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北韓人民軍被打得有多慘?誌願軍回憶:找不到政府,娃娃兵扛槍

2024-07-12軍情

七十多年前在北韓半島爆發的那場戰爭,對整個亞洲乃至世界局勢走向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有老兵曾經回憶,誌願軍到達北韓境內時,連該國政府高層的行蹤都找不到,電台全毀、金日成帶兵到深山打遊擊,名義上有四個師的兵力,但由於此前被迫把入伍年齡降到了13歲,扛槍的大都是娃娃兵,可見當時局面的危急和緊迫。

深山裏的北韓人民軍

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誌願軍在彭德懷元帥的率領下跨過鴨綠江,踏上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征途。

然而等他們到了北韓境內,很快發現了局面十分糟糕:經過的村莊很多已經成為廢墟,傷員和尚未掩埋的屍骨隨處可見,幸存的村民大多是婦孺,不要說碰不上青壯年,就連年紀稍微大點的少年都幾乎遇不到。

更棘手而迫在眉睫的,是誌願軍發現聯系不上北韓高層:政府在哪裏?不知道;電台在哪裏?不知道;金日成在哪裏?更不知道。

多方搜集情報後,誌願軍終於得到了訊息。原來,金日成帶著四個多師的兵力,已經進入了山區,打算跟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打遊擊。知道對方至少還沒有全軍覆沒,誌願軍立刻開拔,前往情報指向的地區。

然而在接觸到這支北韓人民軍力量後,誌願軍卻註意到了更加觸目驚心的現實。在隊伍裏有許多個子瘦小的戰士,有的身高還不如背著的槍支高,面黃肌瘦,衣服和鞋子都十分破爛。

一問之下才知道,很多人竟然是只有十三四歲的孩子!

站在金日成的角度上,這也是他沒有辦法的辦法了。自從美軍踏上北韓半島,依靠著制空權和武器層面的絕對優勢持續轟炸,北韓方面損失慘重,而且局面還在持續惡化、越來越糟。

原本北韓人民軍的兵力大約有二十萬,成功將李承晚軍隊擠壓到了釜山,但當美軍登陸後便節節敗退,被反推到三八線附近的時候已經只剩下幾萬人了。不僅如此,擔任總參謀長的姜建都被擊斃,更是讓這支軍隊的士氣大受影響。

在這樣的局勢之下,政府一次又一次調低參戰年齡線,甚至低到了13歲。這樣的「娃娃兵」既欠缺足夠的體力,也來不及接受基本的軍事訓練,可想而知是無法發揮戰鬥力的。金日成帶著這樣的部隊隱藏在山區,連電台都被摧毀了無法使用,這就是誌願軍聯系不上他們的原因。

北韓半島的局面是怎麽走到這樣地步的?

「三八線」

爭端起源於二戰結束後北韓半島的南北分立,兩個政權控制著各自的勢力範圍互相對立。南方為大韓民國,北方為北韓。

在台面之下,各大戰勝國仍在爭奪對這個半島的控制權。美蘇曾經多次談判,針對各自在北韓半島的勢力範圍進行賽局。最後美方提出了「北緯38度線」的方案,蘇聯沒有表示異議,最終由美、蘇、英三國宣布了對半島的劃分和管轄。

這就是著名的「三八線」來源,當時的年份是1945年。

然而不到幾年之後,東西方的關系變化風起雲湧,國際政治格局也隨之發生變化。

1949年中,北約成立,包括美國在內共有12個創始國;這一事件直接促成了華約的誕生。也是在這一年的下半年,蘇聯宣布成功完成第一顆原子彈的試爆。10月1日,由中國共產黨執政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

雙方陣營的對壘因美國總統杜魯門敵視社會主義國家的言論而失去平衡,後世將發生在1947年3月的這一發言稱為「杜魯門主義」,它也是東西方進入冷戰狀態的重要標誌事件。

身為冷戰的「前沿陣地」,劍拔弩張的氣氛直接在北韓半島蔓延開來:首先是美蘇兩方在半島的駐軍之間互相猜忌戒備,很快,這種猜忌和敵意就在半島的政府之間發酵起來。

從漢城到釜山

1950年6月下旬,金日成派遣北韓人民軍越過三八線,對南韓發動攻擊。這個突然襲擊不但令南韓李承晚政府措手不及,就連美國也完全沒有預料,當時美國總統杜魯門正在密蘇裏州度假,接到國務卿艾奇遜十萬火急打來的電話,方才知道這個爆炸級的大訊息。

南韓一方倉促應戰,臨時召集的軍隊幾乎無法抵擋北韓人民軍的進攻。僅僅三天時間內,北韓人民軍就占領了南韓的大部份城市,很快又拿下了首都漢城(現在的首爾)。李承晚等高官眼見軍事力量難以抗衡,甚至主動摧毀了漢江大橋,以阻隔對方軍隊追擊的道路。

不難看出,在半島燃起戰火的初期,北韓人民軍顯然是占據戰場優勢的。自6月25日開始交火,到下一個月的月底共約35天,駐韓美軍約有六千人被殲滅,24師師長威廉狄恩被俘,韓軍的損失更是高達七萬之眾。

到了八月初,北韓人民軍已經拿下了半島南部一半以上的土地。金日成下令近二十萬兵力繼續南下,將韓軍主力部隊包圍在釜山一帶,打算先行圍困再加以殲滅。如果一切順利,戰爭結束只是時間問題,整個半島達成南北統一的目標也似乎近在咫尺。

但金日成卻忽然接到了令他始料未及的訊息,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向半島行進而來,並且已經在仁川登陸。美軍裝備著當時世界上第一梯隊的先進武器,聯合國軍已經向仁川的北韓守軍發動攻擊,目標直指韓軍主力被圍的釜山。

杜魯門與【第68號檔】

北韓半島開戰訊息傳到美國時,杜魯門本人雖然也一度打算緊急趕回白宮,但國務卿艾奇遜卻阻止了他的這個想法。艾奇遜告訴他,能做的和應該做的美國政府都已經做了,總統本人沒有必要如此輕率地行動,容易引發慌亂和猜測,「如果還睡得著的話,建議繼續睡」。

杜魯門雖然早在1947年3月就發表了尖銳針對社會主義國家陣營、導致東西方關系迅速跌入冰點的國會發言,但真的要說服美國國會和公眾輿論投入大額軍事預算,並不是只靠總統發言就達成的事。

1950年4月,杜魯門接到了【國家安全會議第68號檔】,這份檔明確地提出了美國應當采取「遏制」姿態,並強調實際操作中的進攻性。無論是他國爭取民族獨立的戰爭,還是屬於內政的國家統一運動,或是代表進步的民族民主革命,都被視為針對美國地位的挑戰加以遏制,直至武力幹預。

杜魯門完全接受這個檔提出的安全策略,只是顧慮到拿不到國會同意增加軍費的支持,所以才遲遲沒有批復。要知道,當時美國的國防預算浮動在100億~130億美元之間,但是要支撐這個檔所述的軍事行動,少說也得翻個三倍、增加到400億美元。

某種意義上講,北韓半島突發戰火,對杜魯門等人來說是個恰如其時的好借口。杜魯門的某個顧問多年後曾說,他們當時正為了這項計劃「焦慮萬分」。聽到北韓傳來的訊息,杜魯門政府迅速聞風而動,將【第68號檔】規劃的擴軍備戰計劃一一付諸實作。

7月初,聯合國安理會透過了第84號決議,拉起了一支美軍為主、由多國組成的軍隊前往北韓戰場,對南韓進行軍事支持。

仁川登陸

為什麽是仁川?

美軍派出了五星上將麥克亞瑟擔任軍事指揮,他被譽為美軍中指揮兩棲登陸作戰最有心得的一位,曾在二戰期間指揮過許多島嶼登陸戰爭。

他曾闡述過自己對北韓半島地形的看法:三面臨海,海岸線很長,只要選擇恰當的登陸地點,輔以得當的兵力使用,很快便足以逆轉戰局。

後來戰局的發展也確實如他所料,他決定了北韓西岸中部的仁川作為登陸突破口。仁川這個地方,雖然地處偏僻、航道狹窄、河道淤塞,但是該地距離漢城不過30多公裏,附近還有金浦機場可以支撐空中打擊,一旦從這裏登陸並展開攻擊,可以直接切斷北韓人民軍的運輸補給線。

在此之前,一些其他國家的軍事家也曾經對麥克亞瑟的策略進行推演,認為美軍選擇「仁川-漢城」或者「鎮南浦-平壤」兩地登陸的可能性是最高的,部份人還曾對北韓提出提醒,應當加強這兩個地區的防衛。

然而實際上,無論金日成是出於輕敵還是別的什麽原因,8月底美軍第10軍在仁川登陸,很快便拿下了漢城和金浦機場。半月後,仁川大會戰開始,這一戰之後,整個北韓半島的局勢果然如麥克亞瑟預期般發生了逆轉。被困在釜山的韓軍等到了救命支援,原本高歌猛進的北韓人民軍一路北退,在美軍占據絕對制空優勢的狂轟濫炸之下損失慘重。

結語

美韓聯軍乘勝追擊,一路將北韓人民軍反推回了「三八線」板門店一帶,到了這年10月,更是打到了新義州,戰火逐漸燒到了中朝邊境鴨綠江。

不僅如此,仁川補給線受到摧毀之後,整個北韓的補給也隨之出現巨大缺口。在那個冬天,不但北韓軍民基本依靠凍馬鈴薯來維持生活,誌願軍的後勤保障也極為困難。不僅如此,誌願軍還常常要想方設法地省下物資,用來接濟北韓居民和北韓人民軍。

這也就是抗美援朝之所以可歌可泣的一大原因,誌願軍依靠著強大的意誌力一路將裝備先進的17國聯合軍推回到「三八線」以南。

1951年7月,中、朝與美、韓開始針對朝、韓停戰進行談判。經過長達兩年的談判,1953年7月27日正式簽署了停戰協定。至此,北韓半島持續三年的戰火終於宣告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