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 劉程輝】美國眾議院臭名昭著的「美中戰略競爭特別委員會」(下稱「中國委員會」)成立將滿一年。【南華早報】12月28日發文稱,這個機構幾乎是條件反射式的反華,盡管它迎合了部份對華鷹派人士的需要,但批評人士認為該機構不負責任地引發了對中美爆發戰爭的擔憂,助長了反亞裔的仇恨情緒。還有曾在早期幫助建立中美關系的政界人士直言,其實美國有很多問題都與中國無關,該委員會只是把中國當成了一只「龐大的替罪羊」(great scapegoat)。
美「中國委員會」主席加拉格爾(左)和該機構民主黨領袖凱瑞希納莫西/美聯社
文章稱,隨著明年1月10日「中國委員會」成立將滿一周年,各方對其褒貶不一。在來自威斯康辛州的共和黨對華鷹派人士麥克·加拉格爾(Mike Gallagher),及來自伊利諾州的民主黨領袖拉賈·凱瑞希納莫西(Raja Krishnamoorthi)領導下,該委員會在與其公開宣稱的對手有關的問題上表現得咄咄逼人。在批評人士看來,「中國委員會」把問題簡單化,秉持零和的觀點,不負責任地引發了對中美爆發戰爭的擔憂,助長了反亞裔仇恨情緒。
一位訊息人士透露,「中國委員會」在招聘一名求職者時並不關心他對中國的了解或相關資質,只關心他是否對中國態度強硬。
「這充分暴露了委員會的情況。」訊息人士說,「這是非常具有政治性的。雖然具有政治性是理所當然的,但它的政治性太明顯了。」
美國「德國馬歇爾基金會」中國問題專家邦妮·格拉澤(Bonnie Glaser)同樣表示,「總的來說,委員會中的一切都是條件反射式地反華。」
那些早年間幫助中美建立關系的人給出了相似的觀點,他們形容,「中國委員會」就像是華盛頓的縮影,在華盛頓,指責中國往往是條件反射性的。
曾在尼克森訪華期間擔任轉譯的退休外交官察爾斯·弗裏曼(Charles Freeman,中文名傅立民)形容,「加拉格爾是個煽動家,一心想借炒作中國問題出名」。
「我們有很多問題,但在國內,這些問題都沒有真正涉及到中國,他們的關註點是把中國當替罪羊。」弗裏曼說,「中國成了一只龐大的替罪羊,而且基本上很難為自己解釋。」
文章稱,雖說加拉格爾並不主張雙邊貿易全面「脫鉤」,但他的許多想法如果付諸實施,將極大改變全球經濟。值得一提的是,盡管美國部份政客嚷著與中國「脫鉤斷鏈」,但中美經貿往來仍然密切。根據美國貿易代表署數據,2022年中美貿易總額達到7584億美元,創下新紀錄。
「在我看來,該委員會實際上並沒有推動這項政策。」布朗大學沃森研究所研究員、前美國駐香港總領事理察·鮑徹(Richard Boucher)說,「它們只是反映了美國日益增長的共識,即中國的崛起對美國領導地位構成挑戰。」
此外,「中國委員會」還曾鼓吹撤銷中國的永久正常貿易關系地位,限制對華投資等,但在美國企業的強烈反對聲中,這些想法最後只能作罷。
華盛頓的一位共和黨說客透露,美國企業與中國的關系「是目前國會中除了加薪之外的另一個兩黨問題」,「但中國問題你可以公開談論,加薪則不能」。
自成立以來,「中國委員會」就頻繁在中美經貿關系、高新技術領域投資等諸多問題上制造事端,在「反華道路」上費盡心機。12月,該機構還釋出一份報告,呼籲重塑美國與中國的經濟關系。
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在12月13日的例行記者會上表示,這個「委員會」以攻擊抹黑中國為己任,充滿偏見和敵意,毫無理性可言。他們的言論也充分暴露了美國國內一些人企圖把中美經貿和科技問題政治化、工具化、武器化,我們對此堅決反對。
毛寧強調,中美經貿合作的本質是互利共贏。貿易戰、關稅戰沒有贏家。人為設限或搞保護主義,只會幹擾正常貿易往來和產供鏈穩定,不符合任何一方利益。美方應當切實尊重市場經濟原則和國際貿易規則,為中美經貿合作創造良好環境而不是相反。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