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年終報道·2023溫暖中國丨2023:重溫「大國重器」的驚艷時刻

2023-12-30新聞

C919「展翅」、巨輪出海、「神舟」飛船奔赴「天宮」、長征系列運載火箭重新整理發射紀錄、「中國天眼」「人造太陽」探秘未知……

過去一年,中國科技創新實作新的突破,一個個「大國重器」驚艷亮相,【國家創新指數報告2022-2023】顯示,中國創新能力綜合排名上升至第10位,是唯一進入前15位的開發中國家,向創新型國家前列進一步邁進。下面跟隨記者的鏡頭,一同重溫2023年「大國重器」的驚艷時刻。

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完成第500次發射

12月10日,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新華社發(許立豪 攝)

12月10日上午,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遙感三十九號衛星發射升空。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500次發射。

自1970年長征一號運載火箭發射東方紅一號衛星至今,中國航天用53年的歷程完成了從0到500的跨越。其中長征火箭第1個百次發射用了37年,第2個百次用了7年,第3個百次用了4年,第4個百次用了2年9個月,第5個百次僅用了2年,不斷重新整理中國航天新紀錄。

中國空間站進入套用與發展階段

11月28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首次對外釋出由神舟十六號乘組返回地面前手持高畫質相機,透過飛船繞飛拍攝的空間站組合體全景照片。新華社發(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供圖)

2023年,中國空間站進入套用與發展階段,天舟六號貨運飛船、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船相繼發射。目前,中國擁有完備的近地載人空間站和載人天地往返運輸系統,有成熟的航天員選拔訓練和保障體系、計劃明確的載人飛行任務。

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船發射正值中國首次載人飛行任務成功20周年之際,20年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發射任務實作30戰30捷。從短期停留到中長期駐留,從艙內實驗到太空行走,中國航天事業高水平科技不斷邁出新步伐。

C919大型客機圓滿完成首次商業飛行

這是在上海虹橋機場停機坪拍攝的即將首航的C919飛機(2023年5月28日攝)。新華社記者 丁汀 攝

5月28日,經過1小時59分的飛行,由C919大型客機執飛的東方航空MU9191航班平安降落在北京首都機場。C919圓滿完成商業首航,中國民航商業營運國產大飛機正式「起步」。

C919大型客機是中國首次按照國際通行適航標準自行研制、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噴射式幹線客機,於2007年立項,2017年首飛,2022年9月完成全部適航審定工作後獲中國民用航空局頒發的型號合格證。

國產首艘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正式命名交付

這是11月4日拍攝的「愛達·魔都號」。新華社記者 丁汀 攝

12月24日,國產首艘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在上海吳淞口國際郵輪港離港出海,進行首次試營運。該郵輪將於2024年1月1日開啟商業首航。

大型郵輪與大型液化天然氣(LNG)運輸船、航空母艦並稱為造船工業「皇冠上的三顆明珠」,設計、建造難度極高,是體現一個國家工業實力和科技水平的標誌性工程。「愛達·魔都號」由中國船舶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建造,歷經八年科研攻關、五年設計建造,於11月4日在上海正式命名交付。

「中國天眼」「人造太陽」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探秘未知

這是7月26日拍攝的「中國天眼」全景(無人機照片,維護保養期間拍攝)。新華社記者 歐東衢 攝

近日,利用「中國天眼」巡天數據,相關研究團隊構建並釋放了世界最大的中性氫星系樣本,向全世界的星系與宇宙學研究人員共享了高品質的大樣本觀測數據。

2016年9月25日,「中國天眼」宣告落成啟用。今年以來,「中國天眼」不斷拓展人類觀測宇宙的視野極限——首次在射電波段觀測到黑洞「脈搏」、探測到納赫茲重力波存在的關鍵證據、發現迄今軌域周期最短脈沖星雙星系統……

5月29日在合肥科學島拍攝的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融合實驗裝置(EAST)。新華社記者 杜瀟逸 攝

4月12日,中國有「人造太陽」之稱的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融合實驗裝置(EAST)創造新的世界紀錄,成功實作穩態高約束模式電漿執行403秒,對探索未來的融合堆前沿物理問題,提升核融合能源經濟性、可行性,加快實作融合發電具有重要意義。

「人造太陽」是事關人類實作「能源自由」、探索宇宙奧秘的遠大事業。EAST整合超高溫、超低溫、超高真空、超強磁場、超大電流等條件,尖端技術「熔於一爐」,體現中國綜合科技實力。

11月7日,上海交通大學PandaX實驗組成員在錦屏大設施偵錯實驗裝置。新華社記者 胥冰潔 攝

12月7日,中國錦屏地下實驗室二期極深地下極低放射線本底前沿物理實驗設施(簡稱錦屏大設施)土建公用工程完工,具備實驗條件。這標誌著世界最深、最大的極深地下實驗室正式投入科學執行。

錦屏大設施是中國錦屏地下實驗室二期計畫。實驗室宇宙線通量僅為地表的一億分之一,具備「極低環境氡析出」「極低環境放射線」「超低宇宙線通量」「超潔凈空間」等多種優勢。

12月11日拍攝的高能同步放射線光源(HEPS)全景(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3月14日,「十三五」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高能同步放射線光源(HEPS)直線加速器實作滿能量出束,成功加速第一束電子束。高能同步放射線光源從此進入科研裝置安裝、調束並列階段。12月11日,HEPS儲存環最後一台磁鐵安裝就位,標誌著HEPS儲存環主體裝置安裝閉環。

HEPS如同一個超大號的X光機,可以「看清」微觀世界,揭示物質微觀結構生成及演化機制。

這是4月21日晚拍攝的星空下的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拉索」(LHAASO)(合成照片)。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5月10日,以宇宙線觀測研究為核心目標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拉索」(LHAASO)透過國家驗收。

科學家先後利用「拉索」完整記錄了迄今最亮Gamma暴GRB 221009A的萬億電子伏特Gamma射線爆發全過程,精確測量了迄今最亮Gamma暴GRB 221009A的高能放射線能譜,並據此獲得了對Gamma暴的全新認知。(記者胡喆、宋晨、張泉、溫競華)

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