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在中東折騰了9個月,美軍要將對付胡塞的經驗,用在解放軍身上?

2024-09-16軍情
#三分鐘講知識#近期,美國【戰區】網站釋出了一則引人註目的采訪報道。受訪物件是美國海軍艾森豪號航母(CVN-69)艦長喬達·希爾上校,他詳細介紹了該航母在紅海長達9個多月的部署情況。這次部署被描述為"自韓戰以來最危險、最艱苦的一次",航母及其護衛艦在此期間發射了近800枚飛彈和其他彈藥,還協助以色列抵禦了來自伊朗的首次直接飛彈攻擊。

在這場堪稱"歷史性"的部署中,美軍確實積累了不少經驗,也創造了諸多"第一次"。然而,當被問及這些經驗是否適用於未來可能與中國的高端作戰時,希爾上校的回答卻令人頗感意外。塔克辛心滿滿地表示:"是的。一些後勤方面的挑戰,彈性方面的挑戰,以及我們在無人機和飛彈方面學到的一些東西。我認為所有這些都適用於未來的戰鬥。"

聽到這番言論,我們不禁讓人想問:希爾上校,你是認真的嗎?把對付胡塞武裝的經驗套用到可能與中國的對抗中,會不會太迷之自信了。

在紅海作戰時,胡塞武裝雖然給美軍造成了不小麻煩,但其武器裝備與解放軍相比,可以說是"小巫見大巫"。胡塞武裝用的是什麽?不過是些簡陋的火箭彈和廉價無人機。而解放軍呢?擁有航母、現代化軍艦、各類先進飛彈系統,其中不乏高超音速武器,這完全是兩個不同量級的對手。

希爾在采訪中提到,航母上的武器足以應付幾個月的海上作戰,彈藥庫容量堪比兩艘船。聽起來很了不起,但是,如果面對的是解放軍而不是胡塞武裝,情況可就大不相同了。艾森豪號在紅海還能從容地選擇"正確的目標"使用"正確的武器",但在面對解放軍時,恐怕連靠近第一、第二島鏈的機會都沒有,就可能遭遇致命打擊。

說到這裏,不得不感嘆美軍高層的"迷之自信"。把對付遊擊隊的經驗當作應對現代化大國的法寶,這種思維方式著實令人費解。難道他們真的認為,解放軍的實力與胡塞武裝相當?如果真是這樣想,那可就大錯特錯了。

讓我們來做個簡單的對比。胡塞武裝的無人機,造價可能就幾千美元一架,而解放軍的無人作戰系統可是包括了高空、中空、低空全方位的作戰平台。胡塞武裝的飛彈精度和射程有限,而解放軍的反艦飛彈不僅射程遠、精度高,還有可變彈道等先進技術。更不用說解放軍還擁有航母編隊、隱形戰機等現代化裝備。

如果美軍真的把紅海的經驗照搬到太平洋,恐怕會吃大虧。想象一下,當艾森豪號還在為擊落幾架低成本無人機沾沾自喜時,解放軍的反艦彈道飛彈可能已經釘選了它的位置。當美軍還在研究如何應對簡陋的自殺式無人艇時,解放軍的隱形戰機和潛艇可能已經形成了多維立體的進攻態勢。

不得不說,希爾上校的言論反映了一個嚴重的問題:美軍可能低估了未來可能面對的挑戰。把在紅海積累的經驗視為應對中國的"法寶",這種思維方式可能會讓美軍在未來的沖突中處於被動地位。

當然,我們不能完全否定美軍在紅海獲得的經驗。處理後勤挑戰、提高作戰彈性確實是通用的軍事智慧。但是,如果美軍認為這些就足以應對一個現代化大國的挑戰,那未免太過天真了。

看到這裏,我們不禁要問:美軍高層是否真的了解他們可能面對的對手?他們是否做好了迎接真正高端對抗的準備?如果連評估對手實力這樣基本的工作都做不到位,那麽美軍在未來可能的沖突中,恐怕會遇到比在紅海更大的麻煩。

客觀來說,解放軍不是胡塞武裝,中國更不是葉門。妄圖用對付遊擊隊的經驗來應對現代化大國,這種想法不僅天真,而且危險,它可能導致美軍在制定戰略和戰術時出現重大失誤,最終在可能的沖突中吃盡苦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