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jasve.com/2024-1/996acd556a446a5eb7f2b413374fdabb.webp)
本報駐美國特約記者 馮亞仁 本報記者 丁雅梔 本報特約記者 陳立非
諾魯宣布「斷交」後還沒幾天,台灣當局另一個「邦交國」吐瓦魯似乎也不穩了。台灣聯合新聞網等媒體21日報道稱,台當局太平洋「友邦」吐瓦魯26日將舉行大選,該國「駐台大使」潘恩鈕表示,吐瓦魯國內傳出可能會在大選之後效仿諾魯,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剛剛經受諾魯「斷交」打擊的台當局外事部門趕忙回應,聲稱「台灣與吐瓦魯在多個領域有密切合作,未來會持續強化合作」。不過,隨之而來的是島內網友的嘲諷聲,認為台當局口中的「邦誼穩固」恐怕只是自欺欺人,台外事部門可以解散了。有分析稱,如今台當局的「邦交國」只剩下12個,這實際上折射出一個中國原則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民進黨當局「金元外交」和「台獨」路線註定是逆歷史浪潮而行,到頭來終會被國際社會拋棄。上海東亞研究所副所長包承柯認為,諾魯和台灣「斷交」以後產生的政治效應正在發酵,按照這種趨勢發展的話,台灣的所謂「邦交國」很快將「只有個位數」。
「台外事部門可以解散了」
【澳洲人報】稱,根據潘恩鈕的說法,有來自吐瓦魯的訊息人士告訴他,吐瓦魯可能在1月26日大選後跟隨諾魯外交轉向,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台灣聯合新聞網稱,這等於與台「斷交」。訊息傳出後,台外事部門負責人吳釗燮對澳媒宣稱,台當局與吐瓦魯、帛琉、馬紹爾群島3個太平洋國家「邦誼穩固」。台外事部門21日沒有像以往那樣將相關報道直接定為「假訊息」,而是打出「感情牌」,聲稱「台灣與吐瓦魯自1979年‘建交’以來,在多個領域密切合作,雙方珍惜彼此‘堅實友誼’,未來將在各領域中持續強化合作」。
台媒關於吐瓦魯也傳「斷交」危機的報道發出後,很快在島內引起網民議論。有人在臉書及台媒評論區留言稱,「‘斷交部’再下一城」!有人認為台外事部門「後知後覺」「‘斷交部’,果然名不虛傳」。還有人稱,台外事部門可以「撤部」解散了,即將見證歷史性的一刻,不要再浪費納稅人的錢。有分析稱,台當局外事部門雖然仍在嘴硬,但此時一定緊張,不排除接下來會進行一系列「公關活動」的可能性。
吐瓦魯位於中太平洋南部,陸地面積26平方公裏,由9個環形小珊瑚島群組成,其中8個有人居住,海岸線長24公裏。1979年,吐瓦魯與台灣當局建立「外交關系」,但實際上雙方交往並不頻繁,反倒是大陸與吐瓦魯之間聯系更緊。中國外交部網站顯示,2022年中圖貿易額為3329.6萬美元,中方出口額3328.5萬美元,進口額1.1萬美元。
有島內媒體稱,「邦交國」大選前傳出與台「斷交」訊息,大選後果然「斷交」的情節,台當局比誰都熟悉。2021年年底,宏都拉斯舉行總統選舉,候選人、此後的當選總統希奧瑪拉·卡斯楚在選前表示,如果大選獲勝,她將與北京建立外交關系,而不是台北。隨後,即便在台當局火速公關、美國派團勸說的情況下,宏都拉斯仍與台當局果斷「斷交」,與中國建立外交關系。
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副院長、教授張文生22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吐瓦魯外交人員釋放的資訊很可能不是電洞來風,這反映了賴清德當選之後,台灣當局面臨新一波「外交」危機。隨著兩岸經濟發展的實力差距越來越大,台灣的「邦交國」越來越不穩定,再加上台灣近年來在經濟上越來越沒有實力支撐其「金錢外交」,這些「邦交國」也越來越認識到一個中國原則是大勢所趨。
「印太戰略的下一個缺口」
吐瓦魯大選在即,正值諾魯剛剛宣布與台當局「斷交」,台外事部門噤若寒蟬之時。15日宣布與台灣當局斷絕「外交關系」後,諾魯政府22日在社交媒體證實,諾魯議會16日已投票一致透過決議,按照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自2016年蔡英文就任台灣地區領導人以來,聖多美普林西比、巴拿馬、多明尼加、布吉納法索、薩爾瓦多、所羅門群島、基裏巴斯、尼加拉瓜、宏都拉斯等國紛紛宣布和台灣當局「斷交」。諾魯宣布和台灣當局「斷交」後,台灣當局的「邦交國」還剩下12個,再次重新整理「邦交國」數量最低紀錄。
在剩余的台灣當局「邦交國」中,人口最多的瓜地馬拉,新當選總統阿雷瓦洛1月14日剛剛上任。他在就職前會見了台灣當局外事部門負責人,稱將在維持與台現有「外交關系」的前提下「擴大和中國的關系」。今年1月2日第二次出任馬紹爾群島總統的希爾達·海涅也曾表示將維持這種「平衡關系」。此番宣布「斷交」的諾魯戴維·阿迪昂政府曾被台灣當局外事部門視為「穩定夥伴」,但其從「維持平衡」向「斷交」的轉向之快,顯然超出了一些人的預期。澳洲媒體還提到,帛琉也將於今年11月舉行大選,屆時台灣「邦交國」數量或將再生變數。
台灣政治大學學者黃奎博在接受台灣東森新聞采訪時表示,2019年所羅門群島與台「斷交」後,在南太的「邦交國」出現「多米諾骨牌效應」,大陸近年來與吐瓦魯增進實質關系,且與帛琉、馬紹爾群島等相比,吐瓦魯沒有那麽明確地親美,所以對於美澳來說,吐瓦魯有可能成為「印太安全戰略的下一個缺口」。
華東師範大學亞太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陳弘22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近幾年多個太平洋島國選擇與台灣「斷交」,這也反映出美國的影響力在減弱。作為主權獨立國家,這些太平洋島國也會為自己的國家利益考慮,不願被美國作為戰略棋盤上的棋子和地緣政治工具加以利用。在台灣問題上也是一樣,美國一方面再三重申,承認一個中國原則,但又慫恿其他國家不與中國建交,與台灣「建交」,這種偽善的雙標使這些國家心裏產生強烈的反感。
「以弱勢開始,以悲催結束」
台灣【中國時報】22日稱,台灣在南太國家的外事工作之所以節節敗退,最重要的原因就在於兩岸關系緊張,過去馬英九時期兩岸「外交休兵」,現在的兩岸情勢早已不可同日而語。另一原因則是台灣對非「邦交國」的援助大增,讓「邦交國」眼紅。但無論是開放進口美國「萊豬」、台積電赴海外設廠,還是購買波音飛機、大量軍購,蔡英文已用光了所有在外事上的籌碼,未來賴清德上台已無資源可用,「台灣的外交前途將更為坎坷」。上海東亞研究所副所長包承柯表示,「斷交」聲明是諾魯長期積累的對台灣島內政治紛亂不看好、對民進黨當局「台獨」分裂行徑不滿和否定的結果,更多是一種政治選擇。
2024年台灣地區領導人及民意代表兩項選舉日前落幕。選舉結果表明,經過近8年施政,特別是推行「台獨」路線、對抗路線導致台海形勢緊張動蕩,民進黨大失民心。台灣地區選舉事務主管機構13日晚公布的計票結果顯示,民進黨候選人賴清德組合得票率僅有40.05%,可謂「慘勝」;民意代表席次由62席銳減至51席,喪失在台立法機構第一大黨、過半席次的主導權。
中時新聞網22日稱,賴清德上台後第一步應做的就是拋棄「去中國化、以中國為敵」的政策,真正地表達誠意,而這個機遇期是有限的。報道認為,如果在兩岸關系上沒有取得迅速和實質性突破,台灣的內外困難必將加劇,「那麽,‘賴清德時代’將以弱勢開始,以悲催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