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土豪中的戰鬥機,奉軍8大個人裝備,這身行頭,國內無人可比!

2024-04-29軍情

奉軍也稱「東北軍」,屬於典型的"北洋系"。巔峰時期有38萬人,包括43個步兵旅、13個騎兵旅、10個炮兵團、1個海軍陸戰隊(4000人)、12艘軍艦、300多架飛機,在各方勢力中,實力首屈一指。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東北軍的個人裝備究竟如何。

雙色軍裝

奉軍早期軍裝是"青灰色",沿襲自清末新軍和近衛軍制服。由於印染方便,與北方地貌相近,北方軍閥幾乎都用青灰色系。

1920年第一次直奉戰爭後,大敗而回的奉軍進行改革,開始全面學習日軍,軍裝自然也要模仿日軍,改用了隱蔽性更好的土黃色。

1928年東北易幟後,奉軍成為國民政府領導下的東北軍,軍服體系融入國民政府元素。

由於國軍也是土黃色,因此,東北軍的軍服沒有大的變化。只是將4個暗口袋,換成4個明口袋。並加裝4個銅紐扣,看起來更為精神。

布鞋

正式名稱為「陸軍制式布鞋」,也就是民間所說的「千層底」,輕便舒適,適合長途奔襲,但沒有防火防刺功能,在硝煙彌漫的戰場上,很容易受傷。

盡管不適合上戰場。但這個「千層底」,依舊讓其他軍閥羨慕不已。

因為當時,讓每名士兵都穿上布鞋,是一項不小的開支。早期的直系、皖系,後期的川軍、西北軍、桂軍等,只能保證少量精銳穿上布鞋,大部份士兵只能穿草鞋,甚至打赤腳。

只有奉軍糧餉充足,能做到人手一雙「千層底」,軍官還能穿長筒皮靴

遼十三年式步槍

也稱為「韓麟春步騎槍」,是東北兵工廠招牌產品。它技術來源非常復雜,借鑒了多款外國經典步槍。

一戰結束後,【凡爾賽條約】對戰敗國的軍火商施加各種限制。毛瑟、斯太爾等銷量大跌70%,無奈之下,只得出售一部武器圖紙。

張作霖手下大將韓麟春聞訊後,趁機買來了毛瑟1907式和奧地利1912式兩款經典步槍圖紙,再結合日本三八式,研制出了遼十三年式步槍。

這款「三國混血」的武器射程遠,威力大,采用7.92×57mm毛瑟彈藥,具有內藏式彈倉,容量為5發,適用性十分出色。是當時國內輕武器的巔峰之作

由於做工精良,與世界同行相比,也毫不遜色。外國人甚至將遼十三步槍稱為「滿洲毛瑟」

遼十三年式起初每月生產400支,後來增加至每月4000支,從已知序號推算,總產量約為14萬支。

可惜在九一八事變後,軍械庫中72679支十三式,全部落入了日寇手中。

大沽造「盒子炮」

這是天津大沽造船仿制的毛瑟C96,俗稱駁殼槍、大鏡面、盒子炮。

它口徑7.63公釐,有效射程150公尺,雖然是手槍,但是能連發速射,和衝鋒槍差不多,殺傷力驚人。

由於奉軍財大氣粗,從少尉排長開始,軍官們就人手一把「盒子炮」。其他軍閥可就沒有這麽闊氣了,只能從連級軍官配備「盒子炮」。

野戰背包

奉軍的背包,仿制的是明治十九式行軍背囊。這是日俄戰爭期間,日軍使用的專用背囊,經歷過戰火的檢驗。

它的外形像一個小箱子,由皮革和木頭框架制成,內部可以放置雨衣、食物、彈藥或防毒面具。

背包上面的掛鉤,還能捆紮軍毯、飯盒、水壺等生活用品,使用非常方便。

野戰背包價格不菲。各路軍閥中,只有東北軍能大規模裝備,其他勢力,能給士兵配備個帆布挎包,就相當奢侈了。

遼造木柄手榴彈

仿制於德國M1924式手榴彈,改用鑄鐵彈體,爆炸延時5秒′

沒有預制破片,靠沖擊波殺傷敵人,作戰半徑6公尺。每名東北軍士兵攜帶2枚,敢死隊攜帶4枚。

遼造17式衝鋒槍

俗稱「花機關」,同樣是天津大沽造船廠的產品,借鑒了德國MP-18式衝鋒槍,重量4.18公斤,射速每分鐘500發,擁有半自動和全自動兩種模式。

由於效能優良,東北軍一口氣采購了2000多支。並購買了圖紙,讓東北兵工廠自行生產,一度裝備到排級單位,是奉軍的近戰火力來源。

以上這些,就是東北軍8大個人裝備。除此之外,東北兵工廠還能生產輕機槍和重機槍、37公釐速射炮、75公釐野炮、80公釐迫擊炮、240公釐重炮等。

輕重火力可謂一應俱全,還有從法國進口的30多輛雷諾坦克,東北軍的整體實力,在各路軍閥中首屈一指。

然而,隨著歷史變遷,東北軍的力量逐漸削弱,最終消失在歷史長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