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 年 9 月 1 號,德國悄悄調動了 58 個師(裏邊有差不多 3000 輛坦克和 6000 門大炮),像一群沈默又快速的狼一樣猛撲向波蘭。這就是挺有名的「閃擊波蘭」,它意味著二戰真正開始了。德國出兵後,英法兩國進行譴責,還對德軍宣戰。可英法兩國光說不打,戰爭就只在嘴上說說,當時的人嘲笑這是「靜坐戰」。
10月的時候,德國統帥部弄出個繼續攻打西歐的「黃色方案」,曼施坦因不贊同這個計劃,還拿出了他自己的閃電計劃,希特勒對這閃電計劃特別欣賞。
1940 年 2 月,「曼施坦因計劃」被德國統帥部正式認可。這年 5 月,德軍很快做好了戰略安排,出人意料地從荷蘭、比利時那邊過去,繞開了馬奇諾防線,采用兩面夾攻的辦法,沒多久就把英法聯軍給徹底打敗了。
1940 年 6 月 22 號,法國宣告投降,跟德國簽了貢比涅停戰協定(也叫康邊停戰協定)。就這麽著,存在了七十多年的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玩兒完了。這貢比涅停戰協定說,法國得停止所有抵抗舉動,得把海陸空三軍都給解散了,還得答應德國占領包括巴黎在內的五分之三個法國的地方,就連占領區德軍的花費也得法國掏。
面對這般苛刻,甚至帶點兒侮辱性的條件,維希政府也只好忍著認了。還得在心裏偷著樂德國沒把事兒做絕。要知道,德法之間有著好幾十年解不開的仇怨,德國把法國徹底占了,其實也不算稀奇。
那為啥德國要扶持維希政府,給法國留條活路呢?
【主要原因】
那時候的法國其實叫「法蘭西國家」,只是因為政府在維希,所以就被叫做維希政府。這個國家的頭兒是貝當元帥,他在一戰時可是法國大名鼎鼎的民族英雄呢。
可憐的貝當元帥這下子晚節沒保住,從「民族英雄」變成了「傀儡法奸」。
維希法國是貝當元帥掌控的,和一般的傀儡政府不太一樣。它有一定的獨立性,雖說得受德國監督和管控吧,但能管一部份地區,還能指揮一部份軍隊。德國沒直接占領,而是弄了個傀儡政府,還給維希法國一些獨立權,原因挺簡單,就是德國實力不夠。
德國在歐洲戰場上確實把法國的地面力量打得稀裏嘩啦,可法國還有很厲害的海軍呢,而且它的殖民地也特別廣,在英國之後,尤其是像法屬非洲、艾爾及利亞、喀麥隆、法屬赤道非洲這些非洲地區的殖民地。就德國當時那點實力,英美要是去搶這些特別大的殖民地,德國根本沒本事全給接手了。
一戰打完後,德國作為戰敗的一方,被狠狠削弱了。雖說德國在好幾年的秘密備戰裏,又整出了挺強的戰鬥力,可跟那些老牌殖民帝國一比,德國就像個嚴重偏科的復讀生似的,尤其在海軍這塊,差距還不小呢。就算德軍的地面部隊能在一個多月的時間裏,把號稱歐洲最強的法國陸軍打得稀裏嘩啦。
可坦克沒法下水啊,要是戰場挪到海上了,德國那優勢就沒了,所以德國也就沒本事迅速接管法國在全球的殖民體系了。
但這些殖民地特別重要,它們不光給過去的法國供應了好多資源,也是法國商品的銷售地,而且還有不少的武裝力量呢。對德國來講,就算不能把全部殖民地都拿下,那也得起碼保證這些殖民地不會跑去幫德國的對頭。
所以呢,對德國來講,要是把法國全部占領了,得到的也就剩下那半個法國罷了,可失去的卻是那麽大的海外勢力。要是扶持個傀儡政府呢,就能保證這些殖民地起碼不會很快就倒向對方那邊,反過來變成敵人手裏的利器。
再一個原因是法國海軍。說到海軍,德國跟老牌帝國的差距那是相當明顯,這真不能怪德國人不使勁兒,畢竟德國多數時候是個重視陸地的國家,他們更看重地面部隊和能配合地面部隊進攻的空中部隊。而且德國以前的海軍軍艦大多在一戰結束後被迫自己弄沈了,造軍艦既麻煩又費勁兒,有個說法叫百年海軍呢。所以二戰時德國的海軍成了德國的弱點,跟英國海軍較量時幾乎處處吃虧。
法國投降後,它那強大的海軍力量沒受啥大影響被較好地留存了下來。要是德國徹底占領法國,那可不好說法國海軍會咋整。可要是弄個傀儡政府呢,就能借這傀儡政府把編制還完整的法國海軍拉攏過來,好補上德軍的不足。
實話說,要是法國海軍能順當地歸到德國那兒去。那對英國可就真是大災難了。這就表示德國有足夠本事把地面部隊送到英國本土上。所以啊,表面上裝著有紳士樣兒,實際心狠手辣的英國人,在法國亂套的時候,毫不遲疑地對以前的盟友下狠手了。先是在撤退的時候讓法國部隊斷後,接著又搞了個「弩炮計劃」,偷偷襲擊在港口休整的法軍,給以前的戰友下了最後命令——「要麽加入英國,要麽被英軍弄沈」。最後,好多不願意低頭的法國海軍自己把船弄沈了,剩下的部份則被英軍給打沈了。
這事兒把得知訊息的法國民眾氣得不行——德國人都能讓法國留著艦隊,可作為盟友的英國人卻不讓,這咋回事兒啊?不少法國部隊在二戰時平常表現挺糟糕,但跟英國軍隊對上時反倒戰鬥力挺強,也許這就是【道德經】說的「哀兵必勝」吧。
法國人咋就那麽不待見英國人呢?二戰中期往後那段時間,維希政府裏有一部份將領不肯聽德國的,還對德國有攻擊性,德國就要求法國海軍放下武器。這時候英國跳出來了,說只要法國艦隊加入英國,就能給他們提供保護。可沒想到,法國海軍既不想跟著德國幹,也不想求英國幫忙,寧可全都自己弄沈了,曾經那世界排第四的海軍就這麽沒了。
【次要原因】
二戰後期,特別是美國加入戰爭後,法國的那些海外殖民地漸漸被英美聯軍給占了,就這麽個情況,德國索性派兵把法國整個國家都給占了,維希政府也就這樣結束了。
這麽一瞧就能明白,德國之所以願意讓法國維希政府存在,主要就是因為想穩住海外殖民地。
另外,還有不少次要原因呢。先說文化方面,歐洲沒那種滅國的文化傳統(咱中國其實也有類似觀念,像「興滅繼絶」)。歐洲人有他們自己的一套表面規矩,這是由傳統歐洲文明的價值觀決定的。這裏面好多地方跟東方文化差別大了去了,比方說東方一般覺得丟了地是恥辱,講究「人在陣地在」,可西方不是這樣,戰局要是特別不利,他們就能理所當然地投降,那就是「陣地可以丟,人得保住」。在歐洲近代史上,很少有把另一個國家完全占領並吞並的情況(雖說也不是完全沒有),這也許和歐洲沒有「大一統思想」有關系。
其次,要是德國表明要直接把法國給占了,那極有可能讓法國人產生特別強烈的抵抗心思,還保有實力的法軍、民間的遊擊隊以及秘密會社能把德軍搞得特別頭疼。這些反德的力量肯定會得到英國的幫襯,這樣就會給德軍帶來好多麻煩。拿一些戰略遊戲的模式能說明這個情況——比起直接占領,靠傀儡去掌控敵城能讓這個地區的老百姓沒那麽不滿(就像文明系列那樣)。
其實,弄個傀儡政府不算啥昏招,那時候維希政府得到了世界上好多國家的認可,連美國都覺得維希政府是法國唯一合法的政府呢。可自由法國的合法性就只有英國承認。在維希政府管著的時候,挺多法國人給德國出了不少力,就像德國快完犢子的時候,在國會大廈前死磕的部隊裏就有不少法國人。
總的來講,德國人扶持維希政府,這不光是現實所需,也是在實力不夠時沒辦法的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