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重慶市川劇院創排的川劇【江姐】在重慶川劇藝術中心上演。記者 齊嵐森 攝/視覺重慶
要堅持「文化興市,藝術塑城」理念,深刻解讀重慶深層次文化基因,啟用重慶人固有的堅韌頑強、開放包容、豪爽耿直的優秀人文品格,弘揚重慶城市人文精神;堅持「以文立心」「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塑形」,進一步發掘重慶優秀歷史文化內涵,傳承文脈、連通古今,構建以「兩江四岸」為核心的山水都市文化視覺體系,大力促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繁榮發展,涵養城市人文氣質。
全市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指出,推動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各項重點任務落實落地,做到政治立魂、精神立德、人文立城、文藝立品、創新立業、變革立制,加快建設新時代文化強市。文化代代傳承,思想與時俱進。為更好發揮「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聚人」的作用,全市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提出「六個立」標識性概念,可謂氣象一新、格局一新、境界一新。「六個立」邏輯嚴密、內涵豐富,系統涵蓋我市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各個方面,賦予了新時代黨的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在重慶落地生根的時代內涵,是科學把握文化脈搏、順應文化規律、引領文化建設的工作要求,為加快推進新時代文化強市建設指明了方向。
紮實推動用黨的創新理論凝心鑄魂是「政治立魂」的核心要義
政治是靈魂、是統帥,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興黨興國的根本指導思想。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是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是共產黨人經受住任何考驗的精神支柱。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重慶發展,對重慶工作作出系列重要指示批示,要求重慶營造良好政治生態,堅持「兩點」定位,實作「兩地」、「兩高」目標,發揮「三個作用」,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加快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為做好重慶工作提供了政治指引、根本遵循、動力之源。我們必須在中國式現代化宏大場景中深刻認識把握習近平文化思想的豐富內涵、核心要義和實踐要求,深刻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重慶實踐的理論脈絡和內在邏輯,總結提煉蘊含其中的實踐創新、理論創新、制度創新,以實際行動堅定擁護「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使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體系更加健全,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煥發強大凝聚力、引領力,使重慶成為新時代新征程中國式現代化理論創新、實踐創新的重要展示視窗。
塑造以紅巖精神為核心的城市精神是「精神立德」的鮮明特征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民族需要有民族精神,一個城市同樣需要有城市精神。紅巖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份,是重慶千年文脈中的重要一脈,是重慶這座英雄之城最閃亮的精神座標、最鮮明的文化底色。重慶是一塊英雄的土地,是紅巖精神的發源地。要用紅巖精神為人文之城「鑄魂」,使其與時代脈搏同頻共振、與城市建設共榮共生。要守護好紅巖精神的城市之魂,大力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建立活動,以傳承弘揚紅巖精神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以紅巖精神涵養新時代重慶人的精神面貌、道德境界和人文素養,鍛造堅定誌氣、堅毅骨氣和堅實底氣。讓紅色基因在這座英雄之城生生不息、代代相傳,塑造出新時代新征程新重慶的獨特氣質品格和精神風貌,讓紅巖精神融入城市文化血脈,涵養城市文明素質,使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建設新重慶成為全社會共同的使命追求。
大力涵養山水都市城市氣質是「人文立城」的深刻內涵
一個城市的歷史遺跡、文化古跡、人文底蘊,是城市生命的一部份。在城市發展的歷史變遷中,長期積澱的厚重文化是一個城市最基礎、最本質、最深刻的內涵。三千年江州城,八百年重慶府。長江上遊山形水勢、兩江圍合的半島地形塑造了「山水重慶」「橋都」「霧都」「魔都」等獨特的地理標識,也形塑出源遠流長的「長嘉匯」,雄闊壯美的「三峽魂」,絢麗多彩的「武陵風」。巴人勁勇,巴師勇銳,歷來是豪傑輩出之地,重慶經歷大江大河歲月沈澱,大山大川自然熏陶孕育出大仁大義、淳樸耿直的民風民俗,獨特的歷史地理資源稟賦造就了獨具辨識度的文化形態。要堅持「文化興市,藝術塑城」理念,深刻解讀重慶深層次文化基因,啟用重慶人固有的堅韌頑強、開放包容、豪爽耿直的優秀人文品格,弘揚重慶城市人文精神;堅持「以文立心」「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塑形」,進一步發掘重慶優秀歷史文化內涵,傳承文脈、連通古今,構建以「兩江四岸」為核心的山水都市文化視覺體系,大力促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繁榮發展,涵養城市人文氣質。
打造一批「渝字號」精品力作是「文藝立品」的題中之義
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緊貼時代脈搏,把握時代主流,用文藝為時代精神賦形,是鍛造當代精品的題中之義。重慶擁有厚重的歷史文化資源,為藝術工作者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創作靈感。近年來,重慶多項文藝作品斬獲國家大獎,以川劇【江姐】為代表的精品劇作屢獲文華大獎、群星獎、牡丹獎、山花獎、金菊獎、荷花獎等重要國家級舞台藝術類專業獎項,電視劇【絕密使命】、報導文學【下莊村的道路】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龍舞【銅梁焰火龍】獲第十五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短篇小說【山前該有一棵樹】獲第八屆魯迅文學獎……渝派「大書」「大劇」「大戲」「大作」正承載著寶貴的紅色文化資源、厚重的巴渝文化底蘊走向全國。要堅持「以文弘業」「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鑄魂」,做好做優傳統文化的時代化表達,以精品創作努力講好重慶故事、中國故事,將重慶打造成為西部乃至全國具有標桿性引領性的文藝高地。要培育出一方藝術生態,為重慶文藝大繁榮大發展構造一個出精品、出人才、出影響的文藝生態體系,創新文化精品力作生產創作體制機制,提升重慶文藝創作的影響力和美譽度,打造高辨識度的重慶文化標識,為現代化新重慶建設註入不竭精神動力。
啟用文化產業內生式創新發展是「創新立業」的核心動力
文化建設是培根鑄魂、凝神聚力的重要事業,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有助於以高品質文化供給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有助於推動經濟體系轉型升級、拉動國民經濟增長、驅動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有助於推動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重慶是一座人文薈萃、底蘊厚重的歷史文化名城,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和良好的產業基礎。進入新時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對更高層次、更加多元文化產品等的需求也更為強烈。面對新技術、新業態、新消費帶來的重大機遇,重慶文化產業發展亟待形成新質生產力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堅持優勢互補、相得益彰,要用活用好文化資源,持續發揮「大都市、大三峽、大武陵」旅遊資源優勢,把革命文化和紅色基因傳下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開,推動文化和旅遊在更廣範圍、更深層次、更高水平上深度融合,讓「詩」和「遠方」實作更好雙向奔赴。要設計打造串珠成鏈的文旅融合精品,塑造世界山水城市、壯美長江三峽等具有國際美譽度的文旅品牌,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國門,在服務國家外宣大局中講好中國故事、新重慶故事。
發揮數位化引領撬動作用是「變革立制」的重要引擎
隨著大數據、雲端運算、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慧等為代表的數位技術加速套用以及數位經濟的蓬勃發展,數位化套用場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對文化產業產生影響。數位重慶建設是現代化新重慶建設必須跨越的重要關口,是實作超大城市治理全方位變革系統性重塑的關鍵變量。重慶市扁平化數位治理模式探索創新,其核心要義是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省域層面落實落細,以跨層級、地域、系統、部門、業務的高效協同為突破,以數位賦能為手段,以數據流整合決策流、執行流、業務流,推動各領域工作體系重構、業務流程再造、體制機制重塑,對全國行政體制改革具有重大意義。數位文化是數位重慶建設的重要內容,數位化是新時期重慶推動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實作格局演變、效率變革、生態重構的重要引擎。要堅持多跨協同、大成集智,加快重塑宣傳思想文化領域體制機制、組織架構、方式流程、手段工具,率先構建整體智治創新體系。要對標數位重慶建設,加速文化領域數位化變革,註重文化企業數位賦能,持續做大數位文化產業主體。要完善文化數位化基礎設施,推進數位文化「新基建」,搭建文化數據服務平台,充分運用超高畫質、虛擬現實、互動化傳播等新技術新手段,建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數位文化新產業、新業態,讓數位文化產業助力經濟高品質發展,為現代化新重慶建設提供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撐。
(作者系中共重慶市委黨校應急管理培訓中心主任、教授,重慶市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首席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