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二戰時期的自由車部隊:步行太慢了,那就騎自由車上戰場吧

2024-10-30軍情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一場席卷全球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促使某些國家急需以戰爭侵略和擴張的方式掠奪土地資源,而英法美等強國卻以「綏靖政策」消極應對的背景之下,打響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德意日為首的法西斯陣營與英美法為首的法西斯陣營一片混戰,打的不可開交。

在此期間,各國軍事重器輪番上陣,槍炮坦克飛機激烈互毆,甚至連原子彈這種級別的核武器都被狠心投入到了二戰戰場上,間接提前結束了這場混戰。

那麽,在眾多當時著稱「黑科技」的重型軍事武器面前,卻有那麽一支部隊,騎著看似平平無奇的自由車奔赴在各個戰場的前線:既然步行太慢了,那就騎自由車上戰場吧。

那麽,是什麽樣的部隊如此自信,「單車赴會」就敢前往槍林彈雨的戰場之上?他們又為何要選擇自由車呢?

自由車發展歷程?

自由車,拆解結構來看,即為「二輪小型陸上車輛」,在上個世紀可謂是風靡全球大江南北,以其環保且便捷的特性一度成為人們喜愛的代步型交通工具,足以證明自由車發明之成功。

自由車的發明最早可以追溯到十六世紀末,一位名叫西夫拉克的法國人,發現龐大的馬車過路會極大占用行人的道路,還會給行人增加交通事故的風險。基於此,西夫拉克開始思考,能不能將馬車的結構改小改窄,且不需要馬也能騎行。

基於此,西夫拉克造出了第一架只需要人力蹬行的自由車雛形。直到二十年後,一個叫做德萊斯的德國人,又在西夫拉克木輪自由車的基礎上加裝了轉向控制車把,才形成了現代自由車的模型。

之後,來自英國的鐵匠麥克米倫又在此基礎上加設了曲柄鐵鏈和鐵輪,又有法國修理匠陸陸續續在上面安裝了能轉動的踏板和鞍架。1867年,這台構造相對完善的自由車被展出在巴黎博覽會上,開始逐漸走進大眾視野。

而自由車投入到戰場之中,最早可以追溯到普法戰爭,那個時候的普魯士德國就已經將自由車作為傳令兵的交通工具,且效率極高,效果絕佳。自此,正式開辟了德軍在戰場之中使用自由車的傳統,一直到二戰期間都能看見德國自由車兵的身影。那麽,為什麽人們要把自由車用在戰場上呢?自由車的優勢在哪?

戰爭中的自由車?

在自由車用於戰場之前,陸軍行軍主要是依靠步行或者馬匹。但是隨著機械化時代的到來,士兵在戰場上的機動性開始變得重要起來。這時,傳統步行的速度和負載量已經不能夠滿足行軍的要求。

而汽車、摩托車這類大型運載工具的技術發展並不完善,它們依賴耗費石油資源的同時,機動性和環境適應力也並不樂觀:過大的移動體型不但會成為敵人的打擊目標,在很多艱難險阻、缺乏公路等基礎設施的戰場環境下,這種大型車輛也容易發生拋錨或陷入泥濘之中,使得行軍過程不得不被迫停滯。

而以馬匹為傳統行載工具的騎兵,雖然機動性是解決了,但是馬匹同樣需要糧草水資源的消耗。同時,馬作為一種活生生的生物,也會勞累生病需要休息,還存在著各種突發疾病的機率,永續性不高。因此,大規模的馬匹騎兵隊伍還需要配備專門的獸醫部隊隨行,來保障馬匹的生命健康。

此時,橫空出世的自由車就有著巨大的戰略優勢。首先,從機動性來講,自由車隨騎隨停,能適應各種各樣的路況環境,還能分擔士兵的負載量,靈活方便又快捷。

其次,自由車的運作並不需要糧草消耗,其機械效能也十分耐用,速度迅捷,很快就能適應作戰環境,提高行軍速度。同時,自由車騎行的目標較小,不容易被偵查識破,有一定的偽裝性。

不過,由於最早用於戰場的自由車設計不夠完善,常常需要手持車把來穩定平衡,所以不能用於作戰射擊。因此,最早的自由車兵主要用於執行偵查、聯絡、警戒等靈活需求高,危險系數較小的任務。同時,其造價低廉、維護成本低、零消耗的特性也能為各個國家省下一筆不小的軍費。

但是隨著工業技術的不斷進步,自由車的技術構造也得到進階和發展。十九世紀末,美國專門組建了一支由黑人組成的自由車部隊進行行軍演習,僅僅依靠自由車為行載工具就在三十四天內完成了長達三千裏的長途行軍,足以證明自由車隊用於戰場之中的優勢。

在後來的二戰時期,專門用於戰爭的軍用自由車被發明出來,許多國家也紛紛建立專門的自由車部隊,使得自由車在戰場的作戰能力得到大大增強...

二戰時期的自由車部隊?

二戰時期,一心擴張發動戰爭的德國,憑借著「閃電戰」的快速打法打下了不少勝仗。那麽,如此追求速度的德國自然也十分重視軍隊的機動性,要求軍隊摒棄傳統作戰理念,必須能以最快的速度到達戰場,快速投入戰鬥之中。

在戰場機械化現代化程度並不高的二戰時期,雖然德軍以摩托化部隊著稱,但其早期卡車與摩托車數量十分有限,且對汽油的資源消耗量大,這時自由車的優勢和重要性自然也是不言而喻。

因此,德國開始大量裝備自己研制的M42軍用自由車,並要求每個步兵團的第一營都必須配備自由車連,每個團也必須要有騎自由車的偵查部隊,甚至連一些騎兵部隊也改用自由車。因此,縱觀德國整個二戰史,上至團部下至基層連隊,都能看見自由車的身影。

為了加強自由車的作戰能力,德國甚至還特地發明了可以裝載機槍的自由車,能夠一邊騎自由車一邊進行射擊,運載能力也得到大大提升。同時,德國傘兵還配備有一種可折疊的自由車,方便裝上機艙,下機後隨取隨用。

在戰場後方的警察民兵,也常常使用自由車以執行巡邏任務,為了防止掉隊,卡車後面還會放置一根繩子來拉動自由車。就連諾曼第登陸裏,利用著自由車強大機動性的德軍也往往能夠在各種地形之間來去自如,對敵軍實施靈活打擊。

在二戰前期,各個戰場攻勢裏都能看見騎行著單車,與裝甲車共進退的德軍士兵。即便是到了戰爭後期,裝甲部隊已經損耗殆盡,德軍的自由車部隊仍然靈活地堅持在戰場前線,搭載著反坦克火箭屢屢偷襲敵軍的坦克部隊。

除了德軍,日軍也利用自由車作戰取得了十分顯著的戰績。在馬來戰役裏,日軍的自由車部隊在馬來戰役之中閃擊殲滅了十四萬人左右以英軍為首的部隊。俄國則是對自由車進行改裝,打造出「鐵路用自由車」,使其可以在西伯利亞的鐵路上進行騎行,緩解鐵路運力的不足。

作為軍工技術發展最為迅猛的美軍自然也不甘示弱,研發了一種可折疊拆解的軍用登山車,用以應對各項重型裝載車輛拋錨的尷尬境況。

甚至在中國抗日期間,自由車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使用,由宋哲元將軍專門領導的一支自由車部隊,配備有熱兵器衝鋒槍和冷兵器大刀,在戰場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同時,各個國家也專門針對自由車部隊進行訓練,甚至連一些非自由車部隊的士兵也需要學習專門編寫的自由車使用手冊,以備不時之需。在軍用「自由車教程」之中甚至嚴格規定了騎乘自由車時向上級敬禮的要求,以及自由車的保養措施:

「根據天氣、自然環境和道路情況,須將日常不間斷行進速度控制在8-10英裏/小時內。在情況允許的條件下,每日騎乘裏程不得超過50英裏。」-【第26德爾賽克斯誌願步兵團自由車手冊】

二戰後的自由車軍隊?

但是,隨著二戰的逐漸結束,各國的科技軍事技術經過二戰的歷練又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坦克、重型裝載車的運載力和適應路況的能力也取得進階成果,能讓坦克、重型裝載車行駛的交通道路等基礎設施的建設也進一步完善起來。同時,對石油資源的進一步開發也使得運輸能源得到充分保障。

所以,自由車便逐漸從戰場之上淘汰退休,被同樣靈活但更省力的摩托化步兵和汽車化步兵所替代。不過,退休後的自由車,也逐漸實作了「軍轉民」的過程,逐漸走進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給人們的交通出行帶來很大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