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秦尊文 路洪衛(分別系湖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長江經濟帶高品質發展智庫聯盟秘書長;湖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長江中遊城市群研究中心副主任)
長江經濟帶橫貫東西、承接南北、通江達海,是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向更高水平胡更高品質邁進的重點。在2023年10月召開的進一步推動長江經濟帶高品質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作出了「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高品質發展正處於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的戰略判斷,強調「要堅持把強化區域協同融通作為著力點」,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必須緊扣「協同融通」,以高水平保護為高品質發展提供重要支撐,以高水平協同聯動形成高品質發展整體合力。
長江重慶城區段景象。新華社發
1.區域協同融通是推動長江經濟帶高品質發展的重要抓手
習近平總書記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域的高度,從中華民族長遠利益出發,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長江經濟帶高品質發展,在重慶、武漢、南京、南昌先後四次主持召開座談會並行表重要講話,始終強調「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長江經濟帶覆蓋中國沿江11省市,「共」字當頭,為各省市賦予了責任擔當;一個「共」字,必須由11省市聯手書寫。同飲長江水,共擔新使命,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實施以來,11省市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探索協同推進生態優先和綠色發展新路子,共守一江碧水。長江經濟帶區域生態環境發生顯著變化,流域國控斷面優良水質比例從2015年的81.8%增至2022年的98.1%,2020年以來,長江幹流水質連續三年保持Ⅱ類,水生生物資源和多樣性恢復向好,江豚數量從2017年的1012頭增長到2022年的1249頭,實作歷史性回升,生動體現了永續發展的歷史性變化。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區域協同發展的重要論述,為沿江省市全面融入長江經濟帶高品質發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徑。201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武漢新港陽邏貨櫃港區考察時強調,「長江流域要加強合作,充分發揮內河航運作用,發展江海聯運,把全流域打造成黃金水道」。2018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強調,「正確把握自身發展和協同發展的關系,努力將長江經濟帶打造成為有機融合的高效經濟體」。2020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強調,「推動上中下遊地區的互動協作,增強各項舉措的關聯性和耦合性」。近年來,長江經濟帶區域協同聯動不斷加強,致力於打破行政分割和市場壁壘,從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到長江中遊城市群,再到長三角一體化,沿江11省市強化協作,區域融合實作重大提升,促進要素跨區域自由流動,黃金水道正加快釋放黃金效益。
同時也要看到,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高品質發展正處於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取得的成效還不穩固,客觀上還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市場化多元化的利益補償機制尚未完全建立,生態保護地和受益地之間補償機制不健全,產業轉移、園區共建等跨區域合作缺乏利益分享機制。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進一步推動長江經濟帶高品質發展,更好支撐和服務中國式現代化」。謀長遠之勢、行長久之策、建久安之基,一個重要著力點就是強化區域協同融通,政府與市場協同發力,透過協同治理、高效融通,全面提升長江生態系穩定性和品質,守住流域安全底線,進一步破除妨礙各種生產要素市場化配置和商品服務流通的體制機制障礙,充分發揮長江黃金水道作用,進一步釋放規模經濟效應,著力促進全流域高品質發展。
2.堅持省際共商、生態共治、全域共建、發展共享,推進生態共同體和利益共同體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把強化區域協同融通作為著力點,沿江省市要堅持省際共商、生態共治、全域共建、發展共享」,這為沿江11省市進一步推動長江經濟帶高品質發展指明了新的實踐路徑。在新的起點上,必須更加註重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堅持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命共同體出發,進一步推進沿江省市在省際共商上提站位,在生態共治上出新招,在全域共建上聚合力,在發展共享上見實效,穩步推進生態共同體和利益共同體建設,增強區域交通互聯性、政策統一性、規則一致性、執行協同性。
保持共抓大保護的戰略定力,高水平共建生態共同體。長江經濟帶因長江而生、因長江而興,上下遊、左右岸、幹支流、江湖庫,是一個系統的生態共同體。從長遠看,推動長江經濟帶高品質發展,根本上依賴於長江流域高品質的生態環境。要毫不動搖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堅持省際共商、生態共治,持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在高水平保護上下更大功夫,統籌考慮環境要素的復雜性、生態系的完整性、自然地理單元的連續性、經濟社會發展的永續性,完善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全域共建,引導各類企業、社會組織積極參與長江經濟帶發展,深入實施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十年禁漁,構建從山頂到海洋的保護治理大格局,實作「人民保護長江、長江造福人民」的良性迴圈。同時,科學把握長江水情變化,堅持旱澇同防同治,統籌推進水系連通、水源涵養、水土保持,強化流域水工程統一聯合排程,加強跨區域水資源豐枯調劑,提升流域防災減災能力,以一域之穩為全域之安作出貢獻。
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高品質共建利益共同體。實踐表明,產業和人口向優勢區域集中,形成以城市群為主要形態的增長動力源,會產生巨大空間集聚效應,深刻調整原有利益格局,加速形成合作共贏的利益共同體。共同利益意味著共同責任。川渝兩地探索跨省市生態環境管理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建立起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無廢城市」協同共建、資源共享、政策共商的新體制;湘鄂贛三省推動長江中遊城市群從「合作行動」到「協同發展」,湘贛邊區域合作示範區、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等正向更高層次發展;長三角地區緊扣「一體化」和「高品質」兩個關鍵詞,區域創新策源能力不斷提升、創新合力不斷增強。進一步推動長江經濟帶高品質發展,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統籌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加強政策協同和工作協同,創新利益分享模式,研究建立區域合作利益分享機制,推進跨區域共建共享,進一步統籌抓好沿江產業布局和轉移,加強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跨區域協同,推動長江經濟帶上中下遊之間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價值鏈深度融合,形成溯江而上梯次發展的高品質發展格局,鼓勵生態保護地和受益地、流域上下遊合作發展,開展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持續把共同利益的蛋糕做大做好,提升國內大迴圈內生動力和可靠性。
3.深化交通融通、要素融通、文化融通,以高水平協同聯動形成高品質發展整體合力
融通,即融合通達之意。應加快推進長江經濟帶從相「加」階段邁向相「融」階段,深化區域交通「硬聯通」、長江文化「軟聯通」,促進要素市場互聯互通,以高水平協同聯動形成高品質發展整體合力,共享高品質發展成果,努力將長江經濟帶打造成為有機融合的高效經濟體,實作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高品質發展由量變到質變的躍升。
交通融通是區域協同融通發展的基礎所在。近年來,隨著長江航道建設持續實施,多式聯運、江海直達等運輸方式在長江幹線加速發展,長江成為沿江省份承接產業梯度轉移的黃金水道。應從整體上謀劃和建設區域交通基礎設施,加快建設綜合立體交通走廊,加強交通網路的相互聯通和「公水鐵」等運輸方式的相互銜接,提升區域交通一體化水平。有序推進長江黃金水道功能向支流拓展,暢通幹支相連「微迴圈」,加快長江三角洲高等級航道網和合裕線等提檔升級,深入推動漢江兩千噸級航道建設,進一步有序提升湘江、沅水、贛江、信江等高等級航道通航條件,暢通岷江、嘉陵江、烏江、金沙江等航運,持續健全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形成層次分明、功能互補、競爭有序的內河航運發展格局。
要素融通是區域協同融通發展的核心所在。要在開發中促進相對平衡,順應經濟發展規律,協同發揮政府和市場的作用,暢通要素市場化流動通道,促進各類生產要素自由流動並向優勢地區集中。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完善跨區域、跨部門、跨層級的數據資訊共享和流程互聯互通,深化政務服務合作,最佳化營商環境,促進區域間、城鄉間要素雙向自由流動,更好服務長江經濟帶及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等國家戰略的需要。以主體功能區戰略引導經濟合理布局,統籌抓好沿江產業布局和轉移,最佳化重大生產力布局,鼓勵區域間共建產業園區,引導資金、技術、勞動密集型產業從東部向中西部、從中心城市向腹地有序轉移,推動優勢產業延鏈、新興產業建鏈。繼續深化上遊地區同中下遊地區的能源合作,推進西電東送接續水電計畫建設,在長江經濟帶加快實施「東數西算」工程,加強數據、算力和能源之間的協同聯動。
文化融通是區域協同融通發展的根基所在。長江造就了從巴山蜀水到江南水鄉的千年文脈,是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標誌性象征。應深化長江流域上中下遊地區在文化和旅遊領域的協同合作,構建長江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協同格局,為長江經濟帶高品質發展提供強大的價值引導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動力和現實創造力。深入發掘長江文化的時代價值,統籌兼顧長江流域上中下遊特點和文化多樣性,推動長江國家文化公園與長江經濟帶融合共建,推出更多體現新時代長江文化的文藝精品,講好新時代的長江故事。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積極推進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發展,攜手共同打造長江國際黃金旅遊帶,建設一批具有自然山水特色和歷史人文內涵的濱江城市、小城鎮和美麗鄉村,大力培育體現長江文化的優質旅遊產品和精品路線,讓長江文化可見、可感、可親,繪就山水人城和諧相融新畫卷。
【光明日報】(2024年01月25日 06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免責聲明:華聲線上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文章僅是作者個人觀點,不應作為投資依據。讀者應詳細了解所有相關投資風險,並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部份文章是網路作者投稿釋出,版權歸投稿作者所有。作者應對文章及圖片的真實性及版權負責。一旦因此引發版權糾紛,權利人提出異議,華聲線上將根據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刪除相應內容。侵權責任由投稿者自行承擔,如由此造成華聲線上損失,投稿者應承擔賠償責任。如對本文有任何異議,請聯系我們38160107#(#改成@)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