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知網 原創稿
在一片昏暗的電影院裏,美國的民眾正在觀看電影【我們曾是戰士】,這是美國導演蘭道爾·華勒斯根據越南戰爭中的真實戰鬥,改編而來的電影。
看著一群剛剛完成訓練的新兵蛋子,在與越南的戰鬥中損失慘重,在場的美國觀眾不禁為這些同胞們的英勇而落淚。
看完電影的他們,也清楚地了解到了美軍在越南戰爭中的犧牲,心中湧出了一種強烈的自豪感。
其實,有關越南戰爭的電影,美國還拍了許多,諸如【現代啟示錄】、【野戰排】等,但奇怪的是,近代對美國同樣影響非常深遠的【韓戰】,卻幾乎很難在美國的大熒幕上看到。
要知道,無論是越南戰爭亦或者是韓戰,美國都屬於戰敗的一方,為何美國會更願意拍越南戰爭的電影,而對韓戰方面的電影進行區別對待呢?
發動越南戰爭的原因
想了解這個問題,就先要知曉美國發動越南戰爭的原因。
越南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是法國的殖民地,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越南人民漸漸地開始了自己的反抗,他們不願再被法國殖民,想要建立起一個屬於越南自己的政權。
因此,在1945年的時候,越南與法國進行了一場民族解放戰爭,這場戰爭一直打到1954年日內瓦會議的時候才結束,當時中國與蘇聯一致提出讓法國與越南停火,而法軍也就此撤出了越南。
在將法國從越南趕出去以後,越南國內本已經漸漸趨向安穩了,而南北兩方政權也達成了有關的協定,可就在這個時候,美國卻坐不住了。
在美國人看來,若是越南完成了統一,那很有可能會形成一條反美的統一戰線,這對美國是非常不利的。
同時,美國也擔心蘇聯會借助越南擴張其在東南亞地區的勢力,畢竟比起美國,屬於社會主義陣營的蘇聯顯然更受越南信任。
若是美國任由越南發展下去的話,那美國無疑會失去在東南亞地區的防線,這是美國絕不會容忍的事情。
除此以外,控制越南對美國的誘惑很大,這主要是因為越南位於歐亞大陸的中心位置。
如果美國能將越南掌握在手中,那麽便能借助越南進一步影響到印度半島、南海以及南亞一帶,這有利於美國在冷戰中壓制住蘇聯。
正因為如此,美國開始向南越提供經濟上乃至於軍事上的支持,其企圖透過扶持南越政府,從而在印度支那根建立起屬於自己的一道防線。從這一點來看,美國之所以會對越南發動戰爭,最大的目的便是為了抵觸共產主義蔓延到全世界,否則,這將不利於美國保持世界領頭羊的位置。
所以,越南戰爭的發動,其實也能說是美國的一場榮譽之戰,美國需要透過這場戰鬥來向世界展現自己的實力,從而保住世界老大的寶座。可惜的是,因為南越的軍隊不堪重任,遲遲無法在與北越的戰鬥中取得優勢,美國不得不在1961年的時候親自下場,派遣了特種部隊進入越南直接參戰。
而在這之後,戰爭的規模更是越來越大,等到了1968年的時候,侵略越南的美軍人數更是總共達到了54萬多人,這已經與美國當初不親自介入越南內戰的初衷相悖,但對美國來說,這也是無奈之舉。
當然,美軍此次大規模介入越南,美國民眾在最開始的階段是對政府表示支持的,因為他們明白政府之所以發動越南戰爭,是為了阻止共產主義的侵略,以維持美國在世界上的霸主地位。
盡管後來隨著越南戰爭的持續時間過長,遲遲無法取得實質性的突破,越來越多的美國民眾開始對越南戰爭進行了反對。
但美國人民之所以反對,也是因為長期的戰爭給他們帶來了太多的損失,並不是因為他們本身對政府發起戰爭的目的有質疑。
由此,我們便能看出,越南戰爭最終雖然以失敗而告終,但美國民眾卻認為這場戰爭是體面的,發動戰爭的原因也是出於維護美國自身的利益,是必須發動的戰爭。
正是如此,美國導演才願意去拍攝越南戰爭題材的電影。
畢竟這型別的電影既能凸顯出美國英雄主義的壯麗,也能讓更多的美國人民心生自豪。
羞於提起的韓戰
相比起為了維護霸主地位而「不得不」發起的越南戰爭,韓戰對美國來說,可就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回憶了。
越南戰爭雖然最終敗了,但美國一是在開戰的時候有著維護地位、阻止共產主義蔓延的理由;二是從開戰以後,美國始終保持著冷靜與清醒,一直到後來迫不得已之下,才不得不派遣軍隊參與戰鬥。
所以從始至終,美國都不失一個大國該有的「風度」,這場戰爭對美國來說,也不過是一場有必要打但最終卻打輸了的敗仗罷了。
反觀韓戰可就完全不一樣了。
首先,發動韓戰的必要性與越南戰爭是無法相提並論的。
對於越南戰爭,美國認為如果不發動的話,那自己的地位就會受到威脅;但對於韓戰,當時北韓是在進行內戰,這場戰鬥最終究竟是哪一方獲勝,都對美國造成不了太大的影響,更不用說會損害到美國的利益。
因此,美國發動韓戰,既是對國際法的一種無視,也是為了謀求自身在亞太地區的戰略與利益而發動的、一場非正義性的侵略戰爭。
這場對朝戰爭,美國不僅得不到國際上其他國家的支持,就連美國自己的民眾,都非常不支持。
在美國民眾看來,南韓與北韓兩者在進行內戰,美國完全沒有必要去插手它們之間的戰鬥。
這不僅會讓美國在國際上的形象受到負面的影響,而且還會耗費大量的經費與人力。
韓戰開始以後,對美國經濟產生負面影響的同時,還給許多軍人家庭帶來痛苦與悲傷,畢竟打仗最苦的便是參戰的士兵。
而且,美國在發動韓戰以後,其態度是非常激進的。
在剛剛開始戰爭的時候,美國方面的訴求其實只是讓北韓退回三八線,因為南韓有著美國的支援,所以北韓完全不是南韓的對手,很快便被打得節節敗退。
按理說,此時的美國就應該和北韓簽訂和平停戰協定了,畢竟,其參加韓戰的訴求在此時已經實作了。
然而,美國的野心並沒有就此澆滅,美國在韓戰的總指揮者麥克亞瑟將軍卻認為美國不應該就此撤退,而應該繼續向北推進,徹底地拿下北韓,這樣才能讓自己的利益得到最大化。
事實上,以美國當時的軍事實力,若是沒有其他外力介入的話,那麥克亞瑟的這一想法是絕對能夠實作的。
然而,美國卻小瞧了中國對自身安全以及民族大義的重視。
在美軍執意繼續對北韓動手以後,中國毅然決然地加入到了韓戰之中,因為中方心裏清楚,若是任由美國掌控北韓的話,那之後的局面對中國將會非常地不利。
在中國人民誌願軍對北韓進行支援以後,美軍很明顯無法再像之前那般壓制北韓。
最終美軍也是被人民誌願軍與北韓軍隊打退,美國不顧一切也要介入的韓戰,就此以失敗告終。
而美國在此戰中得到的,除了一個「戰敗方」的身份以外,也就只有國際上的罵名,以及經濟軍事方面的損失了。
別看美國家大業大,一場戰爭對其的損失不值一提。
但是要知道,美國在韓戰中花費的物資達到了七千三百多萬噸,傷亡的美軍人數更是高達十四萬人,這樣的損失足以讓美國肉疼不已了。
由此來看,比起越南戰爭,美國在韓戰的整個過程,很明顯是沖動且不理智的,其不僅師出無名,最終結束的時候也非常狼狽,一點作為世界大國應該有的體面都沒有。
正因為如此,韓戰成為了美國政府與美國人民都羞於提起的一場戰爭。
這樣一場非常失敗的戰爭,美國的導演又怎麽可能專門拍成電影呢?這豈不是打美國人自己的臉!
傳媒技術的差距
除了越南戰爭與韓戰本身對美國的意義不同以外,有關越南戰爭題材的電影之所以更多,還因為兩場戰爭發生年代的傳媒技術有所差距。
美國參加韓戰的時間,是在1950年到1953年這一期間,當時美國的傳媒技術雖然走在世界的前列,但也沒覆蓋到每一個美國民眾的家中。
拿電視來說,在1950年的時候,整個美國擁有電視的家庭,連十分之一都沒有達到。
因此,在韓戰發生以後,並不是每一個美國人都知道戰爭已經開始了。
當時大多數美國人想要獲取新聞訊息,還是只能透過報紙、收音機等方式。
而這兩種資訊獲取方式不像電視那樣及時,互動性也沒有電視那樣高。
許多美國人即使知道了韓戰已經發動,也只是知道了這麽一件事情,心裏對戰爭的發生是沒有太大波動的。
即使後來戰爭打輸了,美國民眾也只是知道自己的家庭與收入因為戰爭而受到了很大的影響。
至於戰爭本身,美國為戰爭投入了多少成本、犧牲了多少士兵,很多人是不甚了解的,這場戰爭在他們的記憶中也是非常模糊的。
相比之下,在越南戰爭發生期間,電視基本已經普及到了美國的家家戶戶。
美國民眾可以直接從電視上看到越南戰爭的新聞,前一天發生的戰鬥,很快就能在第二天的電視上看到,而且有的直播畫面更能讓美國民眾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這更能讓美國民眾對越南戰爭產生共鳴。
如此一來,越南戰爭題材的電影會更容易引起美國民眾的興趣。
至於有關韓戰的電影,美國民眾本就對其沒有印象,又如何會專門去電影院觀看呢?
電影市場的考量
制作一部電影向來就要考慮多個方面,除了以上提到的幾點以外,還要對這部電影上映以後,在市場的受歡迎度進行評估。
美國導演之所以會更願意拍攝越南戰爭題材的電影,自然是他們認為這系列的電影會更加受觀眾歡迎。
首先,越南戰爭的知名度要遠勝於韓戰;
其次,比起毫無英雄主義體現的韓戰,越南戰爭更能體現美國由上至下的英雄主義。
對美國民眾來說,越南戰爭中出現的多位美國戰士,也讓他們感受到了強烈的英雄主義。
比如在越南戰爭期間服役於美國海軍陸戰隊從事狙擊手職務的狙擊手查克·馬威尼,還有冒名頂替、以玩伴身份投入戰場卻屢屢立下戰功的美國小哥保羅·馬哈等。
這些美國戰士在越戰中展現出來的英雄本色,若是拍成電影的話,一定能夠引起觀眾的興趣。
除了以上兩點以外,比起越戰來說,韓戰的局勢過於復雜。
無論是參戰國的數量,亦或者是戰爭開始的原因,都難以在幾小時不到的電影中描述清楚,這也讓導演很難構建出一部完美的電影。
結語
總的來說,美國之所以更願意拍攝越南戰爭題材的電影而不去拍韓戰,其實是有很多原因的。
至於美國大多數民眾自身,對發動越南戰爭與韓戰的看法,也是有所不同的。
而這其中,又何嘗沒有美國政府與美國社會出於「淡化韓戰的歷史與真相」的目的,而故意為之的呢?
參考資料:
好萊塢越戰電影的神話建構及其修辭術研究(1975-1990)——麥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