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二戰日本海陸兩軍「恩怨錄」,為何日本海軍的待遇,遠優於陸軍?

2024-10-30軍情

二戰結束後,作為戰敗方的日本天皇裕仁在 【昭和天皇獨白錄】 之中明確且反復地表示,日本戰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 海陸軍關系的惡劣 。在他看來,海陸兩軍之間的矛盾鬥爭,已經嚴重影響到了彼此的戰鬥協作,給戰爭結果造成了不可估計的巨大損失。

事實上,軍隊內部鬥爭並不是日本的專利,縱觀世界軍事史,很多國家的軍隊內部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觀點不和或派系鬥爭的局面。但是日本作為當時屈指可數的軍事強國,其海陸兩軍的爭端和矛盾卻達到了 前所未有、水火不容、你死我活 的罕見程度。

甚至海陸兩軍還發下毒誓:海陸兩軍 絕不建交,後代也絕不通婚 ,甚至於連兩個軍隊所用的 螺絲制式和旋轉方向都要不同 。所以,在軍史界有那麽一句廣為流傳的調侃: 日本海軍最大的敵人不是美國,而是日本陸軍。

在引發海陸兩軍矛盾的眾多因素裏,最引人註目的一點就是「 待遇不平衡 」,海軍待遇遠遠優於陸軍。甚至於 二戰時期出現陸軍食不果腹,海軍大魚大肉 的差異局面,這種巨大的落差也加劇了海陸軍之間的矛盾恩怨,最終使兩軍關系達到了劍拔弩張的緊張程度,令日本軍部非常頭疼。

甚至於民國時期軍事家蔣百裏都曾這樣評價過日軍內部的矛盾現象:

那麽,二戰時期日本海陸兩軍究竟有著什麽樣的恩怨?這種恩怨又是為何導致的?海軍待遇為什麽遠優於陸軍呢?

日本海陸兩軍恩怨歷史迷因?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日本海陸兩軍的恩怨從何而來?

在日本歷史上長達六百年的幕府時代裏,日本在武士階層統治下實施封建鎖國政策,天皇只是掛名傀儡,能發揮的作用微乎其微。

直到十九世紀中葉,在西方列強的沖擊和掠奪之下,日本資本主義改革萌芽,出現了兩位藩王要求 ,還政於天皇。而這兩位藩王分別是「薩摩藩」和「長州藩」, 這兩位藩王的地方勢力在後來便逐漸演化為統領日本海軍和陸軍的兩個掌控勢力 還政於天皇。

在藩王們實施的「 倒幕運動 」改革下,天皇終於得以重新掌權,便將參加倒幕運動的藩王們任命為朝中元老,除了薩摩藩和長洲藩,還有肥前藩和土佐藩。但是隨著 肥前藩和土佐藩 勢力的逐漸衰微,明治政府的主導勢力就只剩下薩摩藩和長州藩。

但這兩個藩王,卻是有著血海深仇的死對頭,堪比 「宿敵」和「世仇」 。早在元治元年期間,面對西方列強的入侵,長州藩主張用武力對抗外國人的侵略。而薩摩藩卻認為采用武力手段並不能夠解決問題,當時的日本並沒有足夠的實力與西方列強進行對抗。

觀念的不和導致雙方時常大打出手,發生激戰,在「 禁門之變 」之中結下不可緩解的仇怨。所以,日本海陸兩軍的仇怨歸根結底也可以歸咎於長州藩和薩摩藩的派系鬥爭。

如果說, 藩派之間的鬥爭只是海陸兩軍矛盾的引子 。那麽後來的 日本軍隊制度 ,更是將海陸兩軍之間的矛盾火上澆油。

明治維新過後,沒有兵權的明治政府想要收回各藩王手中的強兵,歸為己用。但是此時日本國內藩王強勢的政治形勢已經不允許明治政府直接收回藩王手中的強兵。

於是,明治政府便只能選擇妥協,以 藩王軍組建政府軍 。雖然這個方法暫時解決了日本當局的政治矛盾,但也無形之中為日本的軍事局面埋下禍根。

在此期間,兩個派系也從未停止過爭奪資源。明治維新過後,崇尚武力的長州藩勢力因時循勢,因此要更勝一籌。

同時期,長州藩勢力也十分重視對於陸軍的建設, 仿照德式訓練新式陸軍,宣揚武士道精神和效忠天皇,建設了一支驍勇善戰的強大陸軍隊 ,在日俄戰爭中取得了很大的戰果。因此,長州藩始終要壓薩摩藩一籌。

面對長州藩的壓制,薩摩藩所建立的海軍也不甘示弱,對海軍進行了很大改革,引進許多優秀軍事人才,並且從西方手中購買了大量先進作戰艦艇,促使海軍的迅速崛起, 在中日甲午戰爭之中大獲成功,使得海軍的地位迅速提升,開始與陸軍平起平坐。

隨著兩個藩系部下海陸軍隊的逐漸強大,明治政府已經沒有能力對藩兵進行節制,甚至於到達了 軍部淩駕於政府 的局面,間接促使日本走向 軍國主義 的道路。

同時,以藩組軍也使得兩藩的矛盾帶入軍隊,將海陸兩軍的對立實實在在地捆綁於兩藩的世仇宿命,由 長州藩掌握陸軍,薩摩藩執掌海軍 。仇人相見,自然也就分外眼紅了。

二戰時的日本海陸軍恩怨迷因?

日本海陸兩軍的恩怨本就由來已久,直到戰事頻發的二戰時期,這種矛盾也就愈發激烈。二戰時期,日本陸軍預備斥巨資購買德國的一輛新型坦克,卻被海軍故意捷足先登, 搶先買了這輛坦克(哪怕海軍並不需要坦克)。

深感屈辱的陸軍便發誓要獨立建造航母,這樣在海陸補給運輸上不但不用看海軍臉色,還能嘲諷一下海軍,瞬間展示陸軍的實力。說造就造,沒過多久,由陸軍獨立建造的「 秋津丸」號 橫空出世。

見陸軍如此強盛,不甘示弱的海軍也造起了坦克,雖然明面上說是為了滿足海軍登陸作戰需求,但實際上也是不想受陸軍束縛,拒絕任何能與陸軍合作的場合。於是, 海軍造坦克,陸軍造航母 的離奇現象便引發了人們對於日本海陸兩軍矛盾的關註,而這一事件也不禁顯示出日本海陸軍對於資源的強烈爭奪。

對於海陸兩軍資源的分配,通常情況下都是根據政府的 統籌計劃 來施行。但是對於當時的日本來說,明治政府在軍事領域上幾乎沒有什麽發言權和指揮權,海陸兩軍又各自為營,誰都不想自己所得資源比對方低一籌。同時,日本的國土面積資源如此有限,很難完全平等地兼顧海陸兩方的軍隊。所以,雙方的 資源爭奪戰 也就愈演愈烈。

在二戰時期,日本海陸軍的資源爭奪已經上演到對彼此絕對保密戰略物資供給動員資訊的程度,將對方視若敵軍,為了爭奪物質不惜進行武力威脅, 甚至於軍火商要將同一個設計圖紙向同一個國家賣兩次 ,可謂是 一式兩份

除了資源爭奪,海陸軍雙方在作戰戰略上的意見也往往沖突,南轅北轍,一個要往北進,一個要往南進;在陸軍堅持北上卻被蘇聯痛打、傷亡慘重之後,海軍卻十分振奮,甚至決定 放禮炮慶祝 陸軍慘敗。

不僅如此,陸軍大臣阿南惟幾在切腹自盡之前,留下的遺言都是一定要斬殺海軍大臣米內。據此種種情況,日本的海陸兩軍在作戰期間絕對不會打配合,甚至到了海軍擁有「 海軍陸戰隊 」,陸軍擁有「 陸軍海戰隊 」的地步,這確實在一定程度影響到日軍的整體作戰能力。

海軍待遇為何優於陸軍?

不過,雖然海陸兩軍都不甘心低對方一籌,但是在實戰之中,海軍的待遇確確實實要 優於陸軍

尤其是在二戰中後期,隨著戰線的拉長,陸軍夥食標準急速下降-由每天固定的米麥油鹽肉再到一天只有一兩個米團,在侵華戰爭後期甚至餓到需要搶奪中國老百姓的糧食-俗稱「 鬼子進村 」。

相比之下,二戰時期的海軍就要好過得多,每天大魚大肉精致餐點也就作罷,軍官用餐時還有軍樂隊奏樂佐菜,對比起陸軍的慘況來說真是無限雅致。

甚至在1943年日本全國人民勒緊褲腰帶之時,一艘海軍軍艦上的食品儲量就達到了二十六噸,僅僅軍官一年的 食品開銷 就高達一百多萬美元,一次聚餐就要消耗幾百公斤頂級食材,奢靡至極。

究其根本,是因為各國海軍培養一貫都是走 精英路線 ,不在於數量多,而在於品質精。所以,日本海軍數量只有陸軍數量的不到三分之一,同樣的軍費分給海陸兩軍,海軍因為 人少 的優勢,自然人均配比量就比陸軍要多得多。

除此之外,在日本海軍精英化政策下,海軍的入軍門檻更高,都是一些高素質高學歷 人才精英 ,其待遇自然也要高上一籌。

但同時,海陸兩軍的差別待遇,也加重了海陸兩軍之間的矛盾,最終間接導致了日本在二戰中的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