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至21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和上海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第二屆全球媒體創新論壇在上海舉行。論壇期間,央視【對話】節目錄制了一場分論壇,於7月29日播出。當期【對話】節目主題聚焦「變局中的全球機會」,邀請國內外嘉賓共議在全球經濟格局充滿不確定性的今天,應該如何發現和把握產業新機會。
參加此次論壇的嘉賓,既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駐華首席代表史蒂文·巴奈特,國際知名投資人吉姆·羅傑斯,上海財經大學校長劉元春等來自業界、學界的知名人士,也有中國能源建設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宋海良,阿美亞洲中國區總經理卡塔尼兩位國際知名企業家。
國內外嘉賓觀點碰撞之間,一條以綠色低碳為底色的發展之路逐漸明晰。
「未來綠色低碳一定會成為我們生活中的底色,這個底色越來越綠。無論是我們的產業、產品、管理服務,一定催生綠色經濟,綠色產品、綠色消費,所以‘綠色+’可以講無處不在。」宋海良表示。
談變局:危中有機
談及當前的世界經濟環境,吉姆·羅傑斯用了一個頗具東方智慧的詞來概括,「中國有個很妙的詞叫‘危機’,西方語言中沒有這樣的詞。危中有機,變局之中仍有許多機會。」
圖片來源:【對話】欄目視訊截圖
史蒂文·巴奈特指出,當下全球經濟的恢復很不平穩,現在全球增長很低,但是通脹很高,這是我們面對的很大挑戰,所以各國現在要團結起來行動。
圖片來源:【對話】欄目視訊截圖
各國團結在一起的過程中,媒體扮演著重要角色。「對話是拯救世界的一種方式」,吉姆·羅傑斯表示,「如果媒體可以利用好它的權力,一切都很美好,國家也會更開放。」
團結不僅僅是國與國之間的合作,還涉及著產業鏈與產業鏈之間的有機結合。在卡塔尼看來,雖然時代發展的道路不太平穩,但阿美是樂觀的。「其實所有產業的機會都是相連的,要更多地關註它們之間的關系,而不是孤立地看待某個產業的機會。」
新時代,新技術、新產業推動著經濟大轉型。劉元春指出,在大轉型的時代中,對於前行者來講永遠是機遇,對於後退者來講永遠是危機,微觀主體只有擁抱這個時代,才會產生機會。
圖片來源:【對話】欄目視訊截圖
機會究竟產生在何處?
宋海良用了一個詞來描述當下的經濟環境——VUCA【volatility(易變性),uncertainty(不確定性),complexity(復雜性),ambiguity(模糊性)】,不確定性在增加。「作為企業,我們從來都是在危和機之中做平衡、觀大勢。我們現在主要在新技術革命、生態建設、綠色低碳轉型等全人類共識中找機會。傳統領域找增量難,在新能源領域找增量更容易。」
圖片來源:【對話】欄目視訊截圖
談機會:綠色低碳
綠色低碳大趨勢下,新能源成為全球關註的投資熱土。宋海良給出一組數據,近兩年中國能建新能源在全球的投資是前5年總和的12倍。「我們今年上半年,或者說準確講1-5月份,在境外的新能源投資,包括風能、光伏、氫能、儲能、混合基地,這些今年上半年1-5月份增加了86%,我們在新能源這個大的場景,大的時空裏面,(有)巨大的空間,這是一個機會。」
卡塔尼也觀察到了這一趨勢,其指出,「縱觀中國的能源行業,我們看到了一些新興的趨勢,比如說我們現在越來越關註向低碳能源的過渡。低碳能源也是我們和中國公司進行合作的一個主要的領域。」據了解,阿美最近已經與兩家汽車公司簽署了合作意向書,將成立新的動力總成技術公司,聚焦減少碳排放和提高引擎的能源效率。
史蒂文·巴奈特介紹,綠色低碳同樣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近兩年工作的重點。據悉,目前IMF已經建立了一個韌性和永續性信托基金,給中低收入國家一些優惠的融資貸款,讓其應對氣候變遷等挑戰。
「公共資金其實是不夠的,我們知道還需要來吸收一些私營部門的融資,希望我們這樣的一個公共基金可以帶動私營基金,讓私營的部門能夠參與進來。我們已經看到綠色金融也有很大的發展,這可以作出一些很大的貢獻。」
值得註意的是,在全球綠色低碳的實踐中,中國憑借著新能源領域的各項成果,正在吸引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前來合作。
在劉元春看來,近兩年越來越多的國際巨頭企業掌門人、領軍者來到中國落地合作有著「必然性」。「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個巨大的超級市場,一定是所有投資者必須趨之若鶩的,因為這裏面有更多的投資機會。」
劉元春指出,經過「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的布局,中國在戰略新興產業,一系列新技術上的創新,已經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產生了立竿見影的效果。特別是圍繞著新能源、儲能技術、新能源汽車等領域所形成的彎道超車效應,已經開始引領整個世界的潮流。
「世界離不開中國的市場,離不開中國的創新,以及要解決人類所面臨的共同的問題,一定要與中國攜手共進。」劉元春補充道。
(發言者劉元春系上海財經大學校長、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本文轉自7月30日每日經濟新聞,歡迎關註人大重陽新浪微博:@人大重陽,微信公眾號: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