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回顧:俄羅斯一發炮彈,導致中企損失45億美元?這筆錢誰來賠

2024-07-24軍情

俄烏沖突發生以來,俄羅斯屢屢對烏克蘭發動打擊報復,這次馬達西奇工廠遭到轟炸,也被視為俄方的一次反擊。

然而值得註意的是,這家工廠裏卻流淌著可觀的中國資金,中俄烏三國因此牽扯入這場紛爭。

馬達西奇工廠的命運將如何?中國的權益將受到怎樣影響?

一、中烏舊怨凝聚多方利益賽局

烏克蘭馬達西奇公司再遭俄軍炸毀,這一事件背後牽扯的利益盤根錯節,似乎不只是俄烏兩國之間的軍事沖突那麽簡單。

事實上,這也許正暗藏著中烏之間一段塵封的舊怨。馬達西奇公司此前與中國某公司的一筆並購交易正鬧得沸沸揚揚。這家烏克蘭高科技公司擁有多項航空發動機技術,一直是各國企業競相爭奪的物件。

就在去年,中國一家大型國企宣布將並購該公司75%的股份,以獲取其先進技術。然而好景不長,收購協定在烏克蘭內政環境和國際局勢變化下屢次擱淺。中方對未能如期完成收購一事頗感失望。時至今日,馬達西奇公司被俄軍「重創」,生產線癱瘓,原有的技術價值大打折扣。這對中國企業收購計劃無疑是雪上加霜。

有分析認為,俄羅斯此舉也許正中烏克蘭上下其手,既報復了烏方襲擊俄羅斯油輪,又讓中方的收購難以為繼。一箭雙雕,可謂一舉兩得。

盡管我們無法確定俄方此舉是否刻意,但此事對中國無疑「出了口惡氣」。中烏交易本就堪稱一場鬧劇,本該屬於中方的技術資產現落入他手,可謂喜憂參半。

我們不妨將之視為一種釋然,將心緒放空,重新審視戰略。畢竟,真正決定大局的永遠是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而非外力的阻擾。

時過境遷,舊怨已報,我們更應放眼長遠,砥礪前行,在科技競爭的長征路上續寫新的篇章。

當然,此事牽涉利益面遠不止於中烏兩國,而是牽扯到了多個大國的賽局。烏克蘭內部就馬達西奇公司的去向爭論不斷,西方力量更是虎視眈眈,想要瓜分其技術。

烏克蘭選擇倒向西方,進一步激化了與俄羅斯的對立。在這種大背景下,俄羅斯對馬達西奇動武,既體現其對烏方的報復,也切斷了西方勢力對該公司技術的覬覦。

盡管俄烏交惡,但俄羅斯對中國一直保持友好姿態。此次俄軍打擊馬達西奇,對中方收購是一個阻礙,但也可能正合了俄方的心意,不讓技術完全落入西方之手。

畢竟在當前復雜局勢下,中俄配合反制西方仍是大局。此事牽連諸多角力,我們需保持戰略清醒,在多變的國際 上做出最佳應對。

中國企業沒有因一次交易受挫而喪失鬥誌,航空發動機技術需要長遠積累,外部環境轉變並非決定因素。

二、馬達西奇收購案曲折發展歷程

馬達西奇公司,這只烏克蘭的「航空之鷹」,曾是蘇聯解體後獨立的烏克蘭最引以為傲的國家標誌性企業。

它憑借蘇聯時代培育的深厚工業基礎和精良的航空工程技術,在世界航空發動機行業占有重要地位。

馬達西奇為蘇聯時期各型軍用和民航機提供可靠動力,也是世界最大An-225運輸機的核心供應商。可以說,沒有馬達西奇就沒有蘇聯航空工業的輝煌時期。

然而,隨著烏克蘭脫離蘇聯獨立,馬達西奇面臨深重的經營危機。烏克蘭本身經濟困難,無力繼續哺育這只「耗資巨大的金鷹」。

為了企業自救,馬達西奇決定進行私有化改革,成為私營公司,憑借優秀技術開拓國際市場。但由於其產品標準與西方存在差異,主要市場仍限於俄羅斯等國。

2014年,烏克蘭爆發親西方顏色革命,親俄政權下台。凱瑞米亞並入俄羅斯,烏俄關系破裂,這直接斷絕了馬達西奇在俄羅斯的主要訂單來源。馬達西奇收入驟降,再度瀕臨破產邊緣。

危機當前,烏克蘭政府決定引入外資,以拯救這家國家驕傲。2015年,中國商人王靖成立天驕航空,與馬達西奇成為全面戰略合作夥伴。

雙方計劃在中國重慶合作成立發動機生產基地,設計年產能1000台。這原本將極大有助於中國航空工業的進一步發展壯大。

然而就在雙方即將簽署正式協定之際,美國突然介入施壓,聲稱中國收購馬達西奇將直接威脅美國的國家安全利益。

在美國的強大外交壓力下,烏克蘭政府突然翻臉,宣布終止這一具有裏程碑意義的交易。中國企業損失慘重,達45億美元。

這一系列事件像是一個大國賽局的政治遊戲,馬達西奇公司成為地緣政治鬥爭的犧牲品和棋子,原本初衷只想透過正常商業行為實作互利共贏。

盡管計劃落空,中國企業仍將繼續開拓發展,在風險防範的同時,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相信透過不懈努力,中國航空工業必將展翅高飛。

三、烏克蘭貪婪導致45億美元投資蒸發的教訓

英國【金融時報】曾引述一位訊息人士稱,中國政府促成中國汽車制造商與烏克蘭馬達西奇汽車公司的45億美元投資協定。

可謂重金支持烏克蘭經濟復蘇。然而,隨著俄烏沖突的升級,這筆巨資也成為泡影。

事情要從幾年前說起。當時的烏克蘭政府為吸引外資改善經濟,決定把馬達西奇汽車公司部份股份出售給外國投資者。

中國企業聞訊後表現出濃厚興趣,雙方展開談判。在磋商過程中,烏克蘭政府承諾會給予中國企業各種便利條件和政策支持,以確保其投資利益。

2021年初,一份45億美元的收購協定終於敲定。按照協定,中國企業將成為馬達西奇第二大股東,持股20%。

協定同時約定,如烏克蘭方面違約,將向中國企業支付巨額罰金。當時,這被視為中烏經貿合作的重要突破。

然而好景不長,僅過了一年,俄烏關系突然緊張,戰火一觸即發,馬達西奇位於烏克蘭東部的重要生產基地很快成為戰場。

2022年初,在俄軍打擊下,馬達西奇多個工廠被摧毀。至此,中國企業在其中的投資也幾乎化為烏有。

事後分析,烏克蘭政府對中資企業的承諾從一開始就是空洞的,它利用外資改善民生的諾言,不過是政治花言巧語。

一旦政局動蕩,它甩手不管,任由中國企業自生自滅。這種追逐利益而不顧後果的貪婪態度,導致中國在烏克蘭的投資失去了應有的保障,最終只能眼睜睜看著45億美元化為泡影。

這次事件給我們的啟示是,在對外投資時,一定要考量投資保障機制的可靠性,貪婪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忽視風險的做法,終將吃苦頭。

同時,這也警示我們在國際合作中要保持理性與審慎,不能輕易相信某些國家的語言承諾。只有建立互利共贏的夥伴關系,才能贏得永續的發展。

然而,僅從投資保障機制來看問題還不夠全面,更重要的是,中國企業需要提高海外投資的戰略眼光和風險意識。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任何國家的政局都可能一夜之間天翻地覆。我們必須牢記,經濟全球化浪潮中,政治風險才是最大的不確定變量。

未來我們需要在管理方式、組織模式等方面下更大功夫,以適應全球化的深入發展。

當然,烏克蘭方面也有無法推卸的責任。作為一個獨立主權國家,它理應為在其境內的外國投資提供公平、公正的法治環境。

可惜它的所作所為往往出於一己之私,罔顧投資方的合法權益。這種態度不僅損害了中烏互信,也必將損害其國際聲譽,減弱其他國家對其的投資興趣。

這一系列事件為各國提出了警示,在開展國際經濟合作時,必須建立良好的政治互信基礎,才能確保計畫順利實施。

同時,各國也應該增強責任意識,不要輕易違反國際商業規則,損害投資方利益。只有這樣,才能推動形成公平、公正的全球經濟治理體系。

四、結語

烏克蘭危機引發的國際關系緊張,對各國利益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中國要面對與烏克蘭貿易糾紛的處理,以及與俄羅斯關系的磨合,這些難題的解決,需要國家智慧和戰略眼光。(圖片來自網路,侵權聯系刪除)