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版照片:上圖是12月19日在大河村臨時安置點拍攝的帳篷;下圖是12月29日在大河村臨時安置點拍攝的板房。新華社記者 範培珅 攝
新華社甘肅積石山12月30日電(記者任延昕、文靜)700余台大型運輸車輛、1000多套機械裝置、4000多名建設者不眠不休、接續奮戰……29日,在甘肅臨夏州積石山縣6.2級地震災後救援安置的第11天,震後的大地上建起15812間活動板房。
趕在新的一年到來之前,經評估需要在活動板房中過渡安置的受災群眾已入住,實作溫暖過冬。
12月18日,甘肅省積石山縣發生6.2級地震,造成甘肅、青海重大人員傷亡和基礎設施受損。20日,甘肅省抗震救災指揮部通報,隨著現場排查搜救工作結束,工作重心轉向受災群眾安置和受傷群眾救治。
由於震央位於高海拔山區,時值嚴冬,最低氣溫達零下17攝氏度。如何保障受災群眾抵禦嚴寒、溫暖過冬,成為救援後安置工作的重中之重。甘肅迅速部署固定性過渡安置房建設任務,要求各部門通力合作,盡快讓受災群眾住進更溫暖更舒適的「新居」。
為了摸清安置受災群眾所需的活動板房底數,甘肅省住建廳組織600多名專家,率先啟動對大河家鎮、劉集鄉、柳溝鄉、石塬鎮等重點受災鄉鎮住房應急評估,並根據評估結果,按照一戶一間的標準,確定搭建1.5萬間活動板房的總目標。
12月29日,在積石山縣大河家鎮大河村板房安置點,中國電信工作人員為板房接通光纖。 新華社記者 範培珅 攝
甘肅省交通運輸部門隨即開通綠色通道,制定運送計劃,透過多渠道釋出用車需求。同時,利用夜間社會救援車輛活動相對減少的時機,對災區農村公路全面進行排危拓寬,打通活動板房和各類物資運輸到村的「最後一公裏」。
「你們村今天對活動板房的需求有無變化?」「場地是否完成平整」「一次可以接收多少?」……對照抗震救災活動板房搭建任務分配表,在甘肅省交通運輸廳應急指揮車裏,排程員們的電話接連不斷,他們負責排程指揮板房運力資源,確保板房快速運抵。
21日淩晨4時許,第一批6軸半掛貨車進入活動板房儲備點進行裝車作業,並於當天下午15時許,將24套活動板房運抵震區。
連日來,參與運輸的貨車采取迴圈輪轉、人歇車不歇的方式,在通往積石山縣的高速公路上,排起長龍,蜿蜒而行,場面壯觀。
社會各界愛心企業、組織和誌願者們紛紛伸出援手,投身於活動板房的生產、運輸與安裝工作中。這一刻,全國的力量匯於一處。
12月26日,馬明在自己的貨車前等待活動板房卸貨。新華社記者 陳斌 攝
來自寧夏、有著20年駕駛經驗的貨車司機馬明,主動報名參與板房的緊急運輸任務。他和眾多來自全國各地的卡車司機一起,日夜兼程運輸活動板房到災區各個安置點。「這幾天我一共拉了5趟活動板房。這車輪上載著的,是災區群眾的期望。」他說。
深夜裏,板房安裝現場車輛穿梭,機械轟鳴,吊臂來回「揮舞」。數千名工人分散在不同安置點,忙著平整土地、安裝板房、修繕門窗,加緊安裝運抵的板房。
中鐵二十一局集團有限公司現場施工負責人徐作峰表示,由於白天安置點活動人數較多,施工材料很難運進來,為了保障施工安全,安裝工作都在晚上進行。工作人員要在零下十幾度的低溫中,為受災群眾連夜建起一個「新家」。
為了讓受災群眾住得舒心,安置點的公共基礎設施也在同步完善:電力公司為活動板房布線接電,確保供電正常;消防部門發放了1.5萬台一氧化碳報警器,為每個板房都配備了一個;醫療部門在安置點設立了衛生服務點,提供日常醫療服務。
近兩日,記者在臨夏州多地的鄉間道路上看到,受災群眾駕駛著三輪車,車裏裝著被褥、臉盆、暖水瓶,忙著將帳篷裏的物資轉移至板房內。來到大河家鎮大河村一處板房安置點,安置點的醫療室、消防站、臨時郵局、通訊服務點等公共基礎服務設施一應俱全。
「我們這個安置點共需135間活動板房,已於27號搭建完畢。」該安置點的包抓幹部、臨夏州水務局副局長馬強說。
據介紹,截至29日15時,積石山縣已搭建完成用於學校教學、住宿、辦公用的活動板房1165間。隨著受災群眾陸續入住,孩子們在安置點就近上學的問題也得以解決。
在過去的十天裏,34歲的馬一努四搬了兩次家,地震後從家裏搬入帳篷,又從帳篷搬進了大河家鎮梅坡村集中安置點的活動板房裏。
他一家七口共住兩間活動板房,每間面積18平方米。「這裏米、面、油都有,水、電、網全通,剛領回來的200斤煤夠燒好幾天。」他說,由於家中物品都沒有帶出來,活動板房內物資都是政府部門免費提供的。
當初花費20萬元蓋的房屋在此次地震央受損嚴重,馬一努四愁了好幾天,但拿到活動板房的鑰匙,看著一家人可以溫暖過冬,他的心也穩了。「先安頓好家裏人,明年開春我準備繼續出去打工賺錢,再蓋新房!」他說。(參與記者張新新、鐘思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