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空軍新一代大型預警機現身,中國未來的反隱身作戰將如何展開?

2025-01-07軍情
前段時間,咱們都知道,國內軍迷簡直是過年了嘛,兩種新一代作戰平台先後登場亮相,某型海軍艦載無人機突顯網路,海軍076型兩棲攻擊艦首艦也正式公開,從來沒有在這麽短的時間內,一次性公開這麽多軍事裝備。
當然了,除了這些主戰裝備,一些支援裝備的出現同樣不可小覷:比如緊跟在新一代作戰平台後邊出現的空軍某型外形十分特殊的無人機,因為造型確實奇怪還被人賦予了一個飛在天上的大門框子這麽個雅號;比如空軍新一代以運-20某改進型為平台的大型預警機,該型預警機的預警雷達尺寸之巨大,已經達到了戰略級。
中國反隱身體系早期建設
關於這些主戰裝備,網路上的各種解讀汗牛充棟,咱們今天還是來說個延展出去的話題吧。空軍反隱身作戰的事兒,相信只要是八零後,九零後軍迷,空軍的反隱身作戰都是大家關註的焦點。
無它,海灣戰爭和科索沃戰爭時期,美國空軍以F-117A型戰鬥轟炸機為代表、構築的隱身攻擊體系給人的印象太過於深刻了。而與此同時、加上本世紀初,美國空軍還在著力打造以F-22A、F-35A和B-2A戰略轟炸機為代表的全隱身機隊,低可探測性戰鬥機對我們的威脅,一直在本世紀10年代中之前,都如同一柄利劍一樣牢牢地懸在我們的頭頂上。
因此,起碼在上世紀90年代,空軍就已經在思索如何進行反隱身作戰,並相應地打造了一些理論上具備探測低可探測目標的裝備。比如捷克的「維拉」反隱身雷達,該型雷達相比較常見的遠方警戒雷達,它是一種被動雷達,靠接收目標散逸出的電磁波來對目標進行反向定位,理論上可以包括射控雷達訊號,通訊訊號;比如我們經過試驗確認,美軍的低可探測性戰鬥機,在面對米波雷達時低可探測效能不好,雷達訊號特征強度將下降到-10dBsm左右的水平,變得可以被發現。因此使用米波雷達作為探測低可探測性飛機的早期預警雷達,為己方空軍機群提供預警,或者初步引導攻擊,從理論上來講也是具備一定的可行性的。
但是從早期中國的反隱身作戰體系建設來看,奇思妙想不少,拿出來的實際產品也不少,但是實際效能很難說,主要在於這樣幾點:
其一是當時能拿出來的反隱身類產品,多多少少都存在著一定的痼疾。比如各種被動雷達,普遍存在著測不準,定不好的問題,尤其是在隱身戰鬥機裝備了高指向性的保密數據鏈,配備了具備功率管理和頻率捷變功能的LPI雷達後,這種被動雷達其實在實戰條件下運用問題多多。又比如米波雷達,傳統的米波雷達由於分辨率很低,天然存在著測角精度,測距精度都差的問題,動輒可以差上幾百上千米去,這對於防空飛彈來講完全無法作戰,即使引導殲擊機也很難將殲擊機引導到正確的方向上。
其二是我們缺乏隱身戰鬥機。畢竟,要對抗一架隱身戰鬥機,最好的應對方法就是另一架隱身戰鬥機,第五代戰鬥機面對前一代戰鬥機的優勢,並不僅僅是一個低可探測效能好,更多的還是從態勢感知,到全包線機動性上的整體優勢。即使我們的反隱身雷達能夠成功發現隱身戰鬥機,但是人家的隱身戰鬥機憑借其自身優勢,依然可以生吃我們的上一代戰鬥機,更不用說人家在電子對抗,電子支援上對於我們同樣存在優勢了。所以簡而言之一句話,我們當時構建的反隱身體系,最大的問題是體系上的整體落後,不僅是單件裝備這麽簡單。
中國現在的反隱身體系
那麽從現在的角度來看,我們的新一代反隱身體系,是如何構建的呢?基本上是空基,陸基多種態勢感知手段組網,在高速數據鏈和後台處理系統的聯系下組成。
從空基態勢感知的角度來看,目前的空警-500A型預警機,包括前段時間已經在試飛的新一代大型預警機,還有某大型電子幹擾機,隨隊電子幹擾機,將成為空基反隱身作戰的主力。比如這款大型預警機,其配備有先進的雙面陣雷達,對於大型低可探測性目標的態勢感知距離,可能接近對於普通空氣動力學目標的探測距離,足以滿足空軍防禦隱身戰略轟炸機的客觀要求。尤其是多架預警機采用組網探測的模式,可以確保總有預警機對準隱身戰鬥機雷達隱身效能相對較差的後方和側面,從而為發現隱身戰鬥機創造有利條件。
除此之外,以新一代的電子幹擾機,殲-16D隨隊電子幹擾機,以及某帶有新質探測手段的預警機。所起到的作用也同樣重要,可以采用諸如光電雷達探測和被動探測的方式,在空中搜尋隱身戰鬥機的蹤跡,在和大型預警機協同的情況下,其態勢感知的效果無疑將成倍地提升。
而在陸基態勢感知方面,目前的新一代警戒雷達效能已經足夠先進,且雷達體制也在飛速進步中,如某款大型X波段有源相控陣雷達,其發射功率已經大到可以在一定的距離上燒穿隱身戰鬥機的地步。又比如新一代的多基站型被動雷達,采用三角測量的方法確保對隱身戰鬥機目標的精確測角測距,再者比如采用了新一代數位陣列技術和使用了強化演算法的新體制米波雷達,不僅可以確保對隱身戰鬥機的探測距離,其測角測距精度大大提高,已經到了可以引導空軍戰鬥機進入正確的截擊航線的程度,也就是米波反隱身雷達已經基本實用化。
在這麽多裝備中,咱要特地提一提這個飛在天上的大門框子,也就是上次公開的某反隱身無人機。咱這麽說吧,對於一架飛機來講,不僅要考慮它的前端效能,還要考慮它的後端效能能不能達到要求,比如供電效能,又比如飛行效能能不能達到要求。所以總的來說,我軍的新一代反隱身體系中,飛在天上的反隱身態勢感知單元,還是以多型號的預警機和電子幹擾機為主。
當然了,對於這些大大小小,多種形式,多個平台上的態勢感知單元來講,最為關鍵的問題,是如何將這些態勢感知單元聯系起來。隱身戰鬥機在空中基本上屬於隱顯目標,不同的方向可能探測到的雷達特征都不一樣,比如對於多基站雷達來說,同樣探測到一個目標,分時位置是否相同,雷達特征不同的情況下是否界定為是一個目標等。
這些需要低時延效能的數據鏈快速進行數據整合,以處理數十個,甚至數百個不同態勢感知平台傳遞來的資訊數據,更需要高度自動化、甚至智慧化的超級電腦進行智慧分析。因此,對於目前的反隱身體系來說,態勢感知單元只是其中一個方面,更為重要的,則是它後台的數據鏈,後台的處理單元,後台處理器系統的效能,直接決定了反隱身作戰體系的作戰效率水準。
在空基和陸基態勢感知系統基本完備,各態勢感知單元依托高速高保密性數據鏈完成組網實作資訊共享的基礎上,其實反隱身系統的打擊端反而要求是比較寬泛的。當然了效率最高的打擊兵器依然還是另外一架隱身戰鬥機,畢竟大家都是隱身戰鬥機,且一方擁有比較完備的反隱身體系支撐的情況下,己方的隱身戰鬥機可以更好地隱藏自身。可以在地面態勢單元和自動化指揮系統的引導下,始終小心翼翼地保持在敵方隱身戰鬥機的雷達截獲距離之外,同時還可以實施機動,從敵方隱身戰鬥機的側面甚至後半球進入以發起攻擊。
一些非隱身機型,也可以在己方隨隊電子對抗戰機的掩護下,壓縮隱身戰鬥機的態勢感知距離,乃至透過電子支援系統直接對敵方隱身戰鬥機實施反向定位。反隱身空戰也不是完全不能打,如果反隱身空戰可以配合上地導火力殺傷區,那麽反隱身作戰的效果會更好。
當然了,隨著空軍新一代作戰平台的出現,反隱身作戰形式必然會面臨新的更大的威脅,尤其是在新一代作戰平台具備全向,寬頻隱身效能的情況下,這一問題會變得極其突出。反隱身作戰能力已經在面臨著全新的考驗,也許在未來十年之後,反隱身作戰能力將發展到全新的層次上,發展到極其復雜、連我們都看不懂的水平。我們現在討論的許多反隱身作戰的形式,戰術和裝備等,到那個時候說不定都會過時,但無論如何,我們處在一個飛速變革的時代中,還是那句話,提高警惕,保持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