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源性汙染基本得到解決,可再生能源成為「第一大電源」,國家公園面積居世界首位……
向綠而生,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畫卷徐徐展開
閱讀提示
今年以來,中國生態環境持續改善。面對多種不利因素,中國穩住空氣品質改善勢頭,並邁出治理大氣汙染防治新步伐。同時,能源結構加速最佳化,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發展迅猛。生態系保護修復持續推進,國家公園建設成效顯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畫卷正徐徐展開。
「中國成為世界上空氣品質改善速度最快的國家,煤源性汙染基本得到解決。」12月11日,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生態環境部總工程師、大氣環境司司長劉炳江表示。
今年以來,中國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綠色轉型動能更足,「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進一步深入人心。前三季度,全國可再生能源新增裝機1.72億千瓦,同比增長93%,可再生能源成為中國「第一大電源」。
與此同時,中國生態系保護修復持續推進。三江源等第一批5個國家公園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新遴選出的49個國家公園候選區總面積約110萬平方公裏,保護面積居世界首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畫卷正徐徐展開。
空氣品質改善邁出新步伐
今年,空氣品質改善取得的成績來之不易。疫情過後,大氣汙染物排放增量較大,火力發電量增加了5.7%,10種有色金屬產量增加7%,原油加工量增加11.2%,公路客運和公路貨運分別增加了23.5%和8.2%,經濟活動量明顯增強帶來了汙染物排放的增加。
此外,今年中國遇到了更加極端的天氣狀況。截至11月,僅沙塵天氣就使得全國優良天數比率損失3.3個百分點。
經黨中央、國務院批準,今年第三輪第一批5個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11月21日至22日陸續進駐福建、河南、海南、甘肅、青海開展督察。截至12月18日晚8時,各督察組共收到群眾來電、來信舉報16309件,受理有效舉報13718件,經梳理合並重復舉報,累計向有關省轉辦11102件。有關省已辦結或階段辦結5222件。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有力地推進了各地各部門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工作。
「我們曾經預判過,今年PM2.5濃度可能會大幅反彈。我們定的目標是今年PM2.5濃度比去年上升10%以上,但現在只上升了3.6%,可以說穩住了,所以對以後進一步改善更有信心了。」劉炳江說。
近日,國務院印發【空氣品質持續改善行動計劃】,這是中國繼【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之後的第三個「大氣十條」,明確了推動空氣品質持續改善的總體思路、改善目標、重點任務和責任落實。
生態環境部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利用法治、市場、科技、政策等手段推動空氣品質持續改善的「組合拳」繼續發力。
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發展迅猛
今年以來,中國持續推進大型風光水電計畫建設,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發展迅猛,成為能源供應的新主力。
截至2023年9月底,中國可再生能源裝機約13.84億千瓦,同比增長20%,約占全國總裝機的49.6%,歷史性超過火電裝機,可再生能源成為中國「第一大電源」。
從發電量來看,到三季度末,全國可再生能源發電量達2.07萬億千瓦時,約占全部發電量的31.3%。其中,風電光伏發電量達1.07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2.3%,超過了同期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
為了推動新能源消納,7月,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關於做好可再生能源綠色電力證書全覆蓋工作促進可再生能源電力消費的通知】,將全國風電、太陽能發電、常規水電、生物質發電、地熱能發電、海洋能發電等已建檔立卡的可再生能源發電計畫所生產的全部電量核發綠證,實作綠證核發「全覆蓋」。首批核發綠證約1191萬個,涉及計畫1168個、發電企業755家。
今年以來,中國相繼展開全國碳達峰試點、智慧光伏試點、公共領域電動化試點、深化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試點等工作,為全國各地碳達峰工作、光伏產業升級、電動車普及和應對極端氣候挑戰等探索新經驗。
中國新能源汽車、鋰電池持續保持擴張,新能源汽車產銷累計完成735.2萬輛和728萬輛,同比分別增長33.9%和37.8%,市場占有率達到30.4%。
今年以來,中國綠氫市場化初步成熟,綠氫耦合發展加快。1月至9月,綠氫投產、在建和申報的計畫達到57個,投資額達到3000億元,綠氫計畫和化工計畫結合偏多一些。11月,工信部公示綠色工廠1491家、綠色工業園區104家,綠色制造和零碳園區已成為中國產業綠色發展的助推器。
國家公園體系建設成效顯著
國家公園是自然生態系中最重要、自然景觀最獨特、自然遺產最精華、生物多樣性最富集的部份。目前,中國已設立三江源、大熊貓、東北虎豹、海南熱帶雨林、武夷山第一批5個國家公園,保護面積達23萬平方公裏,涵蓋近30%的陸域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種類。
今年8月,中國首批國家公園總體規劃和國家公園感知系統釋出。國家林草局副局長閆振介紹說,規劃堅持保護優先、分區管控等基本原則,明確了邊界區劃、建設布局和彈性管理政策,規劃了保護管理、科技支撐等重點任務。透過實施總體規劃,國家公園生態系完整性、原真性將得到有效保護,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棲息地的適宜性和環通度顯著增強,旗艦物種族群數量穩定增長,整體生態功能持續提升。
目前,三江源國家公園已經實作了長江、黃河、瀾滄江源頭的整體保護,林草覆蓋率已經達到74%以上,藏羚羊的族群數量已經恢復到7萬多只。大熊貓國家公園創新體制、整合資源,成立了大熊貓國家保護研究中心,保護了70%以上的野生大熊貓,並打通了13個大熊貓區域的族群生態廊道。東北虎豹國家公園建立了集保護、監測、科研於一體的保護機制,虎豹族群數量持續增加。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註重加強雨林生境的保護修復,設立了長臂猿保護研究中心,長臂猿族群數量恢復到6群37只。武夷山國家公園統籌保護和發展,特別是實作了集生態保護、綠色發展、民生改善相統一的發展格局……隨著國家公園建設的紮實推進,生態紅利不斷釋放,呈現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良好局面。(記者 周懌)
來源: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