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和家長在安徽蕪湖城市公共文化空間活動。資料圖片
安徽蕪湖,市民在赭山中路宜鄰中心社群食堂購買飯菜。資料圖片
青弋江穿蕪湖城而過。楊大偉攝/光明圖片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中國式現代化】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萬裏長江自西向東奔流而下,在安徽蕪湖拐了一個彎,然後轉身北去。頭枕江潮起落,臥聽流水潺潺,便是生活在這座城市裏居民的日常。
這裏,古今輝映、充滿文韻:矗立江上的工業遺址,承載著城市的歷史記憶;星羅於街角的「口袋公園」,讓居民「轉角遇到美」;這裏有「陶辛水韻」「赭塔晴嵐」別樣的江南景致,也有「15分鐘服務圈」裏熙攘的社群菜場和溫馨的城市書房……把最好的資源留給人民,用優質的供給服務人民,堅持把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近年來,蕪湖市在城市建設與精細化治理上雙管齊下,助力高品質發展,不斷改善民生,多個計畫獲評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宜居」成為這座城市的閃亮標識。
綜合治理服務一站式嵌入
「姐妹們,休息好了,咱接著練起來!」近日,記者走進位於蕪湖市鏡湖區赭山中路的宜鄰中心,在中老年文娛活動室裏,教師蔣蒨玨正招呼20多名老年模特隊學員練習。
「退休前我是教‘小朋友’的幼兒教師,退休後則成了‘老朋友’們的老師。」蔣蒨玨笑著告訴記者,宜鄰中心提供了寬敞的排練空間,加上區位交通便利,大大方便了老人參加興趣班。
從超市、菜場、理發店,到社群食堂、社群衛生服務中心……宜鄰中心內,各類便民服務應有盡有,就連一些社群裏難覓蹤跡的衣物縫補、家電維修,在這裏也能找到。
「以前購物、辦事要跑不同的地方,現在一個宜鄰中心全解決!」市民宋女士剛把孩子送去宜鄰中心文體中心上課,順道就到一樓的電信營業廳辦理業務。
為改變公共設施碎片化、零星化、閑置化的狀況,近年來,蕪湖在嵌入式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上進行創新,推行城市規劃建設與社群治理服務一體化模式,規劃建設宜鄰中心,將公共服務資源整合在一處,以提升社群治理服務水平,提高城市功能品質。
在蕪湖市經開區的千島湖宜鄰中心,記者看到,這裏有孩子們玩耍、學習的地方,有年輕人休閑、運動的場所,有服務群眾一站式辦事的視窗,還有縫補維修剪發的便民服務。
「宜鄰中心遵循社會效益及經濟效益兼顧的原則,在具體營運過程中我們按照三個‘三分之一’來布局業態。」蕪湖宜鄰置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張錦賢說,在宜鄰中心,黨群服務、社群文化、社群醫療機構等占到三分之一;對養老、托幼、體育、食堂、家政服務等實施租金優惠,使其具有半公益性質,占三分之一;剩余三分之一業態則實行市場化營運。
鏡湖區赭麓街道便民服務中心負責人徐蕾告訴記者,該中心在2024年初將前台視窗搬到赭山中路宜鄰中心,為周邊居民提供退休軍人事務、保障性住房租金補助等各項便民利民服務,「來這裏辦事的群眾普遍反映比過去方便多了」。
走進赭麓街道建楊社群黨群服務中心,服務視窗的工作人員緊張忙碌著。「在這兒,居民可辦理養老、低保、黨組織關系轉接等業務,跑一趟就能把之前需社群、街道兩頭跑的業務辦完了。」建楊社群黨委專職副書記鄧愛榮介紹。
「宜鄰中心是一個生活服務和社會治理實體平台。從‘油鹽醬醋茶’到‘衣食住行閑’,居民步行不超過15分鐘,即可享受‘一站式’消費體驗和生活便利。」張錦賢介紹,目前蕪湖市開工建設宜鄰中心21個。
據了解,赭山中路的宜鄰中心是蕪湖第一個對外營運的平台。自2024年1月30日以來,該中心已累計服務群眾140萬人次。
公共文化供給多舉措保障
12月15日,【「青白流光」繁昌窯遺址發現70周年特展】在蕪湖市博物館啟幕,展出了100余件繁昌區博物館、蕪湖市博物館館藏的繁昌窯青白瓷文物,展覽一推出就受到市民追捧。
在蕪湖,「下館子」、進書房已成為越來越多市民的一種生活方式。
冬日,走進蕪湖市鏡湖區的蕪湖書房·鏡湖書苑,前來購書、讀書和查資料的人絡繹不絕。「特別喜歡這裏,不僅書的種類齊全,還安靜舒適,環境好氛圍好。」在書房二樓,記者遇到前來購書的楊女士,「一有空我就來逛逛看有哪些新書到貨。」
「鏡湖書苑超1000平方米,藏書4.2萬冊,實作全市通借通還,店內少兒閱讀區、自習專區、休閑區、多功能朗讀亭等可以滿足不同人群需求。」店長盛木花介紹。
城市書房怎麽建才能不斷滿足市民的多元文化需求?從2021年開始,蕪湖在推進「蕪湖書房」及「15分鐘閱讀圈」建設的探索實踐中,積累起一條經驗——開放共享、社會廣泛參與。
蕪湖市委宣傳部幹部張蒂介紹,蕪湖市透過利用既有公園配套用房、社群閑置物業、企業閑置場館等進行改建,在盤活閑置資源的同時,解決場地來源;在營運模式上,蕪湖城市書房由國有文旅企業、知名書店及私營文化企業等不同主體進行運維管理,切實提高服務管理水平。同時,蕪湖還聯合市作協、市文聯及市共青團等單位開展「作家進書房」「藝術家進書房」系列活動。安徽師範大學、安徽工程大學、蕪湖職業技術學院等高校也積極參與,師生誌願者紛紛走進城市書房舉辦活動。
「從打造‘15分鐘閱讀圈’到建設公共文化空間,蕪湖的公共文化供給能力實作‘叠代式’發展。」蕪湖市鏡湖區文化旅遊體育局副局長丁愷說,從最初以讀者為主要服務群體,到不斷滿足群眾多元文化需求,作為公共文化空間載體的城市書房逐步實作功能疊加。
據了解,蕪湖的公共文化空間建設要求載體平台提供閱讀分享、藝術展演、培訓講座、科學普及、文藝沙龍等七大類文化供給功能。其中,針對每項功能,每個城市書房每年開展專項活動不低於10場。
截至目前,蕪湖全市建成「蕪湖書房」55個,接待讀者超1000萬人次,外借圖書超100萬冊次,開展閱讀活動超1.5萬場次。
當然,書房並非一建了之,政府主管部門會根據不同平台賦能情況評定等級。
2024年以來,蕪湖市文化和旅遊局會同蕪湖市財政局透過考核物件自評、組織覆核、現場評估、月度暗訪測評相結合的方式,從空間布局、營運管理、閱讀活動、服務效能等方面,對2022年建成營運的45個「蕪湖書房」開展年度綜合考核評定,評出27家「星級」書房。根據評定結果,市財政將予以一定的資金獎補,用於補助城市書房免費開放日常營運所需支出。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盤活既有空閑資源提升城市公共文化空間。同時,打造品牌、突出特色,進一步提升這些載體平台的‘自我造血’功能,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效能。」丁愷說。
城市更新計畫精細化打造
蒲葦隨風擺、青荇水底搖、杉樹水中立、鷺鳥翩翩飛……即使在冬季,位於蕪湖城北區域的朱家橋尾水凈化生態公園也不缺色彩和美。在蕪湖人的智慧與巧手裝扮下,這裏不僅成為汙水資源化利用和節約用水的典範計畫,也為市民打造出一處家門口的綠色生活空間。
在許多城市發展、建設及改造過程中,會遇到這樣的問題:一邊是遺留的碎片空間,另一邊是綠化用地不足。為解決上述問題,2022年起,蕪湖市將拆遷騰退地、閑置土地、街頭轉角和現有綠地等碎片空間打造為「蕪小園·口袋公園」。
穿行蕪湖市區,口袋公園隨處可見。在弋江路與北京路交會處,一座街角的小公園映入記者眼簾:香樟樹、桂樹,還有綠茵點綴其間,彩色遊步道布設在園內。同行的蕪湖市鏡湖區城管局局長葛君告訴記者,眼前這座公園為蕪小園·時雨園,前身是幾年前市區輕軌交通建設遺留下的一塊邊角地,變身口袋公園後,方便市民休閑健身。
把公園搬到市民家門口,居民開窗就看景、出門就見綠、轉角遇見美。據了解,目前蕪湖已累計建成開放「蕪小園」123個,構建「300公尺見綠、500公尺見園」的15分鐘城市生活圈。
在蕪湖整體謀劃、精細打造的城市更新計畫中,除了「蕪小園」這樣的「小不點」,還有「騰籠換鳥」、產業轉型留下的「大塊頭」。蕪湖造船廠原址地塊位於蕪湖市中心城區,曾是蕪湖主城中廠區面積最大,廠房、車間、制造裝置、附屬設施最多的工廠。
擁有百年歷史的蕪湖老船廠「連結」著過去,也塑造著蕪湖新的城市邊界和中心城市形象。以濱江板塊為重點,蕪湖正在全力推進「老船廠—濱江公園—雨耕山—步行街—環赭山—環鏡湖—堂子巷—古城沿線」8平方公裏鏡湖歷史文化風貌整體更新,打造集工業遺址保護和現代城市發展於一體的城市更新典範計畫。
占地860畝的蕪湖造船廠老廠改造建設計畫於2023年6月全面啟動。據蕪湖濱江文旅投資營運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王方友介紹,經過打造後的百年老船廠將華麗轉身為包含濱江產業CBD、文化創意園區等復合功能布局的城市產業社群。
行走在老船廠,筆直的船台、高大的吊機、銹跡斑斑的鐵軌……一件件老物件仿佛訴說著蕪湖工業的光輝過往。記者了解到,目前老船廠內保留了舊船體車間(塗裝車間)、除銹噴丸房、木工金工車間、裝置動力車間等14棟老廠房,以及大量塔吊、船台、碼頭。
「在城市主城區取得大片‘凈地’比較困難,所以我們嘗試對老船廠既有建築物進行功能和布局上的重新賦能。」站在老船廠船體組裝車間環視四周,王方友告訴記者,這裏即將被改造為一座公共藝術空間。
「在具體施工過程中,我們將秉持‘修舊如舊’原則,保留廠區老建築外立面的歷史風貌,並做到整體建設風格相統一。」蕪湖濱江文旅投資營運有限公司工程管理部工程師李富強說。
王方友介紹,實施更新改造後的老船廠計畫將成為蕪湖汽車產業文化的核心載體區,逐步引入汽車設計、研發等相關企業入駐。一面是歷史,一面是未來——曾經承載著蕪湖制造業百年風光的工業遺址,將成為融合現代工業文明與居民生活新範式的城市新地標。
(本報記者 馬榮瑞 常河 本報通訊員 楊友藝 邊獨琰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