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研制沖壓空空飛彈的訊息,就像一顆小石子,投入了平靜的湖面,激起陣陣漣漪。
340公裏的射程,固體燃料沖壓發動機,這些字眼閃耀著技術的光芒,卻又讓人隱隱覺得有些不真實。
就像一個蹣跚學步的孩子,突然宣稱要跑馬拉松,這份雄心壯誌固然值得肯定,但實力究竟如何,恐怕還得打個問號。
我記得小時候,村裏有個木匠,手藝精湛,遠近聞名。
他做的家具,結實耐用,造型美觀,十裏八鄉的人都搶著要。
可後來,他迷上了雕刻,整天琢磨著雕龍畫鳳,卻把本職工作丟到了一邊。
結果,家具越做越粗糙,雕刻也始終不得要領,最終落得個兩頭不空的局面。
印度的軍工研發,會不會也走上這條老路?
阿斯特拉MK3的效能參數,確實亮眼。
但這些數據,就像櫥窗裏精心擺放的商品,只能遠觀,無法觸摸。
它真正的戰鬥力如何,還得經過實戰的檢驗。
沖壓發動機雖然比沖大,但對飛行速度的影響也不小。
3.6馬赫的最大速度,在現代空戰中,並不算突出。
更別說它的平均速度更低,飛完340公裏需要6分鐘以上。
這段時間,足夠敵機做出各種規避動作,甚至逃之夭夭。
這就好比一個拿著長矛的獵人,追逐一只敏捷的兔子,即使長矛再鋒利,也未必能夠命中目標。
而且,印度的軍工基礎,一直是塊短板。
從阿斯特拉MK1的研發歷程來看,他們似乎更擅長「整合」而不是「創新」。
各種技術難題,往往需要借助外力來解決。
這次的MK3,會不會又是同樣的套路?
西方國家會不會借此機會,把一些「半成品」技術塞給印度,讓他們當「小白鼠」?
這些疑問,就像揮之不去的陰影,籠罩在阿斯特拉MK3的光環之上。
仔細想想,印度的這種做法,也並非完全不可理解。
畢竟,在國際軍火市場上,先進武器的價格高昂,而且往往附加著各種政治條件。
自主研發,雖然困難重重,但至少可以擺脫這種受制於人的局面。
只是,這種「彎道超車」的策略,風險極高。
沒有紮實的基礎,沒有長期的積累,很難取得真正的突破。
我曾經看過一部紀錄片,講述的是中國航天的發展歷程。
從「兩彈一星」到載人航天,每一步都走得異常艱辛。
但正是這種腳踏實地的精神,讓中國航天一步步走向輝煌。
印度如果真想在軍工領域有所作為,或許應該學習這種精神,放下「速成」的幻想,踏踏實實地走好每一步。
那麽,阿斯特拉MK3的未來究竟會如何?
它能否成為印度空軍的「殺手鐧」?
它背後的技術,究竟是自主研發還是「借雞生蛋」?
這些問題,還有待時間的檢驗。
我們不妨拭目以待,看看印度這次的「趕時髦」,究竟能走多遠。
本文創作的目的就是要傳播積極向上的能量,絕對不允許有任何低階趣味或者違反規定的內容存在。要是發生了侵權的事情,就趕緊聯系我們,我們會把這個事情處理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