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怕大家都沒忘記,美國一直以來都在小心翼翼地觀察著,擔憂中國會為俄羅斯提供武器支持。美國深知,若中國加入武器供應鏈,那烏克蘭可能真的就兇多吉少了。但中國的立場似乎是鐵了心要堅守原則,甚至美國都不得不承認,他們找不出任何證據顯示中國向俄羅斯提供了武器支持。
其實俄烏沖突的持續既是一場典型的消耗戰,也是對參戰國家工業能力的嚴峻考驗。美國在戰爭初期便強調了對中國可能向俄羅斯提供武器的擔憂。美國關註這一點,並非無理取鬧,而是基於對中國強大工業能力的認知。美國官方清楚地知道,一旦中國介入武器供應,將可能改變戰場平衡。
透過分析,美國認為要在俄烏沖突中取得優勢,不應僅僅關註前線的硝煙,更應釜底抽薪,削弱對手的後方支持。觀察俄烏沖突的武器消耗速度,簡直可以用「前所未見」來形容,讓人驚訝的是,美國及其盟國的生產速度竟然追不上俄羅斯。
俄羅斯究竟是擁有怎樣的鐵血工業能力?面對著如此巨大的壓力,美國似乎也只能是使出渾身解數,試圖從根本上動搖俄羅斯的軍事力量——削弱其武器生產能力。
美國策略包括直接破壞俄羅斯的武器生產設施,或者更可行的,切斷其武器生產的供應鏈。由於直接的軍事行動具有高風險,故第二種策略成為優先選項。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曾明言,俄羅斯的武器生產能力大部份依賴於從中國進口的機械和電子配件,這種依賴是前所未見的。
然而,中國對此的回應卻是依舊平靜。中國強調,所有的貿易都是符合國際規範,合法、合規的,而且這些出口的主要目的是民間工業生產,與武器生產無關。不過事實確實如此,這只是簡單的貿易,如果烏克蘭需要買這些材料,中國也一樣可以出口。至於買來幹什麽用這不歸中國管,難不成賣個螺絲也成「幫兇」了?這讓美國的指責失去了立足點。
但是,美國似乎並不買賬,對於實作其戰略目標,它準備對那些配件供應企業,甚至是運輸和結算機構,實施制裁。甚至不久前,美國還聲稱要制裁中國的銀行,這背後的邏輯你們感受到了嗎?這幾乎又是一場全面的封鎖與打壓。
但是即使面對美國這般「耍無賴」,中國什麽時候被嚇退過?越是制裁,中國越是自力更生,越是得到周邊國家甚至包括西方一些國家的認可與支持。「制裁再來,我們也不是吃素的,反制措施,備用方案,一個都不能少。」中國的表現似乎給了其他國家以新的啟示——在捍衛自己利益的同時,如何保持冷靜、合理地回應外部挑戰,這才是一個國家強大的體現。
有觀點認為美國的行為是對國際法和市場經濟規則的挑戰,而中國的冷靜和理性則被視為維護國家利益和國際公平的典範。這是一場關於力量、智慧與原則的較量,每一個決策,每一次交鋒,都可能決定未來世界新的力量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