂張少年」李天一,自幼行為跋扈,多次觸犯法律紅線,終在成年後釀成大禍,其背後是父母無原則的庇護與縱容,一步步將他推向了犯罪的深淵。
古語雲,嬌慣之子無異於謀殺其子。
過度寵愛是對孩子最深刻的傷害,為孩子的人生旅途埋下重重的危機。
唯有兼具無條件的愛與有原則的教育,才能讓孩子笑到最後。
05 與其苛責孩子癡迷網路,何不先審視自身
在我們的周遭,越來越多的孩童,深陷於網路遊戲、短視訊的漩渦,乃至迷失在虛擬的社群網路中無法自拔。
久而久之,網路成了橫亙在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一道鴻溝,親子間的和諧也常因這無形的網而「支離破碎」。
然而,在我們一味責備孩子沈溺網路之時,卻往往忽視了問題的真正根源在於自己。
網路上流傳著一位父親的話:「孩子不聽從我們的教導,他們只是在模仿我們的行為。」
你在瀏覽網頁,孩子在模仿你的模樣。
每一個癡迷網路的孩子背後,都站著推波助瀾的父母。
還記得「詩詞小達人」王恒屹嗎?
自他踏入幼稚園起,父母便堅持每天傍晚6點關閉所有電子裝置,與兒子共讀詩書、描繪畫卷,玩「成語接龍」,演繹歷史故事。
楊絳先生曾說:「熱愛閱讀的父母,方能培養出愛書的孩子。」
同理,沈迷於網路世界的父母,又怎能期望孩子愛上書本呢?
作為父母,應當時刻自省。
你期望孩子成為何種人,自己首先需要成為那樣的人。
06 不能讓父親缺席家庭教育
古人雲,「子不教,父之過」,而在當今社會,「父親的教育」似乎顯得稀缺。
據一項調查數據顯示,超過半數的家庭中,母親承擔起家庭教育的重任,父親發揮主導作用的僅占一成有余,而父母雙方共同承擔教育職責的家庭更是不足三成。
育兒之路本就艱難,而在這條路上,大多是老母親在孤軍作戰,撐起一片天。
也因此,不少老母親的教育焦慮情緒日益加劇。
這份焦慮,如同一張無形的網,緊緊束縛著孩子,讓他們在壓抑、掙紮、暴躁與偽裝中苦苦掙紮。
父親缺席,母親焦慮,最終養育出失控的孩子。
從「童星」到階下囚的王欣逸正是如此。
某作家曾坦言:
「在許多孩子的畫作中,父親往往沒有手,為何?因為在孩子的記憶裏,父親如同一抹淡淡的影子,總是難以觸及。」
現實中一些家庭看似完整,但因為父親長期缺席家庭教育,以致孩子對父親的形象模糊不清。
【家庭教育的力量】一書中提到:「母親如同大地、海洋,是生命的搖籃;而父親則象征著思想、法律與秩序的世界。」
真正的教育,從不是單方面的努力,而是父母雙方愛的「共舞」:
母親賦予孩子情感的滋養與溫柔,父親則教會孩子理性的思考與力量的格局,兩者各司其職,共同協作,產生1+1>2的賦能。
這樣的教育方式,才是對孩子最高級的滋養。
07 選擇最適合孩子成長的道路
在某平台上曾有一個熱門話題:「達到父母期望的成功,內心是何感受?」
其中,一條高贊評論這樣寫道:
「學業拔尖,名校畢業,年薪七位數,伴侶優秀出眾,社交場合風光無限,背後卻是無盡的空虛與迷茫,活成了他人眼中的楷模,卻遺失了內心的平靜與自我。」
父母最大的遺憾,莫過於對孩子未來的所有辛辛苦苦的規劃,最終都化為了泡影。
我們所追求的「功名利祿」的世俗成功,或許並非是孩子內心真正渴望的成功。
長大後孩子的人生路,應由他們自己來走。
一位體育巨星曾坦言:
「年少時,許多人都認為我難成大器,但父親看到了我在籃球上的潛力。成功就像眾人爭相前往的終點,若都擠向同一扇門,必然擁擠不堪,或許許久都無法踏入,即便進入也只能尾隨他人之後。既然都是通往目標的過程,為何我們不另辟蹊徑?很多時候,只需輕輕一轉,便能率先抵達。」
成功的道路千千萬,並非所有人都要遵循同一軌跡。
世上不可能人人都成為郎朗或鄭欽文,唯有那條最適合孩子的路,才能真正引領他們走向成功與幸福。
08 培養孩子不能急功近利
培育孩子,宛如等待一朵花的綻放,這段旅程,有的父母卻顯得過於步履匆匆。
心理學研究揭示,高度焦慮的父母往往傾向於過度幹預孩子的成長:
他們以一種近乎窒息的方式,深度介入孩子的生活,試圖掌控、塑造甚至改造孩子的人生軌跡,以滿足自己的期望。
這樣的孩子,在短期內或許顯得更為順從和優秀,但長遠來看,卻可能面臨種種行為和心理上的挑戰。
攀登高峰需穩步前行,教育亦是如此,急於求成只會適得其反。
有多少潛力無限的優秀孩子,也曾有過短暫的輝煌時刻,但因父母急於讓他(她)們「成名」,未能紮實地錘煉自己,最終隕落為平凡之輩。
成功將四個「問題少年」送入頂尖學府的李開復,曾有過這樣的感慨:
「父母常常因為孩子的學習成績不佳而失去信心,但其實,若能采取慢養的方式,這樣的孩子未來或許更加出色。不要過早地為孩子的人生下定論。
孩子的成長需要時間,應給予他們更多的空間,讓他們自由地描繪自己的人生畫卷。」
每個孩子,都有屬於自己的精彩綻放時刻。
等待一朵花的盛開,需要忍受漫長的等待,抵禦外界的誘惑,承受暫時的挫折。
成長是一場漫長的旅行,未來的道路寬廣而又遙遠,讓我們陪伴孩子,一步步穩健地前行。
結語
電影【角力吧!爸爸】中有一句台詞:
「每個孩子出生時都是一塊未經雕琢的玉石,父母則是雕刻師,玉石的最終形態,全在於父母的雕琢。」
沒有人天生就是完美的父母,但我們都在不斷精進自己的「雕琢技藝」。
在培養孩子的路上,我們常常感到迷茫和困惑,但以上八句話,卻給我們開啟了教育思路,讓人豁然開朗。
讓我們以愛為刻刀,細心雕琢,助力孩子成就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