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有沒有健康的胖子?代謝告訴你真的沒有

2023-11-07新聞

說起胖和不胖,有相當一部份人堅持「我雖胖但是健康得很」,理由就是:我體檢就是xx稍微有點異常,但是還遠沒到疾病的標準,真不算什麽——我雖然胖,但是也是個健康的胖胖!這是我在營養咨詢裏最常見的反饋之一,我突然意識到一個很值得關註的趨勢: 真的有所謂健康的胖胖嗎?

我決定繼續較真,看看現有的證據怎麽說:

分別具體追究三個關鍵點: 胖了之後代謝異常的後果是什麽?還沒確診慢性病就等於胖得健康碼? 胖是不是與疾病有必然的關聯?

體重超重僅僅是個表象的結果,而背後的肥胖卻可能早早就發生了,尤其是藏在內臟的脂肪,它最能讓你在體重看似正常的情況下,打亂你的代謝,讓你甚至比真的肥胖更加符合「患者」的特征——所以,肥胖真的是種病,它的最大問題,遠遠不只是體重增加帶來的身材問題。

肥胖病的本質:代謝被打破了。

很多胖胖們會說自己只是體重增加了,並沒有代謝問題,所以自稱是「健康的胖胖」。確實,單純的體重增加並不一定是肥胖,因為如果肌肉和皮下脂肪同時增多,也可能導致體重超標,但並不能稱之為肥胖。當然這部份胖胖們,還需要滿足體脂率不能超標(男女不同),所以可想而知這部份人基本都是肌肉超級發達而體脂很低的運動達人。

然而實際情況是,「健康的胖胖」真的非常非常少。原因是想要健康地胖,一離不開基因(長肌肉),二則需要保持較高強度的健身。另一個壞訊息是,「不健康的假瘦子」倒是挺多!意思是體重似乎正常,但是「肥胖」相關的問題卻一樣不落——不要覺得冤,因為這些小毛病其實盯著的不是體重,而是體脂率、內臟脂肪和異位脂肪,是真「肥胖」。

同時很多人對「胖」的認知有著根本性的錯誤,覺得胖僅僅是累積脂肪多了點,但是自己第一沒有啥不舒服、第二也沒有明確確診某種疾病,就給自己蓋上了「健康的胖子」這個安慰性的章——殊不知,在我們這樣做過營養流行病學科研的人眼裏, 胖帶來的其實是一系列代謝壓力+未來慢性病風險升高的「壞禮包」 ;如果還考慮到體重對膝蓋的壓力,幾乎可以斷言: 沒有真正健康的胖子(運動員肌肉多超重不叫胖子)

這是有據可循的,2021年一篇總結了近40萬人佇列研究的論文指出,雖然「代謝健康」的胖子的確存在,但是他們相比代謝和體重都健康的人而言, 依然有著更高的2型糖尿病、呼吸系統疾病、心衰、血栓性心血管疾病以及總死亡風險都更高 [1] ——所以,胖起來無論指標如何,都不是什麽好事兒;如果你不是真一身腱子肉比較壓秤,任何形式的超重都建議乖乖減肥,別再拿「我胖我沒病」「我是代謝健康型胖胖」當借口了。

什麽樣才叫胖?

這裏一定要厘清這個標準,一方面避免單純以體重論胖瘦,而忽略了肌肉發達的情況;另一個更重要的方面,就是直接篩出真正有「肥胖癥」的人,而無論體重是否超標。

這個黃金標準,其實是腰圍!

因為胖肚子,可真的是沒有任何健康的辯駁余地了。

腰圍超標(男性>90cm ,女性>85cm) [2] 就可以診斷為腹型肥胖。

在肥胖的人群中,所有代謝異常的風險都更高;其中腹型肥胖人群的代謝風險比全身型肥胖高。因此在2020年【自然內分泌綜述】期刊(影響因子47.5)的論文就建議臨床醫生在判斷「肥胖癥」的過程中,要把腰圍這單一的指標納入衡量標準中。 [3]

這是因為科學研究發現,傳統衡量體重的體質指數(BMI)與慢性病的相關性其實遠遠不如腰圍強——這是因為,BMI是真的有可能包含一部份「健康的超重人」(比如肌肉發達、或者肌肉和皮下脂肪均多),但是腰圍一旦超過上述的指標,則無論BMI如何都表明內臟脂肪必然超標。這就是「肥胖癥」的一個鐵證:

在亞洲人群中,如果男性腰圍超過90厘米,女性超過85厘米,就會顯著增加高血壓、高血脂、2型糖尿病、關節炎、高尿酸血癥、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症候群等的發病風險。 [4]

所以,無論你體重如何,一旦腰圍過了警戒線就沒有任何不減肥的理由了。因為這是你的「代謝」已經在用肉眼可見的訊號向你發出求救訊號。

肥胖的下一步:真慢性病

肥胖的早期,「代謝」的異常還處在退一步能回歸正常值。可是,如果真的繼續該吃吃該喝喝,也不運動,任由腰圍發展下去,下一步的慢性病可真的就開始發生「器質性損傷」。

我們來看一個由於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誘導動脈粥樣硬化過程就明白了:

它實際上是在一開始血液內充滿了代謝失衡後的產物:血糖、血脂(膽固醇),同時伴有高血壓。高血糖的氧化應激可能損傷血管內皮細胞,導致了血管裏的「破窗效應」——脂質在破口處堆積,誘發更加大面積的炎癥反應來修復,最後形成斑塊,以至於讓血管狹窄乃至淤堵。

我們進一步看看肥胖跟更加嚴重慢性病之間的關聯——到了這一步,長期跑醫院+口服藥甚至做支架,生活品質會大振幅下降。這是2023年最新的論文,其中觀察了超過1500萬成年人得出的寶貴數據: [5]

相比於BMI正常的人,超重和肥胖患者患以下疾病的患病率分別高出:

該論文中采取的超重標準為BMI≥25kg/m²,肥胖標準為BMI≥30 kg/m²

2型糖尿病:76%和280%

慢性腎病:11%和70%

膽囊結石/炎癥:40%和85%

脂肪肝:368%和615%

其中尤其驚人的是脂肪肝,在BMI超過了28kg/m2 後,有高達8成的人都有脂肪肝的問題——而脂肪肝的下一步就可能是纖維化、肝硬化、乃至肝癌。

「肥胖病」還影響生活品質

除了上述與代謝相關的慢性病,「肥胖癥」還會透過各種病理作用直接拖低生活品質 [6] ,比如在超重人群中,有超過40%的人是有睡眠呼吸障礙症候群 [7] ,這直接導致了自己和家人睡眠品質的下降;另一項針對超重和肥胖人群與膝關節的骨關節炎的調查則有更加有力的證據:如果一旦發生了膝關節的骨關節炎(老年人非常常見),人越重,痛感就越嚴重——所以為了自己老年生活的品質,減肥都是超值的選擇。

減肥:真的能治病

所以,一個所有人都要記住的核心:治療肥胖癥=直接治療現在和未來的慢性病,因為減肥=糾正代謝=提高生活品質。而這種以糾正代謝為核心的減重對應的方式,也遠遠不是單純的節食,它的核心思路:緩解代謝壓力。通常有以下三種方法:

減重幹預法 原理 優勢 重要性
飲食 減少能量攝入 成本低
受眾廣
是大多數人保障和改善健康最根本的方法,但單獨使用減重效果較差,建議與其他方法並列
運動 提高代謝效率
增加能量輸出
同時還能改善身材和精神狀況 每周最低150分鐘運動量是保證健康的必需,單獨使用減重效果較差,建議與其他方法並列
藥物 控制食欲從而減少能量攝入
減少能量吸收
臨床效果好 是治療肥胖癥的重要醫療幹預手段,特別是對於肥胖較為嚴重,或者生活方式幹預效果較差的病人,是一個重要的手段
減重手術 縮小胃容量,改善內分泌激素,減少食量。 臨床效果好 對於嚴重肥胖的患者( BMI>32.5 kg/m2),在生活方式及藥物幹預都無法解決的情況下,減重手術是最後一道防線。但由於創傷較大,價格也較昂貴,大眾接受度較低。

減肥能治病的例子有嗎?

這個問題直接看看我們國家的醫學規範與指南,【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明確指出, [8] 對於已經有糖尿病前期的「準患者」,減重明確有利於減少日後糖尿病發病風險,具體目標為:(1)使超重或肥胖個體體質指數(BMI)達到或接近24 kg/m2,或體重至少下降7%。

而一旦確診了2型糖尿病,體重依然是幹預的剛需:對於初發的合並超重或肥胖的糖尿病患者,減重15kg以上甚至能使86%的患者的2型糖尿病緩解 [9]

實際上,我們常提的減重5%,僅僅是基於臨床數據表明對2型糖尿病改善的一個最小數位,其實最理想的狀態當然是把腰圍減少到標準範圍內,同時體重也達到正常是最好的。因為對於體重基數過高的人,減肥的需求遠高於5-7%(如100公斤體重,175cm,減重達到25%都是合理的)。而對於病程較短的新發病例,僅僅透過有效減重(不僅僅是掉秤)就可能完全緩解糖尿病,這就是糾正代謝的力量。

總結:減肥=減百病的風險

所以要我說什麽東西真的能「治百病」——還真的就是減肥。胖雖然不一定毀所有,但是正確的減肥一定是「恢復」所有的最佳方法,這裏最重要的是「正確」二字,否則用錯誤的方法,輕則傷身、重則可能把自己變成了進食障礙。

而正確的減肥就要如本文的闡述,清清楚楚明白這 三個點

1. 什麽是肥胖:體重是一個參考指標,腰圍超了一律算。

2. 有健康的胖子嗎?除了運動員可能因為肌肉多使得體重超標,沒有人能無失真的胖。

3. 減肥的意義?減肥就等於治病,正確的減肥不僅能改善當前的代謝,更能把未來的慢性病風險一並減少,無異於直接治病。

此文章將被收錄於「體重管理早知道」,感謝禮來對大眾健康教育的支持。




參考

  1. ^ Zhou, Z., Macpherson, J., Gray, S. R., Gill, J. M. R., Welsh, P., Celis-Morales, C., Sattar, N., Pell, J. P., & Ho, F. K. (2021). Are people with metabolically healthy obesity really healthy?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of 381,363 UK Biobank participants. Diabetologia, 64(9), 1963–1972. https://doi.org/10.1007/s00125-021-05484-6
  2. ^ WHO. Obesity. 2020. Available from: https://www.who.int/topics/obesity/en/
  3. ^ Ross, R., Neeland, I. J., Yamashita, S., Shai, I., Seidell, J., Magni, P., Santos, R. D., Arsenault, B., Cuevas, A., Hu, F. B., Griffin, B. A., Zambon, A., Barter, P., Fruchart, J. C., Eckel, R. H., Matsuzawa, Y., & Després, J. P. (2020). Waist circumference as a vital sign in clinical practice: A consensus statement from the IAS and ICCR Working Group on Visceral Obesity. Nature Reviews Endocrinology, 16, 177–189. https://doi.org/10.1038/s41574-019-0310-7
  4. ^ Darsini, D., Hamidah, H., Notobroto, H. B., & Cahyono, E. A. (2020). Health risks associated with high waist circumference: A systematic review.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research, 9(2), 1811. https://doi.org/10.4081/jphr.2020.1811
  5. ^ Chen, K., Shen, Z., Gu, W., Lyu, Z., Qi, X., Mu, Y., Ning, Y., & Meinian Investigator Group (2023). Prevalence of obesity and associated complications in China: A cross-pal, real-world study in 15.8 million adults. Diabetes, obesity & metabolism, 25(11), 3390–3399. https://doi.org/10.1111/dom.15238
  6. ^ Hecker, J., Freijer, K., Hiligsmann, M., & Evers, S. M. A. A. (2022).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the societal impact in terms of cost-of-illness and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BMC Public Health, 22, 46. https://doi.org/10.1186/s12889-021-12449-2
  7. ^ Kuvat, N., Tanriverdi, H., & Armutcu, F. (2020).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 and obesity: A new perspective on the pathogenesis in terms of organ crosstalk. The clinical respiratory journal, 14(7), 595–604. https://doi.org/10.1111/crj.13175
  8. ^ 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 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華內分泌代謝雜誌,2021,37(04):311-398.DOI:10.3760/cma.j.cn311282-20210304-00142
  9. ^ 【緩解2型糖尿病中國專家共識】編寫專家委員會. 緩解2型糖尿病中國專家共識 [J] . 中國全科醫學, 2021, 24(32) : 4037-4048,F0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