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在碎片中重新拼好自己的世界

2023-12-29新聞

編者按:

無論是在宏大的時代,還是在人生的緊要關頭,「幸福都是一種艱苦的工作,需要我們以更有韌性的生活哲學去穿透它,以更有力的行動去推動和改變。」回首即將過去的一年,你又以何種姿態和行動予以應對?澎湃評論部年終特別策劃【每片雪花都朝著春天飄去】,記錄和書寫你我的2023年。

前幾天網上有一個熱帖,題為【父親生於1988年】,點贊收藏量達數千,評論量更是過萬。從評論來看,該帖的熱度主要來自於同齡人的「驚詫」,有人說:「1988年的瑟瑟發抖,已經被寫進後輩的回憶裏了」;還有人說「你感覺像在描寫1958年的父親……現實中的1988年的男人還在沈迷王者榮耀和科目三。」雖然第二天該帖的作者解開謎底,宣稱那篇文章是自己以女兒的口吻寫下的,但仍有不少網友表示尚未從驚嚇中走出來。

生於1988年的那位「父親」今年35歲,而我的年紀,比他還大5歲。

說40歲是標準的中年,應該沒有人會反對。前幾年我跟學生聊天,我說自己老了,他們會糾正我:「你一點都不老!」今年我跟學生聊天,我說自己老了,他們會安慰我:「人老心不老!」前幾年坐校車還會被司機問「是學生還是老師」,今年去食堂打飯,還沒開口,師傅就會熱情地問上一句:「老師,想吃點什麽?」

從青年步入中年,仿佛是一瞬間的事情。但在大學工作的特殊之處在於,工作階段與求學階段沒有截然分開,從校園到校園,從學習到繼續學習,所以心態上步入中年的節奏可能會慢一些。

然而,與20歲相比,我明顯感覺30歲以後的這十年開啟了hard模式,人生接連丟擲前所未有的難題,雖然不至於「交白卷」,但也答得不算理想。我的生日在年初,於是有充足的時間來思考和體驗40歲這一年要有怎樣的變化。

對我來說,過去十年的核心難題是如何平衡自身角色。前段時間剛讀完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克勞迪婭·高爾丁的著作【事業還是家庭?女性追求平等的百年旅程】,她將20世紀初至今受過大學教育的女性群體分成五組進行觀察和分析,得出結論:「一個世紀前,受過大學教育的女性必須在事業和家庭之間做出選擇,且往往只能二者擇其一;如今,受過大學教育的女性數量大幅增加,她們擁有了更多選擇,更有機會同時擁有事業和家庭,但鑒於社會規範、工作性質、時間的約束等,性別不平等問題盡管不如過去嚴峻,卻依然存在。」

我是在30歲成為母親的,隨後高爾丁討論的問題撲面而來。其實,事業和家庭的矛盾在我身上並沒有那麽尖銳,我的先生和父母在帶孩子的問題上都很給力。但可能恰恰因為如此,我內心的擰巴始終找不到「解藥」——身為母親,我沒有激發出以孩子為中心的人生觀,但又無法接受生而不養的價值觀,因而時常陷入「掙脫」與「歉疚」的迴圈中。

工作時間的相對自由,使得我更容易陷入兩難的境地——因為工作對專註度的要求很高,我不能隨時隨地回應孩子所需,但也因為常常居家辦公,我又很難對孩子所需視而不見。工作時覺得孩子沒帶好,帶孩子時又覺得工作沒做好,反復搖擺,雙重折磨。當然,事後看來,自己也有能力上的缺陷,畢竟確有他人把二者平衡得很好,只是我始終不得其法,十年中有長達五年的時間都備受困擾,在不斷湧來的煎熬與焦慮中苦苦支撐。

直到35歲那年,一切才慢慢好轉,一方面,「吃喝拉撒」終於不再成為養育孩子最重要的主題;另一方面,經歷了五年的混亂我開始漸漸理清頭緒,撥開迷霧,能夠開始一點點拾回被打散的碎片,重新拼出自己的世界。之後的五年我時常會想,如果初為人母的時光能夠更為冷靜地抽離混沌,更加果決地調整安排,雞飛狗跳的日子是不是會短些,內耗是不是也會少些。

但在40歲這年,我的想法有了改變,能夠更加坦然地接受那個第一次當母親的自己,那個常常搞不定這那的自己。因為如果沒有這個失序的過程,我可能會一直緊繃在「不能出錯」的自我規訓中,但人生又怎麽可能一切盡在掌握,即使在初為人母的階段完美度過,也可能會在未來的某個路口不知所措。而恰恰是這個不夠理想的「答題」過程讓我有了自我審視的機會,讓我在接二連三的挫敗中漸漸學會如何站立。

孩子今年10歲了,學校給他們過了一個隆重的集體生日,過去我一直不解為什麽10歲被認為是一個很重要的節點,後來琢磨大概是因為從此開啟了漫長的兩位數的人生。孩子已經出落為一個開朗、大方、獨立的少年,沒有因為我早年的笨拙而耽誤綻放。我也在35歲之後的五年裏重新拼好了自己的世界,在40歲這一年全力以赴地開啟下一個十年。因此,今年對我來說不僅是人生中的「又一年」,而是上交前一個階段作答的「試卷」,然後開始作答一份全新的「試卷」。

20歲那年,我也作答了一份「試卷」,它在接下來的十年把我送去了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國家讀書,讓我幾乎把自己想要的生活體驗了個遍,那是一個人生圖景漸漸開啟的過程。而20年後的今天,我想要繼續開啟這幅圖景,探求更多的可能性。20歲那年我覺得自己「不會失敗」,40歲這年我確信自己「不怕失敗」。

不要害怕人到中年。40歲不是人生的下半場,而是又一個20歲。

海報設計 趙冠群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