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珠海航展無人作戰平台,「心臟病」問題有改善?關鍵是智慧化程度

2024-11-18軍情

珠海航展的展台上,各式無人作戰平台靜默佇立,卻無聲地展現著中國無人作戰領域的飛速發展。從空中盤旋的察打一體無人機到地面靈活穿梭的無人戰車,再到水下悄然潛行的無人潛艇,幾乎涵蓋了海陸空全領域。這些鋼鐵巨獸不再是科幻電影中的未來戰士,而是實實在在的軍事力量,它們的出現,正悄然改變著戰爭的形態。

珠海航展的展台上,無人作戰平台再次成為焦點。形形色色的無人機呼嘯盤旋,機器狗、機器狼昂首闊步,還有無人艇劈波斬浪,無人潛航器悄然潛行。這些冰冷的鋼鐵造物,展現著未來戰爭的雛形。中國無人作戰平台發展究竟到了哪一步?且看航展上的這些鋼鐵猛獸,它們或許能給出答案。

一架無人機劃破長空,這背後是無人作戰平台的飛速發展,而無人機無疑是其中最耀眼的存在。最初,這些鋼鐵雄鷹的心臟並不強健,動力系統常常依賴進口。為了避免潛在的封鎖,當時的無人機介紹總是刻意回避發動機的來源,這段隱秘的歷史也從側面反映了早期無人機發展面臨的困境。

珠海航展上,航瑞的展台引人註目。從10千瓦到600千瓦,各功率級別的重油活塞式航空發動機一字排開,譜系完整。國產發動機徹底擺脫了受制於人的窘境,技術水平躋身世界前列,曾經的「心臟病」問題已然不復存在。

航展上,「彩虹」-7和WJ-700格外引人註目。它們流暢的機身線條昭示著噴射式發動機的身份,而能賦予這類無人機如此強勁動力的,正是小推力渦扇發動機。因此,對這兩款機型搭載的渦扇發動機進行深入了解,就顯得尤為重要。

靶場上,"彩虹"-7無人機騰空而起,流暢的線條劃破長空。遠處,一架WJ-700正準備交付海外使用者。這兩款無人機都使用了國產的小型渦扇發動機,標誌著中國在這一關鍵技術領域已經實作了自主可控。

無偵-7的發動機依然是渦噴,由此可見更大推力的渦扇發動機研制還有距離。「九天」無人機的發動機型別,目前尚無定論,它究竟是渦扇還是渦噴,還有待觀察。渦扇和渦噴雖然都屬於噴射式發動機,但效能特點各有千秋:渦扇更省油,渦噴更適合高空高速飛行。然而,現役采用渦噴發動機的無人機,其氣動布局並非為高空高速設計,而是為了實作低速長航時。這種情況下仍然選擇渦噴,或許是因為缺乏合適推力的渦扇發動機,只能退而求其次。因此,未來更值得期待的是渦扇發動機技術的突破。

戰場上,鋼鐵巨獸隆隆作響,但真正的焦點並非這些冰冷的金屬軀殼,而是隱藏在它們背後的「靈魂」——智慧化。這才是無人作戰平台的未來,是決定它們最終能否在硝煙中立足的關鍵。

烏東戰場,無人機蜂群戰術曾一度盛行。開戰初期,小型無人機穿梭於戰火硝煙,執行偵察、打擊等任務,令人矚目。然而,近期戰場態勢發生變化,這些小型無人機似乎不再像之前那樣「好用」。究其原因,強大的電磁幹擾才是幕後黑手。無人機操控訊號一旦受阻,自然也就成了戰場上的「無頭蒼蠅」。可見,在復雜電磁環境下保障無人機穩定執行,已成為各國亟待解決的難題。

俄烏戰場上出現了一種新型光纖控制無人機,它不受電磁幹擾,卻也受制於連線的光纖,作戰半徑不過十幾公裏。地面無人作戰平台也面臨同樣的困境,光纖賦予了它們更強的抗幹擾能力,卻也像一條無形的鎖鏈限制了它們的活動範圍。

展廳裏,幾台被稱作「機器狗」、「機器狼」的作戰平台吸引了眾人的目光。仔細觀察,會發現這些金屬「動物」和它們身後的操作員身上都連線著形似辮子的天線。這些天線暴露了它們的本質——並非自主智慧,而是依賴遠端遙控的無人作戰平台。

無人作戰平台的戰場,天上的最單純,海上的略微復雜,到了陸地,情況就變得異常棘手。地面環境的千變萬化,讓無人平台的自主行動能力面臨巨大挑戰。正因如此,我們看到的陸地無人作戰裝備,例如航展上展出的無人坦克和無人裝甲車,基本都處於近距離遙控狀態,像提線木偶般依賴著操作員的指令。

一輛無人平台緩緩行駛在試驗場,操作員緊緊盯著螢幕,雙手操控著搖桿。這樣的場景,限制了無人平台的套用範圍。要想真正解放人力,就得讓無人平台像無人駕駛汽車一樣,實作完全自主執行。賦予無人作戰平台人工智慧,讓軟體徹底接管控制權,才是無人作戰平台發展的必經之路。

一場演習悄然展開。幾台無人作戰平台按照預定路線推進,然而,復雜的電磁環境如同無形的巨獸,瞬間將它們吞噬。指揮中心螢幕上,代表平台的光點閃爍幾下便黯淡下去,所有預設的作戰方案瞬間失效,如同紙上談兵。殘酷的現實再次證明,若無法突破高強度對抗環境的桎梏,無人作戰平台的實戰價值終將存疑。

展會上,中電科十四所的展台裏,一個不起眼的黑色裝置吸引了人們的目光。它貌不驚人,卻是具備一定人工智慧的控制裝置。而與之相關的華為芯片,正是這類人工智慧裝置的核心所在。

無人平台自主駕駛技術日趨成熟,無人機起降、空中飛行已不再是難題。真正的挑戰在於賦予其執行任務的能力,例如察打一體。設想在復雜環境下,無人平台需要自主辨識、釘選目標,並進行打擊,這才是技術瓶頸所在。

偵察兵老李瞇著眼,盯著螢幕上密密麻麻的光點。這些光點代表著敵方的軍事部署,曾經依靠人力分析這些數據需要幾天幾夜,現在有了人工智慧的加持,幾分鐘就能給出結果。這就像人臉辨識一樣,系統透過學習海量數據,自主辨識目標,只不過這次辨識的不是人臉,而是坦克、飛機、飛彈,關鍵在於「學習」二字,普通的電腦軟體只能按照預設程式執行,而人工智慧則可以像人一樣,不斷從新數據中學習,完善自身的模型,從而應對瞬息萬變的戰場形勢。

偵察兵經過訓練,掌握了辨識目標的技巧。他們學會了在特定環境下,從紛繁復雜的視訊畫面中找出目標的型別和位置。一旦掌握了這套辨識方法,就可以將其復制並下發到各個無人平台上,實作大規模的統一套用。當然,這涉及到軟硬體的適配與偵錯,需要一定的時間。

這屆航展透露出的資訊令人振奮。自主無人作戰平台領域,中國取得了長足進步。最引人註目的莫過於中電科展出的裝備和其搭載的華為芯片。一旦無人平台擺脫對數據鏈的依賴,實作完全自主作戰,戰場套用場景將無限拓展,真正意義上的「機器換人」時代或將到來。

美軍在無人機領域進展神速,X-47B艦載無人機已能從航母上自主起降。這表明,美軍無人機並非簡單預設程式,而是擁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決策能力,暗示著人工智慧技術在軍事領域的深度套用。

一架加油機穩穩地靠近受油機,加油桿精準地插入加油口,整個過程流暢得如同精密儀器運作。但這背後並非完全依靠飛行員的操作,人工智慧的輔助讓空中加油更加安全高效。無人作戰平台領域,空中加油技術的智慧化,儼然已成為各國競相追逐的核心技術。

戰場上,未來無人作戰平台的角逐不再是簡單的尺寸或火力比拼。小型無人機蜂群也好,巨型無人戰艦也罷,決定勝負的關鍵在於其智慧化水平的高低。

戰場上,各種無人作戰平台呼嘯而過,看似繁榮的背後,真正的較量在於機器的智慧化程度。這才是無人作戰的決勝關鍵。別被一些紙面數據,比如最大航程、最大載荷迷惑了。這些指標往往是互相制約的。想同時達到最大航程和最大載荷,幾乎是不可能的。追求極限航程,載荷必然縮水;反之,兩者都會大打折扣。

水面、水下無人平台,以及陸地無人作戰平台,依賴人工智慧已成定局。離開了人工智慧的支持,這些平台如同失去雙腿,寸步難行。無人作戰平台的核心競爭力,恰恰體現在其人工智慧水平的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