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華沙起義中的德軍有多雜牌?勞改犯、蘇聯偽軍和卡爾巨炮齊上陣

2024-09-16軍情

發生於1944年8月1日的波蘭國家軍華沙起義,是二戰歐洲戰場上抵抗運動對軸心國發起的最大規模的反擊戰役,亦是最為慘烈的城市爭奪戰之一。波蘭抵抗運動戰士憑借步槍、手榴彈和燃燒瓶等輕武器,在全副武裝的德國國防軍、黨衛軍和其他部隊的圍攻下,浴血奮戰,堅持了長達63天之久。

由於華沙是德國在波蘭占領區的核心地區,又瀕臨1944年8月的蘇德前線,城內部署有名目繁多的各種番號的德軍部隊。為了鎮壓起義,德軍動用了手頭所能調動的一切部隊,既有黨衛軍骷髏師、維京師這樣的精銳部隊,也有以勞改犯、蘇聯誌願者為主的黨衛軍雜牌部隊。

■電影【浴血華沙】劇照。

起義前華沙德軍留守力量

早在1939年冬,德國人就開始著手制定鎮壓在華沙可能出現的城市起義的計劃。特別是1944年夏白俄羅斯戰役失利後,相關準備工作明顯加快,華沙城內的各德國機構和兵營的建築都用鋼筋混凝土加固了,部份重要地點還設有鐵絲網和射擊戰壕,一些重要交通要道如十字路口、橋梁等也都得到了加強保護。

按照防禦計劃,德軍在華沙的防禦力量最終將達到36000人,其中包括15000名陸軍士兵、13000名空軍地勤、4000名武裝黨衛軍及4000名警察。一旦發生起義,鎮壓行動的總指揮權在華沙駐軍指揮官手中,但如果只是發生低烈度的普通騷亂,德國國防軍將並不參戰,將僅由武裝黨衛軍和警察部隊予以鎮壓。

■位於普拉夫斯卡街的德軍高射炮部隊兵營,門口修有方形碉堡。

不過受制於德軍在東線緊張的軍事形勢,截止1944年8月1日起義爆發前,德軍在華沙的駐軍僅有13000余人,其中包括近6000名國防軍士兵、4300名武裝黨衛軍及近3000名空軍地勤人員。此外德軍第10高射炮旅第80團也駐紮在華沙城內,該團共有官兵3000人,裝備有88公釐口徑高射炮114門、37公釐口徑高射炮18門和20公釐小口徑高射炮132門。

這些駐軍被以不滿編的連、營為單位,分散駐紮在華沙八個城區內的179處機構和兵營內。其中國防軍主要分散在維斯瓦河西岸城區北部的三個區、西部的交通要道拉沃區及位於市中心的老城區,武裝黨衛軍和警察則主要駐紮在南部的兩個城區,該地區擁有重要的格西沃卡集中營、黨衛軍兵營和警察街區等據點。

■南部區的黨衛軍兵營,門口修有圓柱形碉堡。

此外,坐落於維斯瓦河上的兩條鐵路大橋是連通西岸七個城區與東岸普拉赫工業區的唯一交通要道,負責守衛維斯瓦河大橋的是德軍第654工兵營第2連及鐵道工兵營的300多名官兵。工兵營是德軍各師配備的獨立工程單位,負責在野戰中為部隊構築野戰工事、架設臨時橋梁,以及修復和保衛重要的工程設施。

除了上述駐軍外,受東線瞬息萬變的戰局影響,德軍第9集團軍的一些部隊正行駛在波蘭各主要街道上開往前線,結果恰好趕上了華沙起義的突然爆發。這些部隊包括:留在普拉赫區的黨衛軍第3裝甲師(骷髏師)的一個362人的擲彈兵營,黨衛軍第5裝甲師(維京師)的一個重裝甲連,以及留在拉沃區的國防軍「赫爾曼·戈林」裝甲師的兩個裝甲步兵營和該師通訊部隊一部共1000余人、20輛坦克。

■波蘭國家軍在首日的戰鬥中繳獲一條黨衛軍「維京」師的袖帶。

■被波蘭國家軍俘獲的一輛隸屬於黨衛軍「維京」師的Sd.Kfz.251半履帶裝甲車。

首批增援華沙的黨衛軍

1944年8月1日起義爆發後,華沙城內的德軍駐軍大部份都被具有數量優勢的波蘭國家軍(約4.5萬余人)分割包圍在各據點內,暫時無法脫身。希特勒任命黨衛軍頭子希姆萊全權負責鎮壓工作,後者手忙腳亂地拼湊了一些他所能搜刮到的所有作戰單位,主要包括:

1.來自瓦爾塔總督區的一個臨時編組的警察戰鬥群,其成員包括兩個半摩托化警察連、一個摩托化憲兵連、黨衛軍「倫琴」連和第5步兵軍官學校的一個學員營。

2.由奧斯卡·叠勒旺格博士指揮的、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黨衛軍突擊旅(後被升級為黨衛軍第36擲彈兵師)。這是一支臭名昭著的部隊,其成員包括德國本土監獄裏的刑事犯、政治犯和蘇聯誌願者,甚至還有少數精神病人,相比鎮壓波蘭抵抗運動,他們顯然對殺人放火和奸淫擄掠更為感興趣。

■奧斯卡·叠勒旺格(Oskar Dirlewanger,1895-1945),負過六次傷的一戰老兵,曾因侵犯14歲少女而入獄兩年,出獄後加入黨衛軍,曾在東線後方大肆屠殺波蘭與蘇聯平民,二戰結束後在法國被波蘭看守活活打死。

3.由前蘇軍大尉卡明斯基指揮的黨衛軍RONA突擊旅,這支部隊主要由俄羅斯人和白俄羅斯人組成,其成員後來大多加入了臭名昭著的俄羅斯解放軍。由於這支部隊在鎮壓華沙起義的過程中施暴太多引起公憤,卡明斯基最後被德國人以偽造出事故的方式秘密處決。

■華沙起義中正在裝腔作勢看地圖的卡明斯基旅的軍官們。

4.兩支亞塞拜然部隊,分別是柏格曼行動隊第1營和國防軍第111團第1營。前者是由蘇軍戰俘組建於1941年10月的一個情報偵查部隊,後來發展到一個團的規模,華沙起義後被合並入第599擲彈兵旅。後者的前身是組建於1942年8月的亞塞拜然軍團,參加在華沙的軍事行動時該營尚有官兵600余人,後被改編為第599擲彈兵旅第1607團第3營。

■華沙起義中的國防軍第111團第1營。

第9集團軍指揮部也派出一些雜牌部隊,諸如第3哥薩克團、第384鐵路保護營和第572哥薩克營等,不過他們並不參與巷戰,而是在華沙城郊西北部構築警戒陣地,防止波蘭國家軍向坎皮諾斯森林地區突圍。

■華沙起義中的第3哥薩克團。

除了希姆萊所調動的這些單位外,在起義最初幾天,還有一些華沙外圍的德軍作戰單位因為碰巧與波蘭國家軍發生接觸,而被動地投入戰鬥,比如包括東普魯士第4裝甲擲彈兵團、國防軍第19裝甲師等,此戰後第19裝甲師還因積極優異的表現而得到德軍統帥部的嘉獎。

第二批增援部隊

1944年8月4日,希姆萊的這批烏合之眾開始零零散散地發動進攻,並試圖與城內被分割包圍的德軍據點打通聯系,但在起義軍的頑強抵抗下進展緩慢,因此8月7日至8日,希姆萊又用列車運來新一批部隊投入戰鬥,其中包括:

由艾伯特·威利·施密特上校指揮的第608保安團、卡利什的裝甲擲彈兵訓練營、格涅茲諾的第48擲彈兵學員營、拉維茨的第458擲彈兵訓練營、第500摩托化突擊工兵營、國防軍第501重裝甲營等。

■正在與同僚們開會的艾伯特·威利·施密特上校(右,Willy Schmidt,1892-?),一戰曾任陸軍中尉,1935年重新入伍,曾在比利時和東線執行清剿任務,1942年起指揮第608保安團,後任第286步兵師師長。

不過由於這些部隊的建制關系並不相互隸屬,擁有華沙駐軍最高指揮權的雷納·斯泰爾中將又正被波蘭國家軍圍困在政府街區的薩斯基宮內,在這種情況下,第9集團軍指揮部決定將鎮壓指揮權移交給來自波茲南的黨衛軍軍官海因茨·萊因法特。然而,叠勒旺格和卡明斯基這兩位握有重兵的驍將都不肯服從於沒有軍事經驗的萊因法特,他們更傾向於直接從同樣沒有軍事經驗的希姆萊那裏獲得命令。

為了解決華沙德軍各部指揮不統一的問題,1944年8月14日,希特勒任命黨衛軍上將巴哈·齊列夫斯基擔任「華沙地區總司令」一職,統一指揮城區所有國防軍、黨衛軍和警察單位,他具有在東線清剿遊擊隊的經驗。黨衛軍上校保羅·奧托·蓋貝爾原是華沙地區黨衛軍和警察指揮官,現在則被任命為巴哈·齊列夫斯基上將的參謀長。

■正在給士兵們訓話的巴哈·齊列夫斯基(Bach-Zelewski,1899-1972),他在二戰中曾在東線指揮殺害了超過20萬名猶太平民,然而有趣的是他的三個姐妹卻都嫁給了猶太人。

第三批增援部隊

雖然由於德軍的不斷增援,已經事實上將波蘭國家軍反圍困在華沙城區內,但由於國家軍的浴血奮戰,使得德軍的傷亡數位不斷攀升,感到勢單力薄的巴哈·齊列夫斯基又請求了第三批部隊、特別是用於巷戰攻堅的重炮部隊的加入,這些形形色色的獨立作戰單位包括:

第201、1000重型迫擊炮連、裝備有遙控爆破坦克「歌利亞」的工兵營分隊、第218突擊坦克連、裝備有600公釐口徑「卡爾」自行臼炮的第638炮兵連、裝備有380公釐口徑「佛烈德利赫」列車炮的第686鐵道炮兵連、第46、501、627摩托化突擊工兵營、輕型火焰噴射器營等。

■華沙巷戰中操作「歌利亞」的德軍工兵營分隊。

此外作為仆從軍的匈牙利第2預備軍第23預備役師也被調來,他們原本負責頂替已經投入巷戰的第3哥薩克團把守華沙城郊西北部的警戒陣地,但不得不說這幫匈牙利人其實是二五仔,他們中的大部份都是迫於德軍淫威才當了偽軍,這會兒更是趁機允許一些國家軍小部隊越過自己的陣地逃出華沙城。

至此,用了不到三周的時間,巴哈·齊列夫斯基上將終於集結25000人的機動部隊,除了裝備有常見的大炮、坦克和裝甲車等武器外,甚至還不惜代價地用上了380公釐「佛烈德利赫」列車炮、600公釐「卡爾」自行臼炮和履帶式遙控自爆坦克「歌利亞」,把整個華沙城變成了一個德國陸軍武器的試驗場。

■正在向華沙老城區轟擊的600公釐「卡爾」自行臼炮。

另一方面,空軍大將勞勃·馮·格萊姆指揮的第6航空隊則為德軍地面部隊提供了空中支援。參與空襲的單位包括第1轟炸機聯隊第1中隊和第77轟炸機聯隊第4中隊的Ju-87俯沖轟炸機,以及第51戰鬥機聯隊第1中隊的Bf-109戰鬥機。空襲中Ju-87總共出動1204架次,Bf-109總共出動204架次,加上其他型號轟炸機的輔助,總計投彈近1580噸。

■1944年8月轟炸華沙老城區的德軍Ju-87俯沖轟炸機。

最後加入戰鬥的德國國防軍

面對德軍的優勢兵力,波蘭國家軍視死如歸,在歷時近兩周(8月19日至9月2日)的波蘭老城區保衛戰中給予德軍很大殺傷。巴哈·齊列夫斯基再次要求補充兵力,但這時整個波蘭前線形勢嚴峻,希姆萊只能勉強派出第17、34警察團予以支援。

不過到9月中旬,形勢發生變化,羅科索夫斯基指揮的蘇聯紅軍一部攻占了維斯瓦河東岸的普拉赫工業區,被蘇聯人驅逐過來的德國國防軍第25裝甲師(月光師)頂替了已經傷亡不小的第19裝甲師,投入到對華沙北部城區的爭奪戰中。該師於1942年2月組建於挪威,曾大量裝備法制坦克,後於1944年春短暫解散後重建。

此時,在華沙城區作戰的國防軍各單位兵員數量已經超過了武裝黨衛軍,第9集團軍司令部曾試圖接管巴哈·齊列夫斯基的指揮權。但希特勒覺得這位黨衛軍上將已經做得很不錯了,就讓他一直指揮到10月初城內的國家軍全部投降為止。由於初期的混亂與缺乏統一指揮,在這63天的激烈巷戰中,參戰的50000余名德軍共付出了陣亡7000余人、負傷9000余人的慘重代價!

■國家軍總司令「羅爾」向齊列夫斯基投降。出於綜合考慮,德國人給予了國家軍一個「體面」的投降,算是給足了波蘭人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