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北歐小德國:二戰芬蘭軍隊軍服詳解

2024-10-30軍情

網上介紹二戰芬蘭軍服的資料比較少,今天就來介紹下二戰期間芬蘭軍隊M/36軍服。

M/36軍服的發展

M/36軍服是二戰芬蘭軍隊使用的標準軍裝,戰後還一直使用到1960年代。M36軍服由野戰裝備委員會(芬蘭語:Kenttävarustustoimikunta)設計和發行,該委員會由艾爾內·海金海姆(Aarne Heikinheimo)上校領導(海金海姆後任步兵少將兼督察長,1938年在試射47公釐迫擊炮原型時意外身亡),委員會成員包括獵兵軍官(一戰中普魯士第27獵兵營的芬蘭誌願者)。委員會指出開發新軍服的官方原因是原M27野戰服不適合作戰使用,實際上原因更多的是M/27野戰服在駐軍和閱兵儀式上不夠體面。此外委員會一些成員也有其他動機,其中包括同國民衛隊之間的競爭,或從視覺上將芬蘭軍隊同國民衛隊區分開。

下圖為芬蘭陸軍上士(ylikersantti),身穿M/36夏季軍服,M/36馬褲和M/36野戰帽。綠底白邊領章代表他是一名步兵。腰部為M/30軍用腰帶,配有皮革手槍套,裏面通常是M/19手槍。

委員會在開發新軍服方面投入大量精力。1933年委員會開始進行工作,並從德國和英國購買最新型的軍服樣品。從1920年代末芬蘭軍官就奉命收集他們駐紮國的軍服樣品,布料樣品和其他裝備,為開發新的軍服和裝備提供參考資料。早期委員會曾考慮用棉布材料,但經過測試沒有一種可用的棉織物能夠經過反復洗滌而不變形或褪色,最終棉布軍服方案被放棄,羊毛成為唯一可能用於制作新軍服的面料。

下圖為芬蘭陸軍列兵(sotamies)的M/36軍服。綠底白邊的領章和肩章的交叉步槍黃銅徽章都表明這名士兵是步兵。下身為M/36直筒褲,手裏拿的是M/27步槍,腰部為M/22軍用腰帶,配有德式彈藥袋和刺刀。士兵頭上戴的M/36野戰帽,腳上是黑色皮革長筒靴。

備註:二戰期間芬蘭陸軍軍銜標誌

兵種標誌

M/34試驗軍服(kokeilupuku M/34)

作為M/36軍服開發過程的一部份,委員會首先開發了一種M/34試驗軍服作為實地測試之用。M/34試驗軍服面料為羊毛,比M/27野戰服的面料更薄,更緊和更輕,這使M/34試驗軍服重量更輕,更容易幹,而且具有更好的抗風效能,保暖性和M/27野戰服差不多。

M/34外衣(kokeilupuvun m/34 takki)

M/34外衣直接以德國陸軍M33軍服作為基礎,但並沒有直接照搬,而是經過了一些改動。其中比較明顯的是德國M33軍服衣門襟紐扣為四枚,而M/34外衣稍長,有五枚紐扣。從尺寸上看到M/34外衣比M33軍服更寬松,而且背部也沒有開衩。M/34外衣背面是平,但有兩個褶縫(褶向內縫起來),必要時可以剪開,為腰部提供更多空間。M/34外衣有一個低折領,可以開啟成開領樣式。

下圖為一名芬蘭士兵身穿M/34外衣。外衣衣領可以變成開領樣式,領章上是條紋圖案。

M/34外衣有多種袖口設計,分為有紐扣和無紐扣樣式。M/34外衣的口袋上帶袋蓋,袋蓋紐扣上印有芬蘭國徽獅子圖案,錐形肩章也用了同樣紐扣。M/34軍服最初有多種顏色,但只有兩種顏色在陸軍進行實地測試中透過,分別是綠灰色(和德國M33軍服顏色相同)和綠褐色(和M/27野戰服顏色相同)。當時芬蘭陸軍的軍服沒有采用開領設計,所以M/34外衣可以和綠色圍巾或暖頸套搭配使用。

芬蘭軍隊向九個軍事單位發放了數量有限的M/34試驗軍服,用於實地測試之用。這些單位大多是步兵部隊,還有炮兵,騎兵,海岸炮兵和空軍。雖然M/34試驗軍服最初只作為野戰服,但在許多被分發的部隊中,也允許用於節日軍服。大部份(至少數百套)發放給軍事單位用於野戰測試的軍服由綠褐色羊毛制成,只有少數(數十套)由灰綠色羊毛制成。M/34試驗軍服還有灰色版本,但數量極少,而且可能沒有經過實地測試。

M/34軍褲(kokeilupuvun m/34 housut)

M/34軍褲共有三種型別:馬褲,騎馬褲和直筒褲。三種軍褲和M/27野戰服的軍褲類似,所以並沒有完全重新設計開發。M/34軍褲和M/27軍褲主要區別在於使用了更輕和更緊的羊毛。三種軍褲的上部都帶麻布襯裏,前口袋略微傾斜,左側有小口袋可放懷表。軍褲沒有配腰帶環,因為是為了配合吊帶使用而設計,腰部還有固定吊帶的紐扣。褲腰兩側還有長約10厘米的收緊帶,用於調節腰圍。收緊帶為一根布帶,使用小金屬扣調節。

M/34野戰帽(kenttälakki m/34)

M/34野戰帽是直接以1918年芬蘭白軍佩戴的獵兵型野戰帽為基礎設計,芬蘭國民衛隊(Suojeluskunta)也一直使用這種野戰帽。芬蘭白軍野戰帽來源於一戰奧匈帝國和德國山地部隊佩戴的山地帽。M/34野戰帽由和外衣一樣的羊毛制成,直筒型帶帽檐,帽身兩邊折疊護耳,可以下翻覆蓋頸部和耳朵部份。

委員會在規劃M/34野戰帽的具體設計時,參考了現有國民衛隊野戰帽和奧地利山地帽。M/34野戰帽設計為全季使用,所以配備了可拆卸內襯,並用按扣固定。雖然M/34野戰帽很快被M/36野戰帽所取代,但M/34野戰帽的產量很大,約為20000頂,所以在二戰結束前仍在芬蘭軍隊使用。M/34野戰帽最初是作為冬帽之用,但測試證明配備襯裏的野戰帽還是不夠保暖,所以在冬季戰爭(蘇芬戰爭)前夕,芬蘭軍隊決定推出單獨的冬帽,名為M/39毛皮帽(turkislakki m/39)。

下圖是M/34野戰帽。這頂野戰帽的布料顏色和M/36野戰帽十分接近。帽正面上方為白藍白三色帽徽,下面是兩個帶獅子圖案的紐扣,用於固定護耳。M/34野戰帽和M/36野戰帽主要在於高度,前者明顯高於後者。

M/36軍服

M/36外衣(asetakki m/36)

M/36外衣繼承了M/34外衣,但還有一些明顯的變化,最大的變化是將羊毛面料顏色改為鋼灰色,這要歸功於陸軍中將哈拉爾德·厄奎斯特(Harald Öhquist)的提議。改變面料顏色主要出於經濟方面考慮,這樣就可以繼續使用為舊款M/22軍服采購的面料。另一個變化是用波蘭式折疊領取代了M/34外衣的開領設計,並用兩個小金屬鉤閉合。改變外衣衣領的主要推動者是當時芬蘭陸軍司令雨果·厄斯特曼(Hugo Österman),他認為敞開外衣紐扣和使用開領很容易導致士兵外觀不整齊。

下圖為1941年生產的炮兵列兵(tykkimies)的M/36外衣。領章為紅色底黑邊和肩章的燃燒炮彈黃銅徽章代表炮兵。

M/36外衣最終變為鋼灰色羊毛制成,衣門襟為六枚紐扣。兩個帶袋蓋胸口,寬約10到12厘米;兩個帶袋蓋胯袋,寬約19到22厘米。衣門襟和袋蓋紐扣都帶有獅子圖案。

外衣背面沒有中縫,但兩側有褶縫。背面腰部位置有金屬托鉤,用來固定軍用腰帶位置。

外衣衣領使用鋼灰色羊毛制成,為立式折疊領,高約5到7厘米。外衣袖口為直筒袖口,有約12厘米長的開縫,用兩枚隱藏小紐扣閉合。袖口內藏一枚小紐扣,可用於收緊袖口。外衣肩帶同樣使用鋼灰色羊毛制成,寬約6到6.5厘米,肩帶靠近頭部位置逐漸變窄。肩帶固定紐扣帶有獅子圖案。

在一定程度上M/36外衣是為了替代M/22外衣。M/36外衣可以根據士兵的情況進行較大程度的調整。M/36外衣剪裁更好,而且寬松,尺寸設計是為在需要時可以在外衣下穿幾件衣服情況而設計。而且M/36外衣更具適應力,因為外衣背面有兩個褶縫,長20厘米,從7厘米處開始縫合,如有需要可以剪開,為腰部提供更多空間。外衣背面有三組孔位,可以為腰帶托鉤調整位置。除了胸袋和胯袋,M/36外衣在內側下擺處設有內袋,可以放置急救繃帶等。

總的來說M/36外衣在作戰方面比M/22外衣略勝一籌,但不一定比M/27野戰服更好,開發M/36外衣的主要原因是美觀和現有舊款制服的相容性。

下圖為炮兵上尉(Kapteeni)的M/36外衣。領章為紅底黑邊,肩帶有紅色滾邊(1941年後取消滾邊)。胸前斜肩帶和野戰帽左側的紅黑色三角形是繼續戰爭(蘇德戰爭,芬蘭認為是冬季戰爭的繼續)時期第7炮兵團第2炮兵營的單位標誌。外衣腰部是M/27軍官軍用腰帶,頭上是M/22野戰帽,馬褲可能不是原配,因為顏色不一樣。

下圖為工兵少校(Majuri)的M/36外衣,上面胸袋袋蓋的樣式有所不一樣,這是早期軍官軍服袋蓋樣式。

M/36外衣還有一些特殊版本,比較常見的是騎兵款,長度短5厘米,其他和M/36外衣普通款類似。另一種比較罕見但很有特色的是M/36皮夾克和皮褲,由黑色或棕色皮革制成,主要由芬蘭坦克部隊身穿,並成為他們身份的象征。但因為皮革短缺,戰時無法大量生產,特別是芬蘭坦克部隊在二戰期間擴軍,所以M/36皮夾克只有少數幸運兒可以獲得。

M/36皮夾克的剪裁和M/36外衣幾乎一致。但M/36皮夾克不佩戴領章,軍官的軍銜標誌直接縫在皮衣領上。

歷史上芬蘭軍隊使用過多種不同的軍服紐扣,軍服紐扣由不同材料制成。最早紐扣為M/22紐扣,由黃銅制成,後來被鋅鈕扣取代。二戰期間開始使用電木紐扣。芬蘭陸軍和空軍使用帶獅子圖案的紐扣,海軍和海岸炮兵使用帶船錨圖案的紐扣。下圖中是不同材質的紐扣,右下角是M/22上衣的軍用腰帶紐扣式托鉤。

二戰期間,M/36軍服是芬蘭軍隊的標準制服,戰時物資短缺在許多方面對軍服產生了重大影響。比如芬蘭軍服上的標準紐扣,帶有獅子圖案,有大號直徑20公釐和小號直徑14公釐。最初紐扣都是用黃銅制成, 後來紐扣材料換成鋅,在1941年換成電木。戰時電木紐扣有多重顏色,包括灰色,黑色和墨綠色。戰爭期間電木扁平紐扣雖然不是標準紐扣,但也用於軍服制作。另一個重大變化是最初M/36軍服適用進口優質羊毛制成,但戰爭期間這種羊毛面料不再供應,羊毛面料被其他替代材料取代。

下圖為二戰期間芬蘭坦克乘員軍服。左邊是M/36皮夾克和皮褲,只在坦克部隊中使用。皮革坦克帽和蘇聯坦克帽類似。事實上,許多芬蘭坦克兵都是配發繳獲的蘇聯坦克帽。腰部是M/27軍官腰帶,配有德國帕拉貝魯姆手槍套。右邊身穿M/36軍服,M/36野戰帽和M/30腰帶。

在1930年代和平時期,芬蘭軍隊給列兵發放兩件M/36上衣,一件用於節日軍服,另一件用於服役軍服。節日軍服配有領章,服役軍服不配領章。另一個特點是列兵的肩帶上會縫有一個布質兵種標誌,後被黃銅兵種標誌取代。在二戰期間,上衣有領章基本是軍官,不過不是所有軍官佩戴領章,很多軍官將軍銜標誌佩戴在衣領尖端,類似於M/27野戰服,這樣做主要是因為戰時物資短缺導致標準領章供應不足,而且這樣減少敵方狙擊手的註意。軍士軍銜標誌是縫在上衣肩帶的白色布條。

據了解,還有一些M/22上衣是按照M/36上衣標準進行修改,但總數量比較小。因為M/22上衣和M/36上衣基本剪裁類似,所以只需要修改衣領,肩帶和袖子即可。1941年6月芬蘭軍隊修改軍服條例,官方上允許將M/22上衣修改為M/36上衣。

M/36軍褲(asepuvun m/36 housut)

芬蘭軍服條例規定,m/36外衣可搭配三種型別軍褲,分別是:

●直筒褲:用和M/36外衣相同的鋼灰色羊毛制成。最初是發放給列兵的軍褲,在二戰中成為士兵的標準軍褲。

●馬褲:用和M/36外衣相同的鋼灰色羊毛制成。馬褲的臀部有皮革或織物加固。腹部位置和M/27馬褲一樣的大紐扣固定開口。褲腿有固定用的布環。戰前馬褲通常由軍官和高級軍士身穿。二戰期間雖然軍官還是身穿馬褲,但穿直筒褲更為普遍。

●M/22軍褲:雖然不是M/36軍服的標準軍褲,但芬蘭軍隊秉承節約的原則,允許M/22軍褲可以同M/36外衣搭配,但根據戰前軍服規定,這種組合僅限於作戰訓練和野外訓練。雖然M/22軍褲也是灰色羊毛制成,但從當時黑白照片中可以看出M/22軍褲顏色更深。騎兵和空軍沒有停止使用自己的M/22軍褲,因為已經成為他們的身份象征。騎兵紅色馬褲和空軍深藍色直筒褲兩側都有灰色條紋,不過僅適用於節日制服身穿。

下圖為芬蘭空軍中尉,上身穿M/36夏裝,下身穿M/22空軍馬褲,頭戴M/22空軍野戰帽。領章為藍底黑框和肩章上的黃銅標誌標明為空軍。要不是M/27軍官腰帶,配L-35手槍套。外衣口袋上是M/18飛行員徽章(lentomerkki m/18)

軍官和高級士官可以私人購買斜紋羊毛長褲。M/36軍褲的剪裁設計同M/27野戰服的軍服非常相似,只是使用羊毛顏色不同,前者為鋼灰色,後者為棕綠灰色。M/36軍褲的樣式和M/34軍褲基本相同。

M/32夏裝(kesäpusero m/32)

芬蘭軍隊在M/22軍服時就配發了輕薄面料制成的夏裝,但不能和M/27野戰服一起正式穿著,直到開發出新夏裝才獲得批準。這種新夏裝就是M/32夏裝。由於芬蘭軍隊當時仍在使用M//22軍服和 M/27野戰服,所以夏裝有兩種基本款式。第一種是和M/27軍褲搭配使用的棕青灰色M/32夏裝,第二種是和M/22軍褲搭配使用的鋼灰色M/32夏裝。

棕青灰色M/32夏裝

鋼灰色M/32夏裝

這兩種夏裝全部由棉布制成,衣門襟六枚紐扣。夏裝背面有一條寬約4厘米的布帶,夏裝兩側有用小紐扣閉合的布帶環。衣領柔軟,雙層,向下折疊,用兩枚紐扣閉合。袖口寬約8厘米,用兩枚紐扣閉合。有一些夏裝衣袖肘部用額外布料加固。夏裝只有兩個帶袋蓋的胸袋。除了肩章紐扣外,夏裝上所有其他紐扣都是四孔扁平暗灰色鋁制紐扣。

下圖是1930年拍攝的哈門騎兵團(Hämeen Ratsurykmentti)的士兵照片。他們好像穿著不同的M/32夏裝,下身穿馬褲,靴子上有馬刺。除了一頂是M/27野戰帽外,其他都是M/34野戰帽,腰部是M/27腰帶。

1932年芬蘭陸軍,空軍和海岸炮兵部隊正式批準使用M/32夏裝,主要提供給軍士和士兵使用,軍官只能將其作為野戰服的一部份使用。戰前軍官和高級軍士在外衣肩帶上使用黃銅兵種標誌,士兵使用布質標誌。短短幾年後,M/32夏裝就被M/36夏裝取代,因此並沒有大規模發行過,只被限量配發給一些軍事單位。M/32夏裝的肩帶上沒有M/36夏裝所使用的彩色滾邊。二戰期間M/32夏裝仍然在使用。

M/36夏裝(kesäpusero m/36)

M/36夏裝最初只打算用作衛戍勤務,但因為M/36外衣在夏季身穿過於炎熱,所以芬蘭軍隊才將M/36夏裝廣泛使用。M/36夏裝在1940年開始批次大規模生產。

下圖為芬蘭工兵中尉的M/36夏裝

M/36夏裝繼承了鋼灰色M/32夏裝,由棉布制成,衣門襟有六枚隱藏鋁紐扣。M/36夏裝主要佩戴領章,領章顏色和標誌代表不同兵種和軍銜。由於戰時領章短缺和彩色領章過於顯眼,所以許多單位命令軍官去掉領章,直接在衣領上佩戴黃銅軍銜標誌,與M/27野戰服做法類似。軍士則在肩帶上佩戴白色布條代表軍銜。早期生產的M/36夏裝袖口有12厘米開縫,用兩枚鋁紐扣閉合。1941到1942年M/36夏裝進行了簡化,袖口開縫被直筒袖口設計取代,肩帶彩色滾邊取消。

雖然M/36夏裝標準面料是棉布,從遠處看是淺鋼灰色,但實際上是黑色和白色紗線交錯編織而成。軍官和高級軍士可以自購斜紋羊毛制成的夏裝。

下圖是海岸炮兵中校的M/36夏裝

卡累利阿地峽的部隊被要求在胸前縫一枚紐扣,來固定開啟的衣領。

一張芬蘭軍官,軍士和士兵身穿M/36夏裝的合影

M/36軍大衣(mantteli m/36)

M/36軍大衣是以為M/22軍大衣為基礎設計,所以剪裁樣式很相似,甚至許多是透過修改肩帶型別,將M/22軍大衣修改為M/36軍大衣。兩款軍大衣都是雙排扣,每排六枚紐扣,用鋼灰色羊毛制成,背面腰部有條寬5厘米的腰帶。軍官可以佩戴1個寬15厘米的可拆卸毛領,而士兵不允許佩戴。M/36軍大衣重約4到5公斤,而且長度過長,會限制士兵的行動能力。

軍官的M/36軍大衣,袖口上的條紋表明是一名上尉(Kapteeni)

下圖為繼續戰爭期間的芬蘭士兵,身穿M/36軍大衣,M/36野戰帽,M/30腰帶,配芬蘭制造的彈藥袋和M/34短靴。兩根肩帶分別是麵包袋和防毒面具袋,手裏是M/27步槍。

M/36雨衣(sadetakki m/36)

雖然名為雨衣,其實M/36雨衣其實是風衣。M/36雨衣只有軍官和高級軍士私人購買。M/36雨衣面料為羊毛或羊毛混紡,所以一定程度可以防水,但使用用途不及軍大衣。1937年陸軍和空軍正式批準使用M/36雨衣。

M/36雨衣設計以M/27軍官雨衣為基礎,並融入了M/34軍大衣(但從未投入實際生產)理念。M/34軍大衣是一件棉外套,比現有軍大衣更短,配有可拆卸襯裏。M/36雨衣和M/27軍官雨衣十分相似,除了顏色從M/27軍官雨衣的棕青灰變為鋼灰色外,基本外觀變化很小。在當時黑白照片中只能透過紐扣設計來分辨。

M/36雨衣由鋼灰色羊毛或羊毛混紡而成,非常寬松,正面兩排六枚紐扣。衣領敞開,向下折疊,必要時可以豎起,衣領下有鎖喉片和固定紐扣,豎起時可以閉合。

M/36雨衣為直筒袖,配有調節布帶和三枚紐扣(軍士和士兵為兩枚)可以收緊。背部中間開衩,配有紐扣,腰部有一條6厘米寬的腰帶。

M/36雨衣下擺距離地面約30到35厘米,內為可拆卸紐扣固定的防水內襯。M/36雨衣的紐扣為灰色電木紐扣。對於軍官軍銜標誌在袖口調節布帶上,軍士軍銜標誌為肩帶上。

M/36雨衣最初是作為M/36軍服的標準軍大衣,但最終芬蘭軍隊並沒有采用,可能是為了節約經費,而且早先的大量M/22軍大衣仍在使用。總體來看M/36雨衣設計還有缺陷,比如羊毛或羊毛混紡對於防水來說還不夠,而且內襯會降低野戰適用性。

油布大衣(öljykangastakki)

油布大衣只能由軍官和高級軍士私人購買。因為M/36雨衣的防水效果並不理想,所以在1939年推出了這款油布大衣,可以提供更好的防水效果。油布大衣材質深灰色(近乎黑色)的油布,從遠處看會被誤認為黑色皮革。油布大衣正面是兩排六枚紐扣,有兩個側袋,袋蓋略微傾斜。肩部有額外的雨擋布料。背面上部為雙層布料。

油布大衣的衣領為立式折疊領。袖口寬10厘米,內襯柔軟的織物,配有兩枚調節紐扣。肘部用布料加固。紐扣孔,袖口和口袋開口等部位都用皮革加固。軍官軍銜標誌在袖口處布條上,軍士軍銜標誌則在肩部。

下圖為兩名軍官身穿油布大衣,他們還身穿M/36夏裝,身穿M/39夏帽和M/27軍官腰帶,右邊那位還有帕拉貝倫手槍套。

M/39輕外衣(kevyt takki m/36)

M/39輕外衣是軍官M/22夏裝升級版,和M/36軍服相容。M/39輕外衣是作為夏季閱兵禮服一部份,同時也適合辦公室工作時。M/39輕外衣只能由軍官私人購買。

M/39輕外衣面料為鋼灰色棉布或薄羊毛制成。1939年春M/39輕外衣正式批準芬蘭陸軍和海岸炮兵使用。

下圖為重炮兵中尉的M/39輕外衣

M/36軍帽和軍靴

M/36野戰帽(kenttälakki m/36)

M/36野戰帽是基於M/34野戰帽設計,是二戰中芬蘭軍隊標準野戰帽。M/36野戰帽為山地帽樣式,使用和M/36軍服面料一樣的鋼灰色羊毛制成。野戰帽的兩邊有折疊護耳,必要時可以放下保護頸部和耳朵部份。M/36野戰帽配有棉襯裏,私人購買的通常為絲綢襯裏。野戰帽只適用於春夏秋三季,但佩戴在夏季過於炎熱。軍官和高級軍士野戰帽在護耳頂部帶有兵種滾邊色,如果在野戰使用則不使用兵種色滾邊。

早期生產的M/36野戰帽配有皮革防汗帶,二戰時更換了麻布防汗帶。野戰帽帽檐上方護耳前端用兩枚小紐扣固定連線,上面印有獅子圖案。1939年前軍官和高級軍士佩戴琺瑯藍白藍帽徽,初級軍士和士兵佩戴金屬藍白藍帽徽;1939年後軍官佩戴紅色琺瑯金獅子帽徽,軍士佩戴琺瑯藍白藍帽徽,士兵佩戴金屬藍白藍帽徽。M/36野戰帽在芬蘭軍隊中使用了很長時間,M/36和後繼型M/65野戰帽一直用到2013年才退休。

1939年前軍官和高級軍士的M/36野戰帽,使用了更高級的斜紋羊毛面料,紫色滾邊代表工兵。

1939年後一頂軍官私人購買的M/39野戰帽

1939年軍服規定中還包括一件M/36野戰帽帽套。這種帽套高約10厘米,使用油布制作,可以套在M/36野戰帽上用於防水,帽套到後頸部13到15厘米長,可以防止雨水進入衣領內,不過並未投入實戰,因為和帽套配套的油布大衣只能私人購買,而且帽套設計看起來非常呆板。

下圖左邊為早期士兵的M/36野戰帽,上面帽徽為塗漆錫制帽徽。中間的野戰帽開啟了護耳。右邊的是後期生產的,被稱為M/65野戰帽。

M/39夏帽(kesälakki m/39)

M/39夏帽是船帽,適合在夏季佩戴。芬蘭軍隊原本打算在夏季也佩戴M/36野戰帽,但事實證明夏季佩戴過於炎熱,所以很多士兵在夏季佩戴M/22野戰帽。為了解決這一問題,1939年5月推出了M/39夏帽。M/39夏帽的設計靈感來自於19到20世紀芬蘭大公國陸軍預備役連隊曾經使用過的船帽。

下圖為兩頂M/39夏帽。左邊為1960年生產,有紅色滾邊代表炮兵;右邊是1980年代生產,由薄斜紋羊毛制成,綠色代表步兵或獵兵。

M/39夏帽的樣式很像M/22野戰帽,但帽子輪廓更低,而且沒有M/22野戰帽側扣。M/39夏帽呈橢圓形,正面略高於背面。夏帽側面由2個或4個獨立部份拼接而成,側面上有兵種色滾邊。夏帽內有薄內襯,早期只有炮兵,騎兵和自由車部隊等需要騎馬或騎車單位配發的夏帽才有皮革下巴帶,從1941年起所有配發的夏帽都有皮革下巴帶,寬1.5厘米,用兩枚帶獅子圖案小紐扣固定在夏帽上,用一個鋼扣調節長度。很多騎兵佩戴夏帽時將皮革下巴帶放到帽頂。

芬蘭元帥卡爾·古斯塔夫·曼納海姆將M/39夏帽的皮革下巴帶放到帽頂

陸軍和海岸炮兵夏帽為鋼灰色,下巴帶為灰色皮革;空軍夏帽為深藍色,下巴帶為黑色皮革。最初夏帽由軍官和高級軍士私人購買,在二戰期間初級軍士和士兵也可以購買,戰後為列兵直接發放夏帽。

下圖為M/39炮兵軍官夏帽

M/39毛皮帽(turkislakki m/39)

M/39毛皮帽是在冬季專門使用的冬帽,為了彌補之前野戰帽在冬季不夠保暖的問題。M/39毛皮帽是在芬蘭軍隊和邊防部隊早年推出的毛皮帽基礎上發展而來。

M/39毛皮帽由厚厚假動物毛皮制成,後部和護耳部份通常折疊起來,用勾點和紐扣等固定。毛皮帽有棉布襯裏和私人購買的絲綢等其他材質襯裏。軍官和高級軍士的毛皮帽護耳較短;初級軍士和士兵的護耳較長,折疊起來可以在帽頂部連線。二戰期間因為所使用的材料和制造商不同,所以假毛皮的顏色有很大差異,標準版為灰色,空軍版為黑邊藍色。

下圖為1944年的M/39毛皮帽

下圖為初級軍士和士兵的M/39毛皮帽。該毛皮帽是在1981年生產後期版本,帽徽為塑膠制作,戰時的帽徽通常是塗漆錫制帽徽。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