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事兒我差不多到了小學低年級的時候,就大致知道了,或者說,才大致知道。
知道的方式,純粹就是我媽直白地告訴我,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燃燒、萬有重力、宇宙速度、白努利原理,等等等等。
當然,這種 「教」,只能是一種淺顯的告知而已。但對解答好奇,並激發下一步的好奇,已經足夠了。
這也確實激發了好奇。如,記得同樣是在小學時,我就已經在小本本上畫渦扇發動機、火箭發動機、分裂彈和融合彈的剖面圖了。美術課的作業裏,還畫過彩色的太空梭和土星五號。
啊,帝國鼎盛期的美好啊。
哎,總之,回答題主的問題,「如何用孩子能懂的語言解釋這些問題?」
其實答案就是,面對小學生的,會覆蓋這些內容的科普自然讀物,是怎麽解釋的,你就怎麽解釋就是了。
而那些科普自然讀物,說到底,其實就是舉點兒生活中的例子,最終引出對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燃燒、萬有重力、宇宙速度、白努利原理等存在的淺顯表述的。
恰好看到一個笑話,說是,小時候,男孩子們玩兒電動玩具,女孩子們玩兒真人娃娃;等到孩子們長大了,玩具就互換了。。。
另一個常見的反思,恐怕也對絕大多數成年人適用:大多數成年人的百科知識和常識的最高峰,是高三高考前。
對很多人來說,長大成年的過程,可能確實並不是一個發展的過程,而是一個逐漸失去最初原生態的美好、熱情、好奇……的過程,一個由一塊,本可以無限吸收一切知識和資訊的海綿,退化為一塊油水不進的石頭疙瘩的過程。
若能意識到這些,就理應對孩子們多些信心。你以為孩子不懂的事情,很可能只是你自己不懂。孩子的接收度和學習能力很高的,好奇心也很大。對這些問題的淺顯解釋,完全不涉及復雜計算或較高的社會經驗和認知,直接去教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