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23年12月6日至8日,「第三屆中國(義烏)‘一帶一路’城市國際論壇2023」在浙江義烏召開。本次論壇由中國人民外交學會、中國人民大學、義烏市人民政府主辦,義烏中國小商品城控股有限責任公司、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承辦,義烏市場發展研究院協辦。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 王文 主持戰略對話環節。比利時前駐華大使、終身榮譽大使、歐盟中國聯合創新中心聯合創始人、中歐中心主席 派屈克·奈斯(Patrick Louis P. Nijs),國家發改委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決策咨詢部主任孫學工,世界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駐華高級顧問海博(Tamas Hajba),中國外交部前中東問題特使、中國前駐沙烏地阿拉伯、埃及特命全權大使吳思科,中國法國工商會副主席、法國對外貿易顧問委員會(中國區)委員柏紀言(Fabien Pacory)圍繞「展望‘一帶一路’的下一個十年」主題展開對話。以下為對話實錄:▲戰略對話現場
「一帶一路」倡議與永續發展目標越來越近
王文 : 想問一下帕特麗克·奈斯大使,圍繞著您所關註的中國和未來中國「一帶一路」十年,您覺得我們應該做一些什麽?
帕特麗克·奈斯 :2015年,聯合國推出「永續發展計劃」,確認了共計17個永續發展目標。可以看到,在永續發展的目標當中,與「一帶一路」倡議有許多共通之處。同時,我認為「一帶一路」倡議與永續發展目標正越走越近。
2013年提出「一帶一路」倡議的初始目標就是要全力以赴搞發展。此後,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永續發展的意識也逐步深入,把「一帶一路」倡議向永續發展的方向推進。而我也相信,「一帶一路」將會朝著這個方向越走越遠,離永續發展的目標越來越近。總而言之,我認為目前的發展趨勢是不錯的,我也堅信這將給全人類帶來一些新的機會,同時也為「一帶一路」倡議與歐洲達成合作提供一些新的可能。
目前歐洲存在一些反競爭機制,但長期來看,我相信歐洲的這些競爭機制會和「一帶一路」實作進一步的融合 ,這也是我個人的願望。我希望能夠看到這一點的發生,也希望能夠用我現在的職務來說服歐洲和中國進行相關的戰略合作。
王文 : 特別感謝帕特麗克·奈斯大使講述了聯合國的目標和「一帶一路」推進目標的吻合之處,中國的的確確為實作聯合國2030年的目標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民營企業將有更大發展空間
王文 : 從宏觀到微觀,講講民營經濟。這些年孫學工司長在發改委也一直推進民營經濟的政策變革,孫司長,在您看來,民營經濟到底能在未來十年「一帶一路」中起到什麽樣的作用?像義烏這樣以民營經濟為主的城市,還能扮演更大的什麽樣的角色?
孫學工: 首先感謝王文院長組織這次論壇,向國內外專家學者,以及考察義烏,學習了很多東西。
剛才跟帕特麗克·奈斯大使交流,發現我們還有點交集,我在歐盟使團工作期間,帕特麗克·奈斯大使正好在比利時外交部工作,奈斯大使給我們做了很多協調工作,讓中國在那裏建了一個很好的使團,這麽多年後才知道我們使團建設後面還有這麽一段故事,也非常感謝奈斯大使當時做的努力。
關於「一帶一路」和民營企業的發展,這兩者確實有緊密的聯系,如果看過去十年,民營企業和「一帶一路」正好是中國外貿增長的兩個動力源,他們在中國外貿當中的占比,民營企業占比是從十年前差不多35%,最新數據是2023年11月份到了53%+,現在實際上我們對外貿易半壁江山都是民營企業做的,我們對「一帶一路」國家的貿易也從十年前差不多39%到了現在的45%的水平。
可以看到這兩股力量上升其實有內在聯系的,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也是相互在創造發展空間、發展機會,「一帶一路」建設肯定對外貿主體、民營企業的外貿發展有非常重大的推動作用。
投資方面,「一帶一路」剛開始時,因為主要基礎設施很多是央企在做,但是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因為做基礎設施的目的還是為了產業發展,促進「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工業化。
到了工業化階段、產業階段,民營企業也有著優勢,因為中國制造業實際上是以民營企業為主的,今年表現非常突出的「新三樣」,電動汽車、光伏、動力電池也是民營企業為主的,所以民營企業在對外投資當中的比例越來越高。現在「一帶一路」投資裏,民營企業占比超過一半以上。
民營企業範圍越來越廣,還有數位經濟,中國實際上也是民營企業為主的,過去基礎設施主要是以國企為主,現在民營企業也在慢慢進入。昨天調研時,我註意到義烏還是中歐班列民營化的試點,像中歐班列基礎設施類的,民營企業也在進入。
過去十年的經驗已經證明,民營企業在「一帶一路」建設當中可以發揮重大作用,在未來,隨著「一帶一路」走深、走實,建設的重點可能從過去基礎設施為主,到了基礎設施和產業發展並重,推動共建國家的工業化、數位化階段,民營企業還是有著很大的優勢,所以肯定比前一個十年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世界貿易疲軟,如何應對?
王文 : 謝謝孫司長。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是已開發國家的政府間組織,中國跟OECD間的關系也非常密切,現在中國跟已開發國家關系沒有像跟「一帶一路」開發中國家的關系那麽好,已開發國家組織OECD未來該做一些什麽?更重要的是中國跟已開發國家,尤其是跟美國的關系持續緊張的前提下,「一帶一路」未來還能怎麽做?中國企業家們,中國像義烏這樣的城市,該做一點什麽?
海博: 首先很高興能夠參加今天的會議。其實我在長三角地區待了好多年,義烏2004年成立小商品交易中心以來,這座城市的發展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再加上浙江省一直是中國民營企業、民營經濟的搖籃,所以我很有信心義烏和浙江省在未來中國的經濟開發中也會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我們講的是貿易和互聯互通這個話題,這個話題非常重要,因為全球的經濟是有一些韌性的,但是我們也看到全球的經濟增速仍然是非常疲軟的,而且根據預測,將會跟過去十年比要低於過去十年的平均水平。
OECD的預測是GDP增速只有2.9%,即使對未來四十年可能也只有3%的均速,這也是非常低的,就意味著擺在我們面前有很很多挑戰。雖然通脹稍微有所下降,但是核心通脹仍然處在非常高的水平。地緣政治的緊張局勢,更重要的一點是貿易的疲軟,貿易之前一直都是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我們該如何做?
第一,必須要加強多邊和全球的合作來重新提振貿易,把市場開啟,去拆除貿易壁壘,建立以WTO為基礎的貿易環境。
第二,投資。今天有很多嘉賓已經提到了這一點,必須要實作永續發展目標,要在2030年實作永續發展目標,還需要3.9萬億美元的投資才能做到。也就是說這是我們投資的空間,3.9萬億美元裏有很多合作機會。
第三,技能。現在是綠色、數位化「雙過渡」,既能帶來機遇,也需要付出代價。鑒於此,如果要完全釋放潛力,必須要加強人們的技能,讓人們能夠真正享受到數位化的好處。
第四,合作。我們之間如何互相合作,有一個核心的挑戰,即要應對氣候變遷相關的問題,我們可以互相交換觀點、共同合作來應對氣候變遷的挑戰。在UNFCC框架中去合作,也可以使用各種各樣的框架來往前推進、互相幫助,這是全球的挑戰,也是跨邊境的挑戰。謝謝!
王文 : 還差一個挑戰,就是地緣挑戰,戰爭很多。我去年去凱瑞米亞,第一次感受到戰爭離我那麽近。去年在俄烏沖突最關鍵的時期,我在俄羅斯待了兩個月,透過俄羅斯進入到凱瑞米亞,剛到凱瑞米亞當天,在一二十公裏處被空襲了,濃煙滾滾,房頂上的戰機嗖嗖嗖地飛過去,從來沒見過那個架式。這是戰爭,我們沒有經歷過戰爭,中國和平時間太久了。
地緣沖突不斷,挑戰還是機遇?
王文: 吳思科大使,地緣沖突,尤其中東現在俄烏戰爭還在繼續,還有很多國家在小規模的戰爭,在您看來,未來十年,「一帶一路」面臨的這些地緣沖突會更好呢,還是會面臨更多的挑戰呢?
吳思科: 首先感謝王文院長的盛情邀請,有機會再到義烏來參加這樣的一個盛舉。
今天上午聽了那麽多的發言,我一個深切的感受就是我們這次會可以說是得天時、得地利、得人和,因為在「一帶一路」提出十周年之際,在義烏這個世界小商品之都匯集這麽多專家學者來回顧「一帶一路」十年取得的成就,展望未來發展的前景,大家在一起來交流,集思廣益,產生思想的火花,我確實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
至於你剛才講到中東,確實中東有它獨特的地理位置,處於亞、非、歐三大洲的結合部,以及民族、宗教、文化多元的特點,各種矛盾比較集中,是熱點集中的地方。
在二戰之後那麽長的時間內這個地方是戰亂發生最多的,最近十幾年這個地區的動亂也是引起各方面的關註。大家還是關心這個地區的核心問題,就是巴勒史坦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解決。不管地區怎麽樣變化,這個核心的問題不解決,它始終是影響這個地區全域一個重要的問題,最近形勢的發展也證明了這點。
中東不管從歷史的文化積澱和現實的發展都有巨大的潛力,在面臨諸多挑戰的同時,它也確實還是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中國同這個地區的關系是長期的、歷史悠久的,2000多年前絲綢之路把我們連在一起,「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之後,這個地區給我的感覺是最積極表示歡迎和合作的,同時戰略對接也是做得最突出的,取得的成效也是非常明顯的,多方面的,雙方作為天然的合作夥伴從各方面都能體現出來,硬聯通、軟聯通、心聯通這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進展。
面對中東面臨的挑戰,主要是安全赤字、發展赤字,習近平主席曾指出,中東的問題在發展,解決這個問題的鑰匙也是發展,因此中國在推動這個地區的爭端用政治的方式解決的同時,提倡的是發展,而且是共同發展,這對「一帶一路」這個地區國家的發展和對接,對這個地區帶來新的契機。
特別是經過十年的動亂之後,這些地區的國家也都在總結,我有時候說是痛定思痛,就是在內部國家之間取得和解,把精力放在發展方面,這是他們所得到的共識,這也是2023年以來這個地區出現了「和解潮」這個大的背景。
另外,這個地區也在總結歷史經驗,要發展經濟,要跟上發展潮流,還要創新發展,趕上新科技的發展,這也是這個地區可以繼續合作的很重要的一個方面。
講到義烏,在中東這個地方走到哪裏都能看到義烏的小商品,談到義烏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當然在義烏也能看到來自中東國家、阿拉伯國家的人員在這裏經商交流,這方面確實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同時我相信盡管有動亂、有沖突、有挑戰,但是對這個地區來說還是有很多的發展前景。同時也要有新的思路,有數位經濟、高科技領域的發展,又要有新的思路,可以說在新的起點上,我們同這個地區的關系還是有很大的前景,我相信義烏在這個方面起到領跑的作用。
王文: 謝謝吳大使,吳大使對於中東未來的和解和發展充滿了信心,這也對義烏發展註入了更多的信心和未來的期待,的確義烏和中東的關系非常緊密。
「一帶一路」倡議對全球來說是一件好事
王文: 這一輪最後一個問題想問一下來自法國的柏紀言先生,柏紀言先生在中國很多年了,從事中法之間的交流、商務的合作、經濟的往來等等,現在中國跟歐洲應該說關系非常的微妙,但是法國我覺得還是不錯的,馬克龍總統雖然年輕,但是在中國人眼中還充滿著活力、力量,您對中法之間未來商貿的合作有哪些看法和觀察?
柏紀言: 大家好,非常感謝王文院長邀請我們參與這樣的對話和論壇,我覺得這樣的對話非常重要。
我覺得中法的關系是非常堅實的,也是很有前景的。比如,馬克龍總統在2023年4月訪華(到訪北京和廣州兩個城市),2024年又是中法建交60周年,此前共慶了中國-歐盟的戰略夥伴關系20周年,還在此次中國-歐盟的峰會上展開積極對話等。我們知道面對一些挑戰,有些事情不是那麽輕松的,我們確實要不斷地進行交流和合作,去更好地把歐盟-中國的門戶開啟。正像奈斯大使所講的,在多維度上、多層面上更好地去交流和合作,所以我並不是太擔心,我覺得有更多的交流和對話,事情總是會向好的方向發展。
關於「一帶一路」倡議,我也有一些觀點和想法想跟大家分享。首先,我們看到「一帶一路」倡議發展的非常好,這對全球來說都是一件好事。同時,我們也看到了綠色和永續發展的BRI。另外,數位化和科技的發展在現下的時局下也越來越重要,可以更好地賦能「一帶一路」,更好地講述故事和輸出更堅實的內容。
縱觀中國過去30年的發展,中國在不同的領域和行業均實作了很多奇跡般的進展。在西方還是有很多人不太知道「一帶一路」倡議,不太了解這個倡議的意義,所以我覺得中國應該更多地註重宣傳和敘事,去告訴大家為什麽這是一個如此偉大、如此有意義的計畫。
我們經常談論這些有創造力的行業,包括這些數位化的,甚至新的智慧的技術,這些都非常重要,也能夠吸引人們的目光,因為人們每天要花3-5個小時在手機上或者是看衛星電視等等,「一帶一路」建設要有更好的方法、透過創意性的行業去擴大它的影響力。
我也非常認同習近平總書記之前所講的,我們現在應該拿出更多合理的方法來推進中歐對話。
借共建「一帶一路」東風,
下一個十年義烏如何乘勢而為?
王文:第二輪問題我想共同問一個問題,五位嘉賓對義烏都有初步的了解,這一兩天來也在調研,在座有很多商會領導,還有一些地方官員,相信他們內心都有一個共同的問題,義烏還是想大發展,還是希望未來十年能夠繼續更上一層樓。根據您這一兩天來的調研,您覺得我們還能在哪些方面有一些改善,給予我們義烏領導們一些您的視角下的建議。
向高增長、高附加值領域攀升
孫學工: 這個問題很優越性挑戰性,義烏成長的故事我們肯定都是很久就知道,但並沒有很深入地研究,所以要給義烏提建議,可能還不夠合格。既然王院長提了這一問題,臨時想一下。當然我義烏的了解也不是那麽深入,也不是那麽準確。
義烏的發展是以商品市場作為龍頭發展起來的,昨天去考察中歐班列時,我聽到的故事或者現在的情況是實際上中歐班列大部份運送的貨物其實遠遠超出小商品範圍,小商品占比已經不是很高了,更多的是一些機電產品、電子產品,包括一些家電產品。我的想法,世界上任何一個地區的發展可能都是這樣,從一個點切入,然後慢慢地提高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水平攀升。小商品肯定是我們重要的特色,但是我們在這個特色的基礎之上還是需要進一步提升產業層次。
因為我具體不知道運送的機電產品,包括「新三樣」產品是什麽地方生產的,但是依托這個大市場,可以把我們的產業層次進一步提高,更多地向現在高增長、高附加值的領域攀升,義烏在我們國家和世界當中的地位可能會進一步提高。
創造貿易新渠道
海博: 我覺得義烏有很多優勢,沒有具體的建議,給一些大致的概念。
首先,我們現在面臨的是全球供應鏈的重構,對於這個現實我們是不能夠視而不見的,這個供應鏈變得非常長、非常復雜,由於地緣政治和新冠疫情,我們很清楚之前的供應鏈是有很多脆弱性的,解決這個脆弱性的答案,全球的解決方案都是不一樣的,有些人想要去除風險,有些人想要做各種各樣的調整,這些我們都聽到過。
剛剛說到的這些概念也好、點子也好,沒有證據證明它們是可行的。不可能「一刀切」,也就是說不可能所有的經濟體都能用一個解決方案來解決。舉例,有一個說法叫做「法國制造」或「盟友制造」,今天的盟友明天可能會成為你的敵人,什麽是盟友、什麽不是盟友呢?這一點很難說。作為加強互信理解的平台,我們必須要理解我們合作夥伴擔憂的根源是什麽,有可能你們對你們合作夥伴的意圖和他們想要的東西是有誤解的,所以必須要加強理解,這是非常重要的,要理解話語背後的驅動力。
第二,中國是一個貿易大國,和全球120多個國家進行交易,在全球出口市場占到50%的份額,但在全球的貿易市場中只占了6.4%,也就是說只占到商品貿易的一半,所以義烏可以把專註點放到服務貿易上,而不只是做小商品的貿易和商品貿易。
第三,就像中國人所說的「走出去、引進來」,雙向都需要。義烏在2004年時引進了一個非常新的概念,就是「小商品貿易」,我們需要去到夥伴國家看一看以什麽樣的方式可以創造一些新的渠道,來推動貿易和互動。我相信義烏在這方面是有相關知識的,你們非常了解世界上各個客戶的需求,你們也有這種創新精神去創造貿易新渠道。
提升對外開放水平
吳思科: 講到機會,我很贊賞上一個時段陳文玲教授的建議,即建設世界的義烏和義烏的世界。這一點上怎麽具體化,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也是新的時期提升我們高品質對外開放很重要一點。
關於中東地區,要進一步分析不同的型別,這個地區經過比較長時間的戰亂、動亂以後,很多經過戰亂的國家在重建方面的需求是非常大的,所以要加強對這些國家的政策研究,他們的需求,同時他們有自己特色的產品能夠吸引到義烏來,以此來實作交流,這也是互利的。
這個地區也有不同型別的國家,比如海灣,像阿聯、沙烏地這樣的國家,他們一直保持比較穩定和快速發展的,現在追求高品質的發展、新的發展,對這些國家怎麽樣能夠把我們的義烏帶進去,適合它的高品質發展,在數位經濟、服務貿易方面多加強。另外是投資,義烏可以到那些國家增加投資,也可以吸收他們到義烏來進行投資,來進行提升。這個地區確實很有潛力,包括這個地區很重要的一些國家,如伊朗、土耳其也都是非常有實力的,而且有進一步跟我們發展合作關系的強烈願望和需求,都值得加大力度在這方面繼續展開工作。謝謝!
繼續創新,打破現有的限制
柏紀言: 義烏過去二十年發展非常迅速,取得了傲人的成績,但還是有一些問題,當我們講到智慧增長、數位增長時,海博教授說到了義烏現在還是處在等待客戶的狀態,義烏還是商品的生產商,還是在做代工。他說到在這一新的世界、新的時代,我們需要一個新的標準、一些新的範式模式來做生意。我覺得義烏的限制其實是取決於客戶到底來不來這裏買單,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
我們也必須要和外國的學校、大學的實驗室進行合作,為什麽廣東省如此成功?因為有很多實驗室、工作坊、公司在那邊每天做創新研發的工作,有企業家精神,比如深圳、東莞、佛山、珠海這些城市,很多企業家在那裏創立公司、申請專利。
義烏做得非常好,但需要繼續創新,打破現有的限制,比如研發一些新的生物塑膠、新的環保的材料 ,因為現在有很多人想要去阻礙貿易,打亂現有的供應鏈秩序,所以義烏必須要做相應的調整。
我也非常認同習近平總書記之前所講的,我們現在應該拿出更多合理的方法來推進中歐對話。
加大引入生態環保機制
帕特麗克·奈斯: 我對義烏非常了解,也聽過許多關於義烏的故事,自己也親眼看到了義烏的具體發展情況。義烏經濟非常繁榮,但是需要時刻警惕自身經濟發展模式對於地球生態的影響,並且要主動地解決出現的問題。
建議義烏人民和義烏的各位領導要非常嚴肅的對待這個問題。在促進永續發展方面,義烏擁有成為領軍城市的機會。在中國成為領軍城市具有兩種方法:一種是透過商業的方法,另外一種是透過生態保護的方式去走出一條新路。
在生態方面,我們想要讓歐洲和中國共同解決彼此在生態保護方面面臨的一些關鍵挑戰。對義烏而言,義烏擁有獨特的資源,義烏擁有象征性的小商品交易平台,可以把這個平台用起來,透過這個平台引入相關的生態環保方面的思想、工具、知識和資源,然後可以借此進入下一個階段,比如成為一個大都會,而不僅僅是一個小縣城。義烏本地有7萬多的外國人,這些外國人跟北京和上海的外國人是不一樣的。義烏應該借此將自己發展成為一個大都會,變成一個現代化的圓型城市。中國是需要大都會的,因為這樣可以推動中國更好的走向全世界。
小結
王文: 正如帕特麗克·奈斯大使講的,中國今年最新釋出的國務院關於城市的標準,300萬~500萬叫大城市,500萬~1000萬叫超大城市,1000萬以上的城市叫特大城市。從這個標準來看,今年義烏人口+流動人口剛好超過300萬,葉市長也說代表300萬義烏的父老鄉親,所以義烏是一個大城市。
我記得我小時候義烏才40萬~50萬人口,義烏的市區裏只有兩三條街,現在義烏已經成為大都會了,義烏也是中國幾乎唯一一個縣級市能夠辦那麽大的國際論壇、那麽高規格的國際論壇,至少我自己知道任何一個縣級市沒有義烏這樣的,而且一辦就辦了三屆,本身也代表著義烏人希望能夠走向世界、擁抱世界、融入世界的意誌和戰略的遠見。
剛才五位嘉賓從各自角度講述了看法、建議,其實背後也折射了義烏人一種心願,我們非常願意去傾聽,哪怕聽一句話進去,對我們的工作有幫助,可能就帶來無數的收益。
過去的十年,我認為義烏作為一個城市來講,是「一帶一路」十年最大的受益者,沒有之一。經過這樣一個平台、一場盛會,我們不斷向世界融合,不斷探索新的高峰,希望義烏在「一帶一路」下一個十年仍然可以成為最大的贏家,所以要祝福義烏,也特別感謝五位嘉賓精彩的思想分享。掌聲感謝五位嘉賓!
今天的戰略對話到此結束!
// 人大重陽
///
RDCY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陽)成立於2013年1月19日,是重陽投資向中國人民大學捐贈並設立教育基金營運的主要資助計畫。
作為中國特色新型智庫,人大重陽聘請了全球數十位前政要、銀行家、知名學者為高級研究員,旨在關註現實、建言國家、服務人民。目前,人大重陽下設7個部門、營運管理4個中心(生態金融研究中心、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中俄人文交流研究中心)。近年來,人大重陽在金融發展、全球治理、大國關系、宏觀政策等研究領域在國內外均具有較高認可度。
掃二維碼|關註我們
微訊號|rdcy2013
新浪微博|@人大重陽
點「在看」,給個鼓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