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張若】台灣地區兩項選舉結束一周多,美國【紐約時報】近日撰文稱,隨著中國大陸以更大力量宣示對台主權,美國共和、民主兩黨對其在全球事務中應發揮多大作用的看法日益分歧,台灣人民對於華盛頓究竟值不值得信賴一事,充滿矛盾和疑慮。
【紐約時報】援引台灣選前的民調分析稱,台灣人看到美國對烏克蘭軍援陷入僵局,聯想到如果台灣面臨危機時美國會怎麽辦,他們對美國的信心直線下降,只有34%的受訪者認為美國是值得信賴的國家,低於2021年的45%。最近針對網路討論的研究也發現類似趨勢,台灣人越來越擔心美國缺乏力量或興趣真正伸出援手。不少台灣人受訪時形容說,自己就像是搭車乘客,「美國是個難以預測的司機」,可以讓他們安全乘車,但也可能棄車。
對於「疑美」可能對台灣造成何種影響,各方看法不一。有分析稱,1979年美國與台「斷交」所帶來的歷史記憶及被拋棄情結,自那時起一直影響著台灣人對美國的看法,就算是當時尚未出生的台灣人也是如此。台灣智庫「美台觀測站」編輯李可心稱,「今天在台灣內部產生的對美疑慮,主要是關於美國放棄台灣的問題,這是合理的,因為我們以前曾被拋棄過」。
1979年之後,美國在台海改為采取「戰略模糊」政策,不明確承諾保衛台灣。2021年,美國從阿富汗災難性撤退;2022年俄烏沖突爆發,華盛頓決定不派軍隊;2022年時任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竄台,引發大陸強烈的軍事反應。根據民調以及中文媒體和網路平台上的討論,這些新聞事件對台灣公眾如何看待美國產生了明顯影響。
台灣人對美國的疑慮不僅僅是擔心被拋棄。據了解,「疑美論」一詞首次出現在2018年「美台觀測站」共同發起人楊光舜的文章中,他認為「疑美論」是當時台灣社會相當主流的看法。美軍於2021年8月自阿富汗撤離後,「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IORG)在2021—2023年間的網路討論中,辨識出84個「疑美」論述,包括美國會拋棄台灣、美國實力不足以保護台灣、美國是世界上戰亂的根源。這三項即構成這份報告定義「疑美論」的基礎。台灣「風傳媒」稱,整體而言,84項論述描述美國傷害台灣的行為及目的,程度有隨時間升高的趨勢。其中2022年的五件大事——俄烏沖突、拜登宣布推動「印太經濟框架」、佩洛西竄台、台積電赴美設廠以及麥卡錫計劃竄台,被認為導致「疑美論」升級,不少台灣人懷疑美國在掏空和淪陷台灣。
這些批評都反映了台灣社會內部的焦慮。台灣東吳大學社會學副教授潘妍妍稱,對自身命運難以掌握的不安全感和挫折感,已經融入台灣的身份認同。2021年以來的民調顯示,多數美國人反對派軍隊保護台灣,「台灣沒有反美情緒,但對美國存在相當多的懷疑」。
【紐約時報】稱,美國官員和分析人士經常對台灣的備戰狀況感到懊惱,卻對台灣的「疑美」論述表現出相對較少的興趣。然而另一方面,台灣的「疑美論」者不僅從歷史中吸取教訓,也從自身經歷中確認美國不可信。一些在紐約的台灣研究生在疫情期間,對美國混亂的防疫措施和反亞裔偏見而失望;還有一些矽谷工程師擔心,台灣芯片產業因美國制造的壓力而遭到削弱。周艾米是一名在舊金山經營餐廳的女性,本月返回台灣投票。與許多人一樣,她不確定也不相信美國會考慮除了自己經濟利益之外的任何事情。她說,「美國人只是希望我們購買更多武器,他們想要我們的錢,還想要我們的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