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下這問題下的回答,感覺可能都是大佬,所以居然沒有人提萌新時常踩坑的,關於顯卡的種種問題。
對於懂行的人來說,這些問題不值一提。但對於萌新來說,要是功課沒做到位,那被蒙可就是分分鐘的事。早年的N卡編號後面的字母M指代的就是移動版,但有些不懷好意的商家只會告訴你,M代表是移動版沒錯,移動版指的就是裝在膝上型電腦裏的型號嘛,你現在買的不就是筆記本嗎……效能沒啥區別的啦,你看數位,GT550M跟GTX550,一樣的代數,一樣的定位,不用擔心啦,遊戲都能玩的……
當年這種事不少見。GT550M的機子我自己用過,感覺……還能接受,至少當年和室友接同一個路由器線上打打【使命召喚5】的僵屍關也都非常暢順,就總比那些被「新一代顯卡效能更強」的鬼話騙去買了GT610M的正宗冤大頭要強。
即便到了10系顯卡的年代,類似的硬體縮水問題也沒完全消失。到GTX1050的年代,N卡官方就已經不再用那個可愛的字母M去區分移動版和桌面版了,兩者一概都叫GTX1050。但實際上,雖然Nvidia官方聲稱移動版和桌面版在規格上是統一的,但它們的熱設計功耗還是不一樣的。另外桌面版的顯卡還可以用軟體進行各種調節,但在移動版中這些都是釘選的。所以雖然都叫GTX1050,但桌面版和移動版還是有差異,筆記本搭載的GTX1050還是不能完全等同於桌上型電腦的版本。
到20系和30系顯卡的時代又出現了一個新問題,那就是所謂「滿血顯卡」和「殘血顯卡」的區別。簡單來說,「滿血顯卡」和「殘血顯卡」的主要區別在於功耗(當然更懂行的大佬們會告訴你,如果是涉及Max-Q Design的N卡,還會有頻率和電壓的區別)。以前N卡沒有這麽多花花腸子,一個編號就只有一個功耗版本。後來出現的Max-Q Design其實就是給每個編號的顯卡多弄出一個低功耗的版本,這個原本只是Nvidia在商業方面的考慮,畢竟每款筆記本都是固定配置的成品,沒有自行改造的空間,所以廠商要做不同定位的筆記本還要有利可圖,和顯卡商客製符合不同定位筆記本需求的顯卡芯片也是正常的。但問題在於,同一個名字的顯卡有了降低功耗的版本,而降低功耗的版本又會帶來遊戲效能的下降,這個說出去就很難聽了。而且在傳播方面,大眾不喜歡聽那麽復雜的解釋,只喜歡簡單明了,最好一個詞就能把事說到位的概念。這麽一來就有了「滿血」和「殘血」的稱呼,同編號低功耗版本的顯卡越來越不受待見。
到30系的時代,N卡在功耗劃分上更加混亂。同一張卡甚至可能有五六種不同的功耗版本,這對於非硬體發燒友的普通使用者來說更是災難。最終普通使用者就不管那麽多了,直接把所有版本裏功耗最高的那款稱為「滿血」,其他版本一概打成「殘血」。
雖然這種劃分過於簡單粗暴,但對於打遊戲的來說,「滿血顯卡」確實會帶來更好的表現。只要筆記本本身的散熱設計和「滿血顯卡」的功耗相匹配,那麽對於那些不愛折騰又因為各種生活所迫的原因必須買遊戲本的遊戲黨來說,直接買個滿血顯卡的版本確實更加合適。
說到這個,由於3月20日京東又有大促銷,遊戲本最高直降千元,還可以24期免息,所以如果想趁機買台40系列顯卡新機的朋友不妨看看下面這幾款都搭載了滿血顯卡的爆款機型。
值得一提的是,先登場的這幾位選手都是各自系列中搭載了最新40系顯卡的新面孔,所以對於堅定追新的遊戲佬們來說會很有吸重力。
考慮到這幾位選手搭載的都是RTX4060顯卡,所以還是應該從遊戲佬的角度略介紹兩句。N卡陣營當中的第一位或前兩位數標記的是顯卡所屬的代數,自10系以來就是10系、20系、30系、40系這樣往上加。代數後面的那個數位標記的,則是這款卡在它的世代中的地位,數位越大效能越強。所以旗艦級別的效能王者自然就是RTX4090。這一位上數位是6的顯卡則通常是這個世代的中堅,它的價錢遠比旗艦要親民,但同時也能滿足同時期大型遊戲的需要。RTX4060的同檔位老前輩RTX1060就曾在很長時間裏作為Steam玩家電腦配置占比最高的選手而活躍在各種大型遊戲的背後。縱向對比的話,RTX4060的效能和RTX3070接近,對當前的大型遊戲也都能應付得遊刃有余,不失為兼顧效能和價格的好選擇。
華碩天選4銳龍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