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紐約時報】1月23日文章,原題:中國旅遊經濟緩慢恢復,現狀如何? 自中國重新開放邊界以來,國內旅遊蓬勃發展,高鐵越來越受歡迎。不過,國際旅行滯後,這對經濟有很大影響。新冠疫情前,中國遊客是全球最大的遊客消費群體。過去一年,中國努力刺激更多遊客跨境旅遊,包括對德法等國的遊客實施免簽等。以下是關於中國旅遊經濟狀況需要了解的事情。
截至去年12月,國際航班運力(往返中國的航班上的可用座位)僅為2019年同期的62%。但國內旅行(如圖)增加,旅行者數量比疫情前水平高出近10%。去年年初,中國每周只有約500架次國際航班,現在約有4600架次,預計到今年年底將增加到6000架次。分析人士認為國際旅遊全面復蘇要到2025年實作。
下月春節期間,一場重大考驗將到來。中國的航空公司將額外安排2500個國際航班,以滿足遊客需要。預計春運高峰期間,鐵路客運量將達4.8億人次,比去年增長近40%。
野村證券經濟學家表示,旅遊行業的復蘇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將取決於中國遊客的意願。簽證和護照簽發延遲等問題,目前都得到了解決。
申請簽證和存取中國就沒那麽復雜了。中國開始允許來自法國、德國、義大利、西班牙、馬來西亞和荷蘭的遊客免簽證旅行15天。在相關政策實施的前6周半內,已發放14.7萬份簽證。對美國人來說,簽證申請人將不再需要送出酒店預訂記錄、行程或邀請函等。外國人在中國支付費用也變得更容易了。去年7月,主要的支付平台微信支付和支付寶表示將支持外國信用卡,讓遊客可像本地人一樣支付。
地緣政治緊張和中國遊客的猶豫可能會破壞該行業復蘇。緊張的中美關系將繼續潛伏在中國國際旅行的背景下。中國遊客不斷變化的品位和可支配收入可能會影響旅遊經濟復蘇的結果。隨著中國家庭對價格變得更加敏感和理性,國內旅遊更受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