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2月28日電 12月28日,【新華每日電訊】發表題為【淮安創新理論宣傳,把「我」變成「我們」】的報道。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健全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指導實踐工作體系。近年來,江蘇省淮安市成立新思想通俗理論作品創傳中心,將「檔語言」轉化為「百姓語言」,全行業選育「名嘴」,拓展傳播新渠道,理論宣傳與辦實事緊密結合,理論「好聲音」唱響全域,不斷築牢團結奮進的共同思想基礎。
藝術技術賦能,「要我聽」變「我要聽」
「村裏有個管得寬,拾到雞毛當令傳;早管鄰居丟了碗,晚管幹部燒錯鍋;倘若誰都不把閑事管,這世上豈不成了馬蜂窩?」2023年7月,現代淮劇【村裏有個管得寬】在淮安市漣水縣大劇院首演,吸引近千名觀眾,笑聲、掌聲不斷。
劇中主角「管得寬」是個年過半百、愛管「閑事」的普通黨員,以「微能量」帶領鄉親們擼起袖子加油幹。「演的都是身邊事,黨的鄉村振興理論透過百姓話語表達,聽起來很親切。」漣水縣黃營鎮旗桿村黨總支副書記丁子龍說。
近年來,漣水縣淮劇團堅持「戲為農民寫,筆跟時代走」,先後創作「村官三部曲」「黨員三部曲」,讓黨的創新理論在歡聲笑語中潛移默化浸潤百姓「心田」,傳統戲劇也在創新中煥發生機。
為讓理論宣傳更鮮活,淮安成立新思想通俗理論作品創傳中心,用百姓聽得懂的話語體系,把理論講透、講薄,變「檔語言」為「百姓語言」,深受群眾歡迎。淮安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社科聯主席曾業桃說,當地正積極用好「理論+文藝」形式,把文藝工作者組織起來,用方言小品、三句半、快板、淮劇等形式創作一批理論作品,依托文藝下鄉、廣場活動等巡回展演。
除了與傳統藝術深度融合,淮安還用新技術為理論宣傳賦能。開啟【新思想 這樣講】文旅融合篇,春暖花開的航拍美景映入眼簾,充滿青春活力的男女主講人在不同文旅場所「打卡」,將中國式現代化、文旅融合發展等理論問題娓娓道來,引人入勝。
2022年7月以來,淮安持續策劃制作【新思想 這樣講】系列微視訊140多個,用群眾語言、獨特視角和喜聞樂見的方式,生動闡釋新思想的豐富內涵和實踐要求,累計播放量近300萬。此外,淮安還制作微視訊、微動漫等200余個作品,持續增強理論宣傳的感染力、傳播力和凝聚力。
走出禮堂課堂,走進田頭船頭
近日,在淮安市盱眙縣盱城街道新華社群一戶農家門前,一堂特殊的「庭院課堂」吸引眾多村民不畏嚴寒、拎著小板凳前來「聽課」。主講人丁德昶圍繞鄉村振興,結合村莊變化、最新政策等闡釋黨的二十大相關精神,互動熱烈。
新華社群居民林海現場詢問新惠農補貼如何申請,直言收獲很大。「老丁每次宣講都是手寫講稿,內容非常接地氣,既能幫大家了解黨的創新理論,也能給我們解決實際問題指路子、出點子。」
63歲的丁德昶自2018年開始成為一名理論宣傳誌願者,每年除了給各機關單位宣講外,他還會走村入戶宣講60余場。因為「上接天線、下接地氣」,他的宣講常要提前一周「預定」。
為打通理論宣傳「最後一公裏」,讓理論宣傳走出禮堂、課堂,走進田頭、船頭,淮安創新打造「庭院課堂」「板凳課堂」「船頭課堂」等群眾身邊的宣傳陣地,讓黨的創新理論「直達」廣大黨員幹部群眾。
驅車行駛在淮安市金湖縣,戶外大屏上即時捲動黨的最新理論宣傳語,穿梭於鄉間的電三輪上的小喇叭不時播放惠農政策,開啟有線電視能看到本地理論宣傳活動資訊。借助鄉村大喇叭、手持小喇叭、電視屏、戶外大屏等,黨的創新理論正不斷「飛入尋常百姓家」。
「我們還積極探索在紅色場館和互聯網上創新開展理論宣傳。」淮安市委宣傳部理論處處長施佳宏介紹,當地正進一步用好周恩來紀念館、黃花塘新四軍軍部紀念館等紅色場館,以「實境課堂」提升理論學習感染力,同時實施理論學習「互聯網+」工程,運用「兩微一端」新媒體,在各類網路平台唱響理論「主旋律」。
培育「百姓名嘴」,辦好為民實事
「村裏有別墅,子女有轎車,老人有社保。」「讓黨員在黨支部裏發光、讓群眾在合作社裏發財。」這是60歲的「百姓名嘴」、金湖縣前鋒鎮白馬湖村黨總支書記蔣貴清在宣講鄉村振興時的常用語。聽完宣講,走進他的「宣講陣地」——村黨群服務中心,「我的第一身份是黨員,第一追求是村官」等「十二個第一」,以及「服務再升格、不擺老資格」等「十格工作法」,令人印象深刻。
26歲的村民鄭孝強是蔣貴清的「忠實聽眾」,在他看來,蔣書記之所以能成為「百姓名嘴」,口才只是一方面,關鍵在於他帶領村民真正實作了鄉村振興。透過發展高效漁業、生態旅遊、電子商務等,2022年,白馬湖村人均收入達3.4萬元。
蔣貴清是淮安理論宣傳隊伍中的普通一員。針對不同受眾偏好,近年來,淮安構建以市委宣講團為引領,專家學者、「百姓名嘴」、青年先鋒、「紅色輕騎兵」等11支特色宣傳隊為支撐,農村、社群誌願者廣泛參與的理論宣傳隊伍體系,實作領導幹部帶頭講、專家學者深入講、「百姓名嘴」基層講、特色隊伍廣泛講。
為適應受眾年輕化趨勢,淮安著力培養「接棒人」,金湖縣「小青荷」宣傳隊、盱眙縣「小書童」宣傳隊等影響力不斷提升。淮安市淮安區流均鎮黨政辦副主任、「90後」陸璇是當地正在培養的「青年名嘴」,其參與創作的【舅爹的煩惱】【三袋大米】等理論宣傳作品深受百姓喜愛。
近三年,淮安市各類理論宣傳團體已深入一線宣傳6200多場次,直接受眾達百余萬人次,潤物無聲中敲開百姓「家門」、開啟群眾「心門」。
說得好,更要做得好。淮安市清江浦區委常委、宣傳部長薛莉認為,理論宣傳要和為民辦實事結合起來。「我們大力推進老舊小區改造,居民看到居住環境更美,再去宣講黨的二十大精神,大家更有代入感,容易接受。」
淮安市淮陰區馬頭鎮淮泗村黨總支書記李浩去年回到村裏任職,一年多來,他帶領村民修通「斷頭路」,開展助農直播帶貨,原本村集體年收入只有18萬元,今年有望突破60萬元。「想方設法帶領村民致富是最好的理論宣傳。把老百姓的事情辦好了,信任你了,你說話才有分量。」李浩說。
「創新理論宣傳的同時,淮安堅持引導廣大黨員幹部將學習成果轉化為謀劃思路、做好工作的實效,以更大幹勁破解群眾、企業的‘急難愁盼’,在辦一件件實事過程中實作理論與實踐更好結合。」曾業桃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