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30.2℃跌到5℃,東莞的氣溫在一周時間內天翻地覆,但對於籃球的熱情卻沒有褪去絲毫。
12月23-24日,快手「村BA」廣東站決賽在東莞市大朗鎮石廈村舉行,最終東道主大朗石廈隊戰勝道滘蔡白隊,收獲冠軍。
大朗鎮村BA比賽現場。
過去兩年時間裏,全國大大小小的村BA賽事不勝列舉,但對於大朗鎮來說,一切似乎並沒有太大區別——早在上世紀90年代,當地便有鎮級籃球聯賽,逢年過節更是比賽不斷。按照當地人的說法,「節日只是由頭,打球才是正經事。」
不同的是,在「村BA」一詞盛行的兩年時間裏,籃球比賽似乎開始承載更多的內涵,就像大朗鎮宣教文旅辦負責人葉佩璋所說:「籃球是大朗的名片,但我們也希望順帶著幫我們宣傳大朗其他的名片。」
這是一份對於當地籃球文化的自信,也是一份籃球之外的訴求。
75歲的周倫旺老人擔任賽事記分員。 視訊來源:快手(00:42)
積澱的熱愛
籃球場一側的技術台,擔任記分員工作的周倫旺顯得有些與眾不同。
灰色的帽子遮住了他鬢邊的白發,但臉上的皺紋和花白的胡子依然藏不住歲月的痕跡。
75歲的周倫旺已經在這片場地當了20多年的記分員,按照他的說法,「以前是在這裏打球,後來退休了,就順便來這邊幫幫忙。」
周倫旺口中的「幫幫忙」,是只要一有比賽他就提前一小時到場準備計分工作。
年輕時身為語文老師的周倫旺並沒有運動員履歷,但大朗鎮組織過籃球裁判的學習,他便是其中一員,於是記分員工作成為了他的生活日常。
周倫旺老人。
對自己20多年的記分員生涯,周倫旺斬釘截鐵地對澎湃新聞記者表示:「我比賽時註意力比較集中,沒有出過錯,現在有時候字看不清,旁邊的人也會說一下的。」
按照周倫旺的說法,這片球場上打過球的都認識自己,「我在學校裏當了幾十年的老師,現在30歲到60歲的人都是我的學生,怎麽不認識呢?」
當天村BA的比賽從六點半持續到晚上十點,5度的氣溫也讓不少人冷得直跺腳,但周倫旺卻始終盯著場上的情況,並用鉛筆記錄著比賽。
那麽,當天氣如此寒冷,周倫旺的家人還同意他擔任記分員嗎?周倫旺的回答依然言簡意賅:「就算不做記分員,我也會在現場看球,不如就幹著嘍。」
熱情的現場觀眾。
如果說周倫旺象征著老一代當地人對籃球的堅守,那麽現場主持周嘉傑則代表當地年輕人對籃球的熱情。
作為廣東男女排的現場DJ,從大朗村走出去的周嘉傑一度前往外地發展。今年一次偶然的機會,大朗鎮的書記找到他,希望他能在現場主持一場比賽,於是周嘉傑便自費趕了回來。
「當我用家鄉話主持的時候,我身後可能就是自己的叔叔阿姨。今天彩排來不及吃飯,我爸還特意拎著飯來到我身邊。」
從小在球場長大的周嘉傑,正是因為喜愛籃球,才在機緣巧合下成為體育比賽的專職DJ,如今又回到兒時的這片球場,最大的感受是親切,「所以現在村裏只要有比賽喊我回來,我都會趕回來。」
影視明星樊少皇來到現場觀賽。
中國籃球看東莞,東莞籃球看大朗
對於大多數村BA而言,人氣和熱愛是貫穿始終的主題,但對於大朗村BA而言,專業是藏在人氣與熱愛背後的核心元素。
「我們最大感受是這裏的籃球基因和底蘊,這裏不光有熱愛籃球的文化,同時還有很專業的青訓培養系統。」快手體育營運負責人周天一表示。
在此之前,快手體育已經在福建石獅、貴州安順、寧夏中衛舉辦過村BA活動,但來到廣東東莞後,周天一依然十分感慨。
這樣的感慨,很快便在大朗鎮宣教文旅辦負責人葉佩璋口中得到答案:「大朗鎮的籃球文化是從娃娃抓起的。幾乎每一個幼稚園,都有專門教籃球的老師給孩子做籃球啟蒙——全鎮13所公辦小學,有430個籃球興趣培訓班。」
「而在石廈村,每年暑假都會開展籃球少年培訓班,每年都有約70名少年參加,以期階梯培養籃球人才。」
比賽現場。
據官方介紹,大朗鎮早在2007年便出台了第一個籃球運動「5年計劃」,核心內容是將職業隊的整體思路融匯在大朗籃球中。也是在這一年,大朗鎮開始了男籃勇奪東莞市籃球甲級聯賽「十冠」、女籃「八冠」的輝煌戰績。
參加此次村BA比賽的大朗石廈隊成員周誌寧和周俊傑便是其中的代表。從小練習籃球的周誌寧成為廣東工業大學的主力控衛,又在畢業後成為體育老師,繼續反哺當地籃球的發展。
談到這幾年籃球氛圍的變化,周誌寧感慨:「現在大家水平越來越高,比賽也越來越難打了。」
周俊傑則在今年代表大朗隊參加了首屆「全國和美鄉村」村BA籃球賽,拿到得分王和籃板王兩項殊榮的同時,幫助球隊收獲亞軍。
不僅如此,大朗鎮獲得國際籃聯1級教練員資格5人,國家級裁判員1名,一級裁判員12名,二級裁判員25名。
而與籃球人才培養並列的是基礎設施的建設——2000年大朗體育館建成,使得大朗鎮有了承辦大型比賽的場地,5年後CBA球隊東莞新世紀籃球隊落戶大朗鎮,大朗成為CBA聯賽史上第一個鎮級主場。
如今,土地面積97.5平方公裏的大朗鎮擁有籃球場330多個,承辦國際籃球賽事大型體育館1座,室內籃球場17個。
室內球館的普及程度,就連比賽的球員都調侃:「已經很久沒在室外球場比賽了。」
正是這些有關籃球的光輝歲月,讓當地人喊出一句口號——「中國籃球看東莞,東莞籃球看大朗」。
現場的花式灌籃表演。
讓更多「名片」走出去
對於大朗鎮來說,組織一場基層比賽並不困難。
按照葉佩璋的說法,當地每年舉辦正規籃球比賽都要超過千場,「我們大朗對競技類的比賽已經很有經驗了,當作常規的活動。」
但她對於此次村BA的活動卻十分上心,原因不光是希望打好一場比賽,更多的是一份籃球之外的訴求。
「籃球是大朗的名片,但我們也希望順帶著幫我們宣傳大朗其他的名片。大朗還是荔枝之鄉,也是毛織之都,全世界每五件毛織衣就有一件產自這裏,我們希望將三張城市名片,都透過村BA這個平台傳遞出去。」
比賽開始前,主辦方將在全國「村BA」總決賽贏回來的三只羊請來,以大朗籃球吉祥物的身份亮相賽場。而在中場環節,主辦方還安排了毛織衣模特走秀。
毛織衣模特走秀。
對於大朗來說,這不僅是一場全國直播的籃球賽,更是一扇城市名片展示的視窗。
「我們以前也在荔枝園裏辦過走秀,但村BA現場卻是第一次。以前有點太老實了,一直在追求比賽的專業性,但我們之後的比賽應該會結合更多地方文化,讓比賽的內涵更加多元。」談到未來的辦賽模式,葉佩璋展望道。
事實上,這種辦賽模式正是快手體育在過去幾站村BA活動中踐行的方法論。
周天一介紹:「此前幾站村BA,我們其實一直都在挖掘當地的特色文化,然後衍生出一些熱點和爆款內容。從數據上看,我們前面幾站村BA活動的直播,直播觀看人次都在3億以上,效果非常可觀。」
不光是短視訊平台,這一辦賽模式如今也在各種村BA賽場流行起來。
今年村BA東南組在晉江開幕時,現場便舉辦了一場泳裝走秀;而貴州村超的賽場上,除了特色民族服飾走秀,還有特色農產品的展示。
從賽事走向平台
從最開始的鄉村籃球賽,到現在的地方特色展示舞台,如今的村BA不單單承載著基層對籃球的喜愛,同樣還有人們用體育改變鄉村的期待。
周天一表示:「地方上對於流量的需求還是蠻大的,他們希望能透過村BA帶動地方經濟發展,或者說從中找到一些新的商業模式。」
而平台此前舉辦的三次村BA活動,恰恰證明了這個商業模式有成功的機會——周天一介紹,此前幾次快手村BA活動已經形成了品牌價值,全年的品牌收入超預期。
談及未來規劃,周天一告訴澎湃新聞,明年平台將放開辦賽體系,與全國各地有能力、有特色的合作夥伴進行資源整合,打造規模更大、頻次更高、內容場景更豐富的系列賽事,並預計在全年開放辦賽30站,覆蓋比賽場次超過500場。
「作為平台我們的資源能力不用多說,經過兩年的摸索我們也積累了辦賽經驗,這些經驗我們都可以傳遞給各個地方。」
「我們可以透過自己平台的優勢去放大地方的特色,最終得到一個雙贏的結果。」周天一說。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